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读书笔记
《认知天性》
[美]彼得∙C∙布朗 [美]亨利∙L∙罗迪格三世 [美]马克∙A∙麦克丹尼尔 著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BOOK
推荐序
认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的掌握这个概念。
第一章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本书的理念: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是更持久。关注那些看似更有成效的方法,但没意识到这些方法往往并不会带来持久的效果。
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
虽然大脑不像肌肉那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当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确实是可以强化的----具体的方法就是检索记忆,并练习所学的东西。定期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在别的交给你答案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在尝试中会犯下一些错误。
人类在学习时可以运用多种天分,而且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运用全部才能和自谋学习时,效果要超过只用最熟悉的风格学习。
一旦你能熟练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也就是“规则”,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这种提炼技能。
在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时候,我们会被各种错觉干扰。测验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
不管学习什么新知识,都需要有已知作为基础。
你要是会细化知识,就可以无止境地学下去了。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
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
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的掌握复杂的知识。心智模型是外部现实在心理上的一种表现。
每当你学到新东西时,大脑就会发生改变----经验会被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天资不同,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开发心智模型,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换言之,影响智力水平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本人掌控的。
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二、科学“照妖镜”下的学习方法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理解心理活动方式的基础科学,依靠实证研究来考察人类感知、记忆,以及思考的方式。
发展心理学家与教育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发展的理论,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改革教育工具,以及为矫正教育或天才教育等特殊人群准备的资源。
神经学家利用新的成像技术和其他工具,提高人们对学习背后大脑机制的认识。
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的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
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能准确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对于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唐纳德∙拉姆斯非尔德说:“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有的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意思是我们知道有的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但还有未知的未知----那天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三、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
从厨艺到棋技,再到脑外科手术,不管在什么领域,想成为大师,就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概念性的理解、判断,以及技能要靠慢慢积累才能获得。只有在练习新技能的同时付出努力、展开思考,并在心理演练,成果才会显现。
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
想成功当然要靠努力,但同时也要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让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
四、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作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是把它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并非“考试”,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
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发挥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由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的中止遗忘。
五、小结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在用错误的方式学习,给后进者的建议也没有什么价值。关于如何学习,我们很多时候都自以为是,所谓的一套方法都建立在直觉与盲性之上,禁不起实证研究的考验。感觉自己知道的假象一直缠着我们,让我们在那些没有没用的地方上白费力气。
由于学习是反复的过程,需要复习早先学过的东西,持续更新已知,并把它们和新知联系起来,因此我们会反复涉及这些内容。
