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活虽然单调枯燥,可是偶尔也会出现令人惊奇和悲喜之事。文人墨客们多愁善感,总能寻觅到创作素材,并用生动的笔墨,展现出大自然的千变万幻、以及人世间的纷繁复杂。由此可见,要想吟诵一首传世久远的诗篇,不能闭门造车,更无法凭空想象,否则就可能贻笑大方。
诗人们如果缺乏生活经验、没有人生历练,不懂遴选素材、不会精炼文字,而总是采用重复话语、累见意象,就会使得作品言之无物、空洞乏味。古代一位诗人曾在旅途中体验丰富,从而写下了一首佳作。下面分享宋代大儒的七绝,构思精妙,比喻新颖,一字不可更改。
忆钱塘江
宋代 • 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反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李觏从小喜欢读书钻研,凡事都会仔细琢磨、耐心询问,从而让他博学多识、木秀于林。
可惜李觏虽然多次参加科考,却一直铩羽而归,估计是他不愿干谒,也不喜欢那种科考方式,最后只能归隐故园,著书立说。
诗人有一次经过杭州,看见钱塘江上景色秀美,顿时感觉心潮翻涌。这首诗气魄阔大,比喻新颖,值得人们仔细品味。
李觏是一位大儒,他虽然未能进入仕途,可是其很多思想却先于程颢、张载等人。他还常与范仲淹诸贤进行交流和探讨,他的一些观点也曾影响过很多人,更被胡适誉为“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李觏学问高深,经常应邀外出讲学,有一次他乘船从钱塘江返回,既观看了令人称奇的江潮,又有幸观赏到迷人秀美的江景。诗人回去之后依然印象深刻,于是便凭着回忆,吟诵了这首诗。
首句交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昔年”二字说明这首诗并非即兴之作。“乘醉”二字表明诗人当时醉意朦胧,也为后文的展开打下了伏笔。
钱塘江通往大海,水面宽阔,两岸物丰,自古就是骚客咏士们游览歌颂的对象,刻画钱塘江的诗文也不在少数。很多才子侧重于描写声势不凡的钱塘江潮、以及那些壮丽恢宏的逼人气象。李觏则别出心裁,从静态的角度描绘钱塘江的秀美。
次句描绘了诗人伫立船头观看到的景象,诗人因为带着一点醉意,所以看山也就显得“隐隐”,看日也就半衔。夕阳西沉,只留一半余晖,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展现出一幅梦幻的画面,又寄托着一种情绪和理想。
后两句极其精彩,“好是满江涵反照,水仙齐着淡红衫。”江面宽阔,风平浪静,黄昏晚景已经非常迷人,不过最美的风景却是另一番模样。夕阳染红了江面,映红了船帆,钱塘江上缓慢行驶的帆阵,宛如一群身着淡红衣衫的仙女正在轻移莲步。
罗衣飘飘,轻裾随风,一群美人踏水凌波,翩翩而至,似乎正在表演,又像在欢迎诗人的到来。结尾堪为神来之笔,作者形象地将夕照下的船帆,比作身着淡红衫的水仙,令人赏心悦目,又叹为观止,更要称赞诗人的匠心独运。
李觏的这首诗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因为作者想象奇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鲜明而又朦胧的画面,同时作者精心营造了一种奇幻空灵的意境,使人耳目一新,更容易激发人们的艺术想象力。
全文围绕一个“醉”字展开,展现出江上丽景,传达出诗人的愉悦心情,也彰显出才子不凡的诗歌底蕴。生动的比喻,深远的意境,一字不可更改的描述,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文字,都让读者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