项飙招募博士后!一起研究青年焦虑!

学术   2024-09-04 17:41   英国  


大缸第910期

编辑/孙宇凡、子晨



来跟项飙老师做博士后啦!


这个机会来自项老师任职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下属的人类学研究所,除了项老师亲自主持项目外,还有以下四大难以拒绝的理由:

  • 可读4年!初聘2年,可再续2年!而且,项目的研究方向正是项老师目前关注的议题!

  • 再攒1年,就能申请德国绿卡了!一般来说,获得德国“永久居留权”需要5年。虽然学生签证不算在内,但博士后通常是签全职工作合同,因此这4年全计入年限。如果再多待1年,你就可以申请绿卡了!

  • 工资很高,一年至少40万+RMB!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薪酬制度类似公务员分级制。这个博士后职位的薪酬为E13 TVöD,每月4500欧元起,年薪折合人民币40万+。虽然福利国家的税率较高,但这份薪水完全足够舒适生活!

  • 鼓励女性和障碍人士申请!福利国家有配额制政策,代表性不足的群体(如女性和残障人士)在同等能力条件下将被优先考虑。


不管是申请博士后项目还是其他职位,项目的匹配度和研究计划书至关重要!后文我会总结项飙老师近年的研究、该项目的特点,给大家提供一些想法和申请建议。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

1. 项目简介:博士后项目信息及申请方法。

2. 申请建议:解读项飙老师近年研究方向,提供一些项目申请建议。



项目简介


经济实验人类学系(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of Economic Experimentation)提供一个博士后职位(男/女不限),研究共同关切(common concerns)与中国思想,最早可于2025年1月1日后开始。


“经济实验人类学”正在招募一位有潜力通过与中国知识传统对话推进“共同关切人类学”的研究人员作为该系定义的共同思维方式,“共同关切”方法根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关切(包括那些未明确表达的关切)来确定研究问题,通过双向对话和思想交流(而非单向信息获取)收集数据,并提供分析,帮助研究对象和公众自行澄清其状况。在发展这一方法的过程中,该系一直在尝试将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心理学(包括精神分析和情感理论)结合在一起,目前对更积极地结合经典和当代中国思想感兴趣。


* 项飙老师(图源网络,侵删)


我们寻找的研究人员将沿着“共同关切”方法开展自己的研究,并借鉴中国知识传统中的理论、概念、视角和表达,以帮助其他系内研究人员。在此过程中,成功的候选人将与同事合作,以新的视角解释他们的民族志数据,并丰富我们与主要基于欧洲传统和经验的成熟社会理论的持续对话。


成功的候选人预计将

  • 开展自己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发表有影响力的作品。

  • 促进与中国学者的交流。

  • 积极参与系内讨论和“共同关切”方法的发展。我们鼓励具有公众参与能力的研究。我们不一定期望研究人员提出新的研究项目,因为我们鼓励通过“共同关切”方法重新概念化和发展现有研究。


 申请条件与方式


  • 申请人应致力于超越特定案例研究的广泛概念化,并发展深刻且与公众相关的分析。该系将支持补充的实地研究、公众参与和会议参与。

  • 申请人应持有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或提交证据表明在指定的开始日期之前将成功完成论文。论文必须基于定性(或混合)研究方法,并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 申请人应熟悉中国的知识传统,并具有接近母语水平的中文以及优秀的英语能力。

  • 请在2024年10月31日之前通过我们主页上的“职业”链接提交电子申请,或通过下面的链接直接访问在线申请表。

    https://recruitingapp-5034.de.umantis.com/Vacancies/502/Application/CheckLogin/2


 项目待遇


  • 博士后职位为期两年,可能续聘最多两年。就业将基于全职合同。

  • 薪酬根据TVöD,E13级支付。

  • 工作地点是德国中部城市Halle (Saale),是著名的马丁·路德大学(Martin Luther University)和众多科学机构的所在地。我们的现代校园位于市中心附近的一个安静、风景如画的社区。

  •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Society)致力于提高科学领域女性的比例;因此,我们明确鼓励女性研究人员申请。具有障碍的个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优先考虑。