第二章 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一、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或是早期的训练内容,把这些和新体验联系起来,借助观察和思考,预先演练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要想保确保新知识在需要时派上用场,“你要记住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担心的事情,把它们排成表:步骤1--4”,然后花心思钻研。这样在情况紧急、没时间思考步骤的时候,你才能向条件反射做出正确的举动。
二、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练习检索可以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这就是测验效应,也被称作测验练习效应。
想要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的检索,而且检索之间要有间隔。这样才能让人努力达成认知,回忆才不会变成无意识的背诵。重复进行回忆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让大脑中的信息结合的更紧密,同时增加并强化头脑中用于检索知识的神经回路。
重复检索能把知识和技能深嵌在头脑中,使其成为条件反射,也就是大脑不需要刻意思考就可以做出反应。
一个人对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不练习独创性与想象力,就没法积累知识。同样地,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
三、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当检索练习有间隔的时候,实验对象会在考试与考试之间遗忘一些内容,这会比集中练习产生更强的长期记忆。
四、为何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研究显示,与单单进行测验相比,给出反馈更能增加增强记忆。而且有意思是的,有证据显示,稍微把反馈延迟一段时间会产生比立刻反馈更好的长期学习效果。
从总体来看,任何一种检索练习都有助于学习,但深究起来似乎可以发现,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效果就越好。
实证研究则证明,测验效应是真实存在的----检验一段记忆的活动会改变这段记忆本身,可以让它在今后更容易被再次检索。
五、小结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或新技能是有效的学习工具,也是保持长期记忆的有力武器。但凡需要大脑记住、需要在将来回忆的东西,都可以用到它----对于事实、复杂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技巧、运动技巧来说都适用。
努力检索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产生更持久的记忆。
只有当头脑被迫工作时,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牢靠。在检索所学时付出的努力越大----只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检索就会越好地强化你的所学。在第一次测验后,推迟的后续检索练习要比立即练习更能强化记忆,因为延迟后再检索需要花更大的力气。
反复检索不仅能让记忆更持久,还能让知识在更多变的环境中更容易被检索,而且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自行检验要比重复阅读花费更多的功夫,所以这种方法可能不受欢迎,但在检索上下的功夫越多,记住的东西也就越多。
在测验后向学生提供纠正反馈,可以避免他们记住错误的东西,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正确的答案。
第三章 “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一、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虽说练习对于学习和记忆来说至关重要,但研究已经证明,只有当练习被分散安排在有间隔的培训里的时候,才更为有效。
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的更牢固,记忆的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但这些好处是有代价的:当练习有间隔、与其他内容有穿插且多样化的时候,你花费的努力也就越多。
有间隔地安排练习,虽然感觉上成效没有那么显著,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你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一些遗忘,让你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回忆学过的概念。这样做不是要让你产生领悟的感觉,你没意识到的是,正是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学习成果才变得更牢固。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与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出现一些遗忘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
二、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远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
三、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四、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如何评估背景,以及辨识问题间的差异,从一系列可选的答案中选择并应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在学习那些划分科与种的基本概念时,采用穿插与多样化练习就比集中练习更有帮助。
结论:记忆与辨识需要“事实性的知识”,这可以被视作比“概念性的知识”低一个层次的学问。概念性的知识需要我们理解大结构下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分类学需要的就是概念性知识。
五、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所谓内隐记忆,是指我们在理解新经验的时候,会自动检索过去的经验。
最为有效的检索练习,是那些可以反映出你今后如何运用自己知识的检索练习。决定你今后知识运用水平的,不仅是你知道些什么,还有你如何将你的所知付诸实践。
反思其实是一种帮助我们获得经验的练习。每天反思就是一个有间隔的检索练习,这应该就是现实环境中医学实践的重要一环,和学校用小测验和大考培养能力是一个意思。
六、关于练习的几天普适性原则
你要练习调整。只要在不同的环境中训练的次数够多,那么到真正的赛场上,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做好。
通过阅读战术,在心理演练,走上一两步,过一遍,就模拟了将要发生的情况。这种演练是对你在课堂和赛场上所学的补充。
这就是杜利教练球队的全部诀窍:检索、有间隔、有穿插的练习、多样化练习、反思,以及细化。
七、小结
