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骚客咏士年少苦读,渴望留名青史,可是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原因,他们不仅于仕途上栉风沐雨,而且在生活中饱受困苦,心中更是满溢愁情。
虽然才子们可以忍受蓬户夜寒、家徒四壁的日子,但是寄人篱下、沉沦下僚的处境,却着实让他们感到悲哀和迷茫。
晚唐才子李商隐曾在京城困顿十年,他后来还痛苦地回忆自己当年的寒饿状况,堪与韩愈文章、杜甫诗歌、以及令狐楚的骈文齐名,可见那段人生经历是多么令人心酸。下面分享李商隐的两首七绝,刻画生动,充满理趣,值得珍藏和细品。
初起
晚唐 • 李商隐
想象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经常要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四处奔走。义山的才华有目共睹,他也曾不断地得到过外界的帮助、以及贵人的提携,可是那些赏识他的人往往很快就离世了。这些境况让人感到有点阴错阳差,也对李商隐的前途产生了极大影响。
李商隐不甘寂寞、又渴望才尽其用,为了寻求机遇,他不得不经常辗转各地,并跟随那些赏识他的达官贵族而迁徙,他的足迹也因此遍及大半个神州。李商隐的这首诗就是蜀地思乡之作,才子远离亲人、形单影只,心中充满了苦恼和郁闷,便借助诗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愁怨。
开篇从日出写起,乃是作者的想象,表现出作者盼见阳光而不可得的愁闷。咸池是神话中的地名,天亮了,诗人想象太阳将要从传说中的咸池升起,应该很快就会出现光芒四射的场景。可是直到五更之后,义山仍不见日影,他顿时感到惆怅不已。
第三句开始转折,描写诗人长期置身异地的情景。苦雾是指蜀地积久不散的迷雾,巴江即嘉陵江,位于四川东部。最后一句归结到离情,作者通过埋怨太阳,暗示自己对家乡的迫切思念。离人,乃是作者的自称。
李商隐悲戚地说,我三年来一直置身于雾水迷茫的异地,不仅望不到家乡,就连在家乡可以见到的太阳,也不肯照临客子的屋梁。全文几经转折,将诗人深曲的内心活动展露无遗,也令人遐想不尽。
有感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李商隐自幼丧父,从小就非常懂事,他不仅寒窗苦读,而且还尽力帮助母亲照顾弟妹。义山有幸得到当时名士令狐楚的赏识,还将其视为己出,并帮助他考取进士。
可惜后来令狐楚过早去世,义山又迎娶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的掌上明珠,导致他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从而被时任宰相令狐綯冷落,终于无法成为朝廷的重臣。
诗人有一天回想自己的这些曲折经历,忽然觉得感触不尽,于是赋诗抒怀。前两句阐述了诗人的悔恨之意,义山从小家境贫寒,但他没有气馁,一直勤奋苦读,并相信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因循是指沿着既定之路前行,所长是指诗人擅长之道。义山如果始终追随令狐父子,可能结局完全不同,可是诗人并没有这样坚持,而是半路转投令狐綯的对手,可谓大错特错。诗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便叹息“古来才命两相妨”,但又实在是追悔莫及。
接下来的两句颇有哲理,“安蛇足”引用了画蛇添足的典故,义山感慨自己兜兜转转的不幸遭遇,奉劝大家不要自作聪明,最后无法品尝“一盏芳醪”,暗指大好前程就这样化为泡影。
诗人用切身体验告诫后人,不要朝三暮四、得陇望蜀,而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如此才不会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况。全文充满了悲戚之意,又具有朴素的道理,值得人们收藏和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