* 项老师所在社会人类学所官网(图源网络,侵删)


 申请材料


  • 简历,包括出版物清单

  • 2个写作样本(章节或文章)

  • 博士论文的1-2页摘要

  • 研究计划书(2000字),说明您将如何通过利用您自己的研究以及中国、西方和其他知识传统来对“共同关切”方法的发展做出贡献。您还应指出您将与哪些中国知识传统或概念进行对话,以及原因。

  • 大学学位证书的复印件

  • 两位推荐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年10月31日

  • 有关职位的非正式咨询可发送至项老师的邮箱:office.xiang@eth.mpg.de。

  • 如果您对申请有任何疑问,请联系:人力资源管理-Nadine Wagenbrett (wagenbrett@eth.mpg.de)





项目解读和申请建议


以下,我根据项老师的近年研究、该招募项目的特点做了一些总结,并提供了一些准备申请的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研究主题:“共同关切”(common concerns)与中国思想


我们都熟悉项老师提出的“悬浮”“附近”这些概念,以及他经常谈到的“内卷”现象。那么这些看似不同的概念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呢?答案是“共同关切”——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面临的、觉得重要的议题。


在项老师最近的一次英文访谈中,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气候变化和不愿生育这两个议题,对中国人来说都是公共议题,但它们有本质的区别。气候变化往往被视为一个抽象的议题,尽管人们口头上关心,实际生活中却远离现实关怀。而不愿生育则不同,它直接切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个涉及到公私生活的实际考虑和行动。


项老师近年的研究焦点是“一个小人物如何在巨大的变迁中生活?”毕竟,咱普通人常常觉得自己没啥影响力、改变不了什么,所以我们担忧的往往是:“在这样的时代,我怎样才能过上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但这种对于生活意义的追求,又脱离不了我们对政治经济格局的关注。


* 项飙老师最近的访谈文章


项飙老师也非常坦率地提到,这种研究取向虽然深入剖析了中国的时代背景,切中要害,但相对而言又不会过于敏感、没法研究。


在具体议题上,项飙老师特别谈到自己关注年轻人的“无力感”、“过度竞争”和“抱负心”。以“内卷”为例,他指出,当你越理解大家共同关心的“过度竞争”现象时——个体层面的内卷化,就越会发现制度层面的“反竞争"——资源和权力的集中化。这二者看上去又是矛盾的。


02. 研究目标:强调跨学科的理论视角

尽管“共同关切”听起来像是心理学问题,项老师实际上更关注政治经济学与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结合。所以,近年来他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做了很多整体诊断。比如他在一篇英文文章中指出,中国经济是“陀螺经济”——极度依赖人员、货物和资本的流动,除非一直快速旋转,否则无法保持平衡。这种对高增长高流动的极度依赖,导致了个人层面的内卷。


不过,这个博士后职位主要面向中国思想部分的研究,尤其是传统中国思想资源。项老师在近期的文章中对此类研究并不多见。我下面也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之所以强调思想与理论,是因为项老师所在系所的定位。德国马普所是德国学界出了名的财大气粗,经常会高薪从高校挖人~~但是他们喜欢做一些前沿又基础的议题。同样的,像马普所的社会学所(全名过长不说了),连续几任所长都是以资本主义的全局诊断闻名。项老师的这个系所是“经济实验人类学系”,其所名和方向也是自己定的,也是希望做更加理论取向、探讨更新的视角。


03. 研究方法:强调公众参与的共同研究(co-research)和相互参考方法




项老师坦言,他人到中年,会重新思考学术的意义,感受到书斋生活带来的道德内疚。所以这些年,他更加走向公众,积极参与各种对话。因此,这个项目也要承担公共对话与活动参与的责任,也就是“共同研究”(co-research)的特点。


除此之外,该所尽管研究中国,但依然注重国际化,所以需要提供中国思想的国际化对话贡献和不同成员之间建立沟通。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相互参考”(inter-reference),而不是好像自己能中立或超脱的中西比较方法。


04. 一些建议和想法




项老师这个题目确实非常有趣,也有意义。这里我也分享一些想法上的建议。如果你考虑申请,也许能帮到你。



我在9月中开设的《研究计划写作八讲》,会带你精读拆解研究计划获奖范本,提升中国研究的国际化对话思路,给你直接上手就能用的对话方法。
>> 想写出让导师心动的研究计划?可以点击了解👇 

《研究计划写作八讲》:选题到成稿、申奖全过程指导!