科学家们把习得技能阶段的这种成绩称为“暂时的优势”,并把它同“潜在的习惯优势”区分开来。形成习惯优势有种种技巧,例如有间隔的练习、有穿插内容的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这些技巧恰恰会放缓有明显成果的学习进程,它们不会在练习中提高我们的表现。
把学习和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间隔上一定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成果更为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靠,固能有效的形成习惯优势。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的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练习环节中间出现一点儿遗忘是好事,只要它能让人更加努力地练习就行。
间隔一段时间再练习能等巩固记忆。睡眠是否在巩固记忆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两次练习间至少间隔一天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抽认卡这种简单的工具就是间隔练习的好例子。德国科学家塞巴斯蒂安∙莱特纳用抽认卡发展出了自己的间隔练习体系,也就是“莱特纳盒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四个文件盒。第一个里面是你经常弄错的学习资料,必须对这些内容频繁练习。第二个装的是你擅长的学习内容的卡片,对这个盒子里的东西练习得就不如第一个里的频繁,或许频率只有第一个的一半。第三个盒子里的卡片比第二个里的练习频率还要低,以此类推。这背后的含义就是,掌握的越好的东西,就越不用经常练习。只要这个知识很重要,需要记忆,它就永远不会从你的练习盒子里彻底消失。
要当心熟悉这个陷阱:你感觉自己明白了某样东西,觉得不再需要练习了。如果想走捷径,这种熟悉会让你在自测时受伤。
穿插练习两样或更多的内容同样也提供了一种间隔。穿插内容练习有助于发展人们辨识不同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培养人们从不断增加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合适工具的能力。
进行穿插内容练习,不能是完成一个科目的全部练习再跳到下一个科目。你需要在每个科目的练习完成前就跳到下一个科目。
与穿插内容练习一样,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更开阔的心理模式。这是一种能力,掌握它的人可以评估不断变化的条件,并调整应对方式进行适应。可以说,穿插内容练习与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超越暂时性记忆,步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这些学习成果在运动技能中就表现为潜在的习惯优势。
有间隔、有内容穿插出现,以及内容多样化,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从经验中学习”。有些人似乎从来不学习,学与不学的一个区别可能就在于,人们是否培养了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检索练习的一种形式(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做到的?怎样才能有用?),而且辅以细化加强(下次我要采取别的什么方法?)。
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极具可塑性的。“让大脑工作,实际上就是给它引入更多复杂的网络,然后反复运用这些神经回路,从而使头脑更加灵活。这大概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章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创造了一个词,来描述那些能换来更牢固学习成果的短期麻烦,即“合意困难”。
“合意困难”是指在学习时故意给自己制造的麻烦。它造成了短期学习难度提高,但从长期来看能提升学习效果。
一、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
1.编码
大脑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形成了一个心理表征。大脑是如何把感官感知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的,就目前来说,人类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编码,同时把大脑中的这种新表征称为记忆痕迹,它就好比我们摘记的笔记或便签上的几句话,是短期记忆。
2.巩固
把这类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被人们称为巩固。
科学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重放或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把新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和已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关联起来。理解新知识的前提就是具备已知。另外,巩固也非常讲究搭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
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把所学到的东西转化为长期记忆功固起来,都是需要时间的。就像我们之前指出的那样,睡眠似乎有助于巩固记忆。
巩固有助于组织并强化学问。同样的道理,在一段时间后进行检索很明显也有同样的效果,因为从长期记忆中检索一段内容的做法,既可以强化记忆痕迹,又可以让这间东西变得可修改。具体来说,就是让它们能和最近学到的东西关联起来。这一过程被称为再巩固,是检索练习修正并强化学习的方式。
3.检索
学习、记忆,以及遗忘会以有趣的方式共同作用。想让学习成果牢固可靠,我们要做两件事情。首先,把短期记忆重新编码并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其次,我们必须把这些资料与不同种类的线索联系起来,以便我们今后回忆这些知识时能够游刃有余。掌握有效的检索线索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而在而这个方面经常被人忽视。这项任务不仅仅把知识转化为记忆----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检索知识,和学习本身一样重要。
二、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只要能把所学的和已知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学无穷多的知识。事实上,由于新学问是以旧学问为基础的,我们所学越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越多。不过,我们的检索能力是相当有限的。我们记忆中的大部分知识,都不是招之即来的。
只要记忆深刻,知识是可以留存很长时间的。你能把一个概念理解得非常通透,说明它在你的生活中有实际用途,或是它有重要的情感价值,而且它和你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建立了关联。
