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当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很重要
文摘
2024-12-24 22:56
湖北
一直以来,国进民退、国退民进,都为大家津津乐道,然而从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如今政府正在用行动告诉我们答案。
12月21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草案从公平竞争、投资融资、科技创新、规范经营、服务保障、权益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以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营造有利于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促进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法律,通常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特定领域,充分反映人民意愿,推动和促进该领域的长期健康发展。 以往,政府主要通过各种指导意见、通知等形式,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但以法律的形式来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意义则大不一样。 以前如果出现对民营企业不公正、不平等的行为,最多也就是内部问责,很少有被法律审判的。因为这是普遍现象,而且是集体性的组织行为,甚至是政府行为。 但在立法后,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投资融资、权益保护等方面如果再出现歧视性对待,则有可能触犯法律。正如我们在应聘的时候,如果被用人单位因性别、年龄、民族、身份等而受歧视时一样,用人单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法治中国的应有之义。 为什么要专门制定这样一部法律,是因为民营经济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使然。这些年来,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6月底,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达5500余万户,占全社会企业总量的92.3%。民营经营主体数量超过1.8亿户,占比达96.4%。就连北京这样的央企、国企聚集地,民营企业数量都绝对领先,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87.11%。 在经济领域,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达到50.9%,提供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0%以上。经济大省往往也是民营企业的集聚地,如广东、山东、江苏等。 在民生领域,民营经济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想一想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餐饮行业的服务员等等,这些就业大户,基本都是民营企业。 在创新发展中,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民营企业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占比超过80%。华为、比亚迪、大疆、宁德时代等等,这些都是民营科技的代表,在全球享有盛誉,堪称世界一流企业。这些都表明,民营企业的力量会越来越发展壮大,对全社会的作用会越来越举足轻重,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大部分重担都要民营企业去挑。而国有经济同样非常重要,它们承担着大量的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功能使命。试想,如果这些交由相对更加注重经济利益的民营经济的话,那么可能我们特别是偏远地区未必会有如此便捷的交通、通信、电力、燃气、医疗保障,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等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总书记提的“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有着强大的现实背景和长远意义。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远不如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 国有企业根正苗红,一直以来享受着政府的呵护。市场准入几乎没有限制,部分领域有着垄断地位。金融机构最喜欢贷款给国有企业,其背后背书的不仅是庞大的国有资产,更有强有力的政府信用。 而民营企业很多时候却没有办法享受同等“国民待遇”,融资难、融资贵,审批难、检查多,甚至部分地方和领域还存在大量不合理的税费,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等,民营企业负担重重。 甚至从法律角度来说,都没有实现对民营企业公平对待。我们常听说某某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贪污公共财产入罪,但却很少听说民营资产流失罪,民企贪腐受贿的案例也少之又少。这难道不是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们的一种损害么。 一些民营企业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这些企业当时面临着破产,经理厂长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扶大厦之将倾。彼时的救火英雄,最后反而遭到舆论的口诛笔伐,侵吞、变卖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红顶商人,政府买办,与外国勾结,将企业财产与个人财产混为一谈等等,凡此种种,罪名甚多。有的不堪网暴,从此销声匿迹,有的甚至定了罪、入了狱。 我们不能仅凭主观就来对一个人、一件事定性,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去分析当时的行为是否合法,决策和执行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有原则性问题。不能用现在的结果、现在的标准去对历史提要求。 好在政府对此怀着极大的包容心,以法治精神,持续甄别纠正了一批侵犯企业家和企业家人身财产权的冤错案件。对于大部分涉及民营企业家的案件,国家都尽量去保护。这保的不仅是企业家,更是民营企业的心,乃至辛辛苦苦培养已久的宝贵营商环境。但与此同时,我们同样不鼓励对民营企业家所谓的,能不逮捕的尽量不逮捕、能不起诉的尽量不起诉、能不处罚的尽量不处罚。这是一种法治观念的扭曲,对民营企业家这样,那对其他市场主体是否也应该这样呢?我们需要的是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否则就会产生灰色空间,就会被人钻空子,政府、司法机关就没办法与市场主体构建真正的亲清政商关系。 看起来民营企业并不享受天时地利人和,那为什么还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呢? 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更加的灵活。要说管理的规范性,国有企业明显更胜一筹,国家对国有企业规范公司治理,设立党组织、三会一层都有着明确的要求,严格规范“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决策程序,还会有各种巡视、审计等等。 国有企业只要出现负面事件,一旦上网会迅速的放大。而民营企业这样的束缚则要少很多,996,白加黑,职场霸凌,一言堂,任人唯亲,虽然为人诟病,但很多时候大家都习以为常。 民营企业有的时候也充当了市场润滑剂,一些民营企业游离于灰色地带,乃至违法犯罪的边界,从事着国有企业不敢或者不屑的勾当。灰色收入因其高风险性,利润率显著高于白色收入。这些也是事实。 民营企业一直以来都是能者上、劣者汰,国有企业至今还在为“三项制度改革”而挠破头。这与企业性质有着根本的联系。民营企业经营不善,一般情况下没人会去救它,它的产权是老板的,企业的生死存亡最终由老板担着,更与广大员工的绩效表现休戚相关。因此老板有充足的动力,利用各种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推动组织、个人优胜劣汰。 而国有企业产权是政府的、国家的,一把手某种程度上也是“打工人”,任期结束、退休或者转岗调离后,就不必再为企业负责。因此,国有企业才会出现“铁饭碗”“大锅饭”。哪个领导轻易愿意得罪人呢,毕竟提拔时还需要好的群众基础呢。这也才会透支未来,把一大堆历史遗留问题留给下一任。如此轮回。 再者,国资委或者上级股东单位每年都对国有企业有考核要求,每年要上缴利润。导致很多国有企业不敢投资研发新产品,大部分的创新都会失败,都会产生大量的成本。长此以往,何来的市场竞争力呢。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目前能够稳定盈利的也就比亚迪、特斯拉,好一点的包括理想,其他一些新势力造车企业,在疯狂的行业内卷和价格战裹挟下,一个比一个亏损严重,只能靠不断的融资度日,争取成为活下来的那个人。 本就没有成本优势的国有企业,新能源汽车拿什么来竞争?所以,2023年国资委出台了一项政策,不再考核三家汽车央企新能源汽车的利润,这才能让他们有条件在市场上与民营企业同台竞技。 类似这样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有很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发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对企业还是政府来说。此次民营经济促进法只是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点,但具有非常大的象征性意义,未来会有更多的工笔画来推进民营经济事业发展。 我们都知道目前中国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信贷)获取资金,以扩大再生产、进行科技研发、资金周转,但间接融资的财务成本高昂,且银行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任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形下,银行更不愿意借贷给它们,生怕坏账、违约。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因为缺少资金,经营更加困难。恶性循环、肠梗阻亟需打破,否则会对整个经济社会民生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所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股市)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到了不得不启动的时刻。企业通过股市获得的资金,可以自由地用于扩大再生产或者进行科技研发,股东也可以享受企业发展壮大带来的红利。 当然,这才只是开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这绝不会是口号,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一波浪潮中,民营企业也将享受到更多的政策、市场和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