今年最后1期,招满即止!

* 报名后提供研究计划优秀范本和评分标准。



首先,“关切”(concerns)这个议题,也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即规范/评估社会学(normative sociology/sociology of valuation)我最近发表在《清华社会学评论》的文章中,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评论,特别提到了Andrew Sayer作品的影响,例如著作《阶级的道德意义》以及尚未翻译的《诸事攸关于众:社会科学、价值与伦理生活》Why Things Matter to People: Social Science, Values and Ethical Life。如果你看过这本书的导论,你会发现主题完全就是项老师的课题。我曾与Sayer联系过,他表示将继续专注于face/value的议题。另外,《论正当性辩护》(On Justification)等经典作品也值得关注。我最近也在用这个理论,重点探讨了“关切”如何构成“共同的”(common)部分。当然,人类学肯定会有自己的取向和焦点,应该有所不同。


其次,当代中国研究学者也会涉及到这种基于日常生活中”共同关切“议题。英文方面,一些潜在但又共同的脉络是将吉登斯宏大的“生活方式政治”/“个体化趋势“运用到中国的教育、家庭等生活各领域,尤其在英国学者里很流行,以检查中国人是不是摆脱了传统框架束缚。但是,这类研究难免有”打靶子“感觉。相较来说,我推荐Becky Yang Hsu的近著,例如《中国人对幸福的追求: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希望和道德张力》和即将出版的《凡庸中的超凡性》,都是反思中国人“过日子”里的道德与政治意义,尤其反思了“公/私二分法”。不过,说到“过日子”,却是非常符合项老师关注的概念,又离不开吴飞老师的经典著作《浮生取义》


* Andrew Sayer和吴飞老师的著作


再次,从跨区域“相互参考”的角度来看,一旦跳出中国,就发现对于“中国式共同关切”议题有很多类似研究,甚至能衔接到项老师“附近”概念。例如,在东欧转型研究中,学者也观察到类似“过日子”的现象(如obyvateli),尽管同样被批评为平庸和守旧,但俄罗斯的研究者进一步讨论,这些“过日子的普通人”是如何通过“附近”的营造成为动员的力量


另外,说到如何跳出中西比较,转向相互参照,并结合中国思想时,对朱利安·于连(Francois Jullien)的批评是一个重要切入点。尽管他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很有影响力,但也因比较方法而备受批评。我在台湾读研时,好些来自欧洲的汉学家都对他不满,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一点特别推荐我的老师宋灏(Mathias Obert)和何乏笔(Fabian Heubel)的相关著作。


* 宋老师和何老师(图为我们经常上课的哲学所教室)


最后,涉及到中国思想的启发。项老师特别谈到他对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欣赏。实际上,如果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实用主义、项老师的“附近”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有很多相互参考的地方。我之前计划写一篇关于实用主义与“附近”讨论的文章,但一直没有时间动笔。现在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探讨,较为时兴的是“关怀伦理学”入手,而关怀伦理又是上述评估社会学中关切(concerns)思想的来源。关怀伦理学对“成人”和“即凡入圣”等概念有着非常关注,又和实用主义传统/项老师说的“附近”有很多共通之处。安乐哲和李晨阳两位学者的作品在这方面都很值得关注。



相关课程

>> 想写出让导师心动的研究计划/开题报告?点击了解👇

《研究计划写作八讲》:选题到成稿、申奖全过程指导!


>> 也可以直接扫码海报报名👇🏻

今年最后1期,招满即止!

* 报名后提供研究计划优秀范本和评分标准。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910期推送

社会学理论大缸
创办人孙宇凡,笔名高行云,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出版专著《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