这里有一点很微妙。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需要忘记一些矛盾的、与就记忆相关的记忆线索,这样才能把记忆线索和新知识联系起来。
被忘掉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能让你找到并检索这些知识的线索。为新知识建立起来的线索,会取代旧知识的线索。学习新知识有时候就是要忘掉一些东西,这一点很难理解,但又非常重要。
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日常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大部分事物不会从长期记忆中消失,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停止使用记忆线索,或是给它们安排新用途,只是为了不用轻易回忆起它们。
三、越容易想起,越不容易记住
检索练习是强化所学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方法的难易程度和它的效果间存在着一种奇怪的反比关系。知识或技能越容易被检索,就越不容易被记住。相反,你在检索知识或技能上花费的努力越多,检索练习就越能深化这种记忆。
两条熟悉的经验:首先,让练习增加一些难度,让人们做更多的努力,启用有间隔的、穿插安排的、多样化的练习,让表面上的成果来的慢一些。
其次,我们在判断什么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的时候,通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会受到自以为精通的错觉的影响,
这种矛盾便是学习中“合意困难”概念的核心。检索(或者说,实际上是重新学习)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得就越扎实。换言之,关于一件事情你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的知识,
四、学习中必须要做哪些“努力”
1、重新巩固记忆
以间隔练习中的努力回忆为例,这种做法需要你用新的方式“重新下载”或重新构建长期记忆中的技能或资料的组成元素,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在短期记忆中重复它们。在这种专注的、花费力气的回忆过程中,学到的东西会重新变得具有可塑性:知识中最显著的特点会变得更清晰,而且随之进行的再巩固有助于加强。你对其含义的理解,强化其与已知的联系,深化用于回忆这些学问的心理线索和检索路径,并弱化那些相抵触的检索路径。间隔练习允许在两次练习间出现遗忘,这种遗忘可以强化你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强化快速检索需要用到的记忆线索与路径,从而把这些知识再次运用起来。
集中练习之所以会为我们铺设自以为精通的温床,是因为我们总是走马观花般地看待短期记忆中的信息,而没有在长期记忆中重构所学。就像反复阅读这种学习方法一样,通过集中练习达到的流利效果是短暂的,而我们所谓的精通感也是一种幻觉。真正能让我们重新巩固并深入学习知识的,其实是“重构”这个费力的过程。
2、打造心智模型
下足功夫练习,就会使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是连续的运动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就是心智模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大脑里的一款“应用程序”。
心智模型就是被牢牢记住并熟练应用的技能或知识结构。和习惯一样,心智模型可以被调整,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挥作用。专业的表现,与源自在不同环境下、在专长领域进行的数千小时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你可以积累大量类似的心智模型,从而保证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做出正确分析,立刻挑选出正确的应对方案并加以执行。
3、举一反三
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会把背景、其他知识及技能与相关的新资料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心智模型能被更加广泛的使用,使我们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更多场景中。
4、构建概念学习
穿插练习提高了对异同的辨析能力,这样就可以把学习资料编码,形成更复杂、更微妙的心理表征,也就是更深刻地理解怎样区分标本或问题种类,以及为什么它们需要不同的解读或答案。
5、学习迁移
用有间隔、有穿插、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索练习会带来困难。克服这种困难需要一套心理活动。等到要学以致用的时候,这种心理活动还会发挥作用。在模拟真实情况中的挑战时,这些学习方法就验证了那句老话“把训练当成比赛,才能把比赛当成训练”,会提高科学家们称为“学习迁移”的能力。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在新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一种能力。
6、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若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解决方案,你就能更好的理解答案,也能把它记得更牢。
五、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通常认为干扰不利于学习,但某种类型的干扰可以给学习带来一些好处,而且有时收获会出奇地好。
在所有的这些例子中,改变正常的表达形式会带来困难----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这种困难会让学习者更努力的构建一种合理的解读。多下了那番功夫加强了人们对资料的理解与学习效果。(当然,如果难的离谱,完全不能让人理解其中的意思,或者根本无法克服困难,那对学习也是毫无帮助的。)
尝试解答一道题目或是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决方案出现,这种行为被称为“生成”。
强迫自己写一篇短文还会让资料被记得更牢固。克服这这类小困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学生们进行的是更高层次的思考任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提供的知识。
解决一个问题总要好过记住一个问题的答案。尝试一种解决方法但得出错误的答案,也是要好于不去尝试的。
花几分钟,复习一下从一段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在拿一些问题考考自己,这种活动被称作为“反思”。
反思涉及我们此前讨论过的数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这里包括检索(回忆最近学到的知识)、细化(例如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以及生成(例如用自己的话重述核心观点,或是在心里、在行动上演练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六、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当学生们犯错并获得纠正性反馈时,学到的绝不是错误。
“工作记忆”是指你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尤其是在有干扰的时候,头脑中能够保存的信息量。每个人的工作记忆都相当有限,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更大的工作记忆容量意味着智商更高。
并不是在学习中的所有困难都是合意困难,比如测验时产生了焦虑感。这些研究还着重指出,非常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学习新东西时不仅会遇到困难,遇到的困难也是有益处的。
那些在帮助下认识到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意识到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掌控的人,更有可能应对艰巨的挑战,并坚持不懈。
失败为科学的方法打下了基础,提高了我们对自己居住的世界的认知水平。拥有坚持不懈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就可以把失败视为有用的信息。不管在哪个创新领域或成功的学习经验中,这两种品质都是重要的基础。失败说明有必要加倍努力,就是解放思想、尝试不同方法。
七、创造性源于不设限的学习
在没有被教导的前提下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被称作生成性学习,意思是学习者是在生成答案,而不是回忆答案。生成就是试错。
“迷茫不是一件坏事。在迷茫中能把事情完成就是好事。很多人会细细考量任务的艰巨程度,把一切都看得很复杂,导致他们在半路上停下来。”
八、别在无法克服的困难上浪费时间
发明了“合意困难”这个词的比约克夫妇写道,困难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们能触发编码和检索过程,从而支持学习、理解,以及记忆。然而,如果学习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或技能来顺利处理困难,它们就会变得不合意。”认知科学家从实证研究中得知,测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生成,以及特定形式的环境干扰,会让学习更有效,记忆更牢靠。
想让困难是合意的,必须确保困难是学习者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
九、小结
学习的过程至少可以分为三步:最开始是对短期记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这时信息还没有被巩固成长期记忆中坚实的知识表征。巩固会辨识并稳定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它们与过去的经验以及长期记忆中已经储存下来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检索会更新所学的东西,并让你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的。
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
由于长期记忆的容量颇大,所以关键是要有一种能力,让你在需要的时候锁定并回忆已知。回忆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重复使用(保持检索路径进不会被忘却),也决取决于你是否建立了起了强大的检索线索,因为它能重新激活你的记忆。
阶段性地检索所学,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也能强化回忆知识的线索,同时还能弱化连通冲突记忆的路径。检索练习若是没什么难度,就那就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练习难度越大,收效才越大。
当你过一段时间再回忆时,当你对所学的东西有些遗忘时,你就不得不努力重建这一切。这些耗费心力的检索既能强化记忆,又能让所学再次具有可塑性,引发对所学知识的再巩固。再巩固可以用新信息更新你的记忆,同时可以将它们与最近学到的东西联系起来。
重复进行费力的回忆或是练习,有助于把所学的知识整合成心智模型。在心智模型中,一套彼此相关的概念或一系列运动技能被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能适应随后的各种环境,并发挥作用。
练习的条件如果发生了变化,或是在检索中穿插安排了对其他资料的练习,我们就能强化自己的辨析与归纳能力,凭借全面发展,我们还能把所学的知识用在以后的新环境中。穿插与多样化建立了新的联系,拓展并进一步深化了记忆的知识,同时增加了检索线索的数量。
试着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坐等别人给你答案,或是在拿到解决方案前自行尝试解决一个问题,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能让你把正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记得更持久。即便有时你会犯错,只要有纠正性反馈就没有问题。
第五章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效率的本质取决于我们领悟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衡量自己表现的能力。
对自身思维的审视被心理学家称作元认知。学着认清自身,可以让我们不至于限入死胡同,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并反思下次怎样做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那些迷惑我们的方法保持警觉。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做出误判。优秀的判断是一项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需要敏锐的洞察自己的想法与表现。有几个因素导致我们在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就面临劣势。其一是在不胜任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并认为没有理由调整自己的判断。其二是,身为人类,我们很容易被错觉和认知偏见所误导,盲从于那些我们为了解释周围环境而自行编织的故事,自以为是。
一、没有头脑的机制1和爱自省的机制2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描述了人的两套分析机制。他提到的“机制1”(自动机制)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而且是瞬发式的。它会调用我们的感觉与记忆,在一瞬间评估形式。
“机制2”(受控机制)是指有意识的分析与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较慢。这部分想法会权衡选择、作出决定,并进行自我控制。我们还会利用它来训练“机制1”,好让自己能当机立断.
“机制1”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而且作用很大,但它会受到错觉的影响。你需要“机制2”来帮助你管理自己:检查自己是否冲动、预先做好计划、分辨选择、想清楚这些选择的意义,并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两套机制的相互作用下,瞬间评估形式的反应能力会与质疑能力及仔细分析的能力相抵触。
在生活中,或者说在所有你想有所建树的领域中,想要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何时该信任直觉,何时该质疑直觉。
二、学习时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人类有一种叙事的欲望。这种欲望源于我们对模棱两可与随机事件的不适,它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当意外发生时,我们会寻求解释。这种期望厘清事情的心理会非常急切,即便我们遇到的事情并不重要。
在我们想给自己的生活一个理性解释的时候,随机与模糊这两者导致的不适感也会跳出来捣乱。我们拼命想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组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用它来解释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遭遇的事情,以及我们做出的选择。每人都有一套不同的叙事,其中很多线索源于我们作为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文化与经验,也有很多不同的线索是用来解释个人经历中的奇怪事件的。所有这些经验都会影响人对当下情况的想法,生成自己觉得合理的叙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叙事与记忆结成了一体。我们刻意地组织自己的记忆,让这些记忆更容易被记住。叙事提供的不仅仅是含义,还提供了一种意识框架,好让我们把行业灌输到今后的经历与信息中,从而有效的塑造新记忆,来适应我们已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心理学家拉里∙雅各比、鲍勃∙比约克与科伦∙凯利在总结了各种关于理解能力、工作能力以及记忆错觉的研究之后指出,人们会基于主观经验作出判断,这一点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主观记忆相比,人们对客观记载的信任程度只少不多。更令人吃惊的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其实是在解释自身的特殊情况。
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从本质上说,我们的记忆是可以更改的,这不仅会干扰我们的感知,而且对于学习能力来说至关重要。现在你应该了解到,每当一段记忆被提取,我们都是在强化意识中到这段记忆的路径,而且这种强化、拓展及修改记忆的能力非常重要,可以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拓展已知信息和已知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
由于记忆可以更改,也就是可以调和相互冲突的情感需求、暗示与叙事内容,因此它完全无法保证你确定的事情就不会出错:即便是你最珍视的记忆,也不能代表事情发生时就是那个样子。
记忆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扭曲。人们靠自己对世界的了解来理解一件事情,定下从未出现过的规则,好让一件事情更符合逻辑。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我们没法记住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记住其中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剩余的空白部分则由自己用细节来填补。虽然这些细节与我们的虚实内容一致,但有可能是错误的。
暗示的东西才会被人们记住,而明确表述的东西则不然。
想象膨胀的意思是,先让人想象一件事情的具体样子,若是稍后再问起此事,他们有时会倾向于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过。
经过生动想象的虚构事件,可以和真实事件一样牢牢的留在记忆当中。
另一类记忆错觉是有暗示引起的,单单一个小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人们出现这类错觉。
来自其他事件的干扰,也可能扭曲记忆。
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知识诅咒”效应和后见之明偏误非常相似,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早知道会这样”,即在事情真正发生后,我们会觉得自己事前就能预料到后果。
那些听起来很耳熟的描述会让人产生知晓感,也会让人把它们和真正情况混淆。
曾经听一件事一次,等再听一次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种熟悉的感觉,和记忆混在一起。一件本来是一知半解的事情却很容易被人相信
倾向于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导致流畅错觉。
我们的记忆还被社会影响所左右,而且会与周围人的记忆趋同。
“从众记忆”,或者是“记忆社会传染”:一个人的错误可以“感染”其他人的记忆。当然,社会影响并不总是坏的。如果一段共同的记忆在你的头脑中是模糊的,而别人能够记起细节,那么你随后会将记忆更新,更准确地记住过去的事情。
反过来看社会影响效应,我们会发现人类倾向于假定其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一致,这个过程被称为“错误共识效应”。我们一般认识不到个体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分辨不出我们和他人对事件解读的区别。
对一段记忆充满自信,并不代表这段记忆肯定是准确的。对于一起事件来说,记忆可以非常生动、完整,我们非常相信它是准确的,但到头来却有可能发现自己完全记错了。
“闪光灯记忆”,心理学家之所以给它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我们能在记忆中保留生动的画面:自己当时身处何地,何时听到消息,通过什么渠道得知这件事,感受如何,当时做了些什么。这些记忆被认为是不可磨灭的,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之中。
三、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由于掌握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我们会倾向于把做事的步骤集合在一起解决各种问题。
物理学家兼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对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为什么会这样?当你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之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的更为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知识诅咒)。
我们必须培养一种能力,弄明白心智模型在什么时候不适用:什么情况看似熟悉,但实则并不相同,以及什么时候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办法,作出新的安排。
四、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是元认识中以一个较为热门的议题。发现这一现象的人是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贾斯汀∙克鲁格。他们的研究显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东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邓宁与克鲁格有几条理论。其中一条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从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消息。即便有人能得到负面反馈,他们还必须准确理解为什么会失败。要成功需要做对所有的事情。相反,失败则可以归结到任何一个外部理由上:做不好事情怪工具不合适是很容易的。
总结一下,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也就是丹尼尔∙卡尼曼的“机制1”与“机制2”----依靠我们的感知系统,即直觉、记忆与认知,这些系统都存在偏差、失误、偏见与瑕疵。人人都有一整套令人叹服的感知与认知能力,它们同时也是我们失败的根源。就学习来说,我们选择做什么是受我们适合什么以及不适合什么的判断指导的,而且我们轻易就会被误导。
我们容易受到错觉与误判的影响,因此做事时要缓一缓。
避开错觉与误判的方法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来替代用作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这样我们的判断就能贴合周围的实际了。
五、实践和测验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最重要的是经常使用测验与检索,来验证什么是你真正知道的,以及什么是你自以为自己知道的。
身为一名学习者,你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练习技巧来测验自己掌握的情况,可以是回答抽认卡,也可以是用自己的话解释重要概念,同伴教学法也不错。
在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的时候,要留意判断的线索依据。能顺畅地描述某事,并不一定代表着你真的有所长进。
更好的做法是打造一个心智模型,让其中的资料整合文章中的各种理论,把它们和你的已知联系起来,使你能够作出推论。想知道自己对一篇文章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一个不错的判断线索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
在很多领域中,和更有经验的同伴工作,可以校准一个人的判断和学习。
模拟真实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与变化,这种培训有助于学习者和培训者评估熟练程度,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需要加强理解、提高能力的领域,
想要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有时候最管用的反馈是你在实地操作时犯下的错误。前提是你能从这种失误中幸存下来,而且能够接受其中的经验教训。
第六章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一、主动学习能制造掌控感
习惯从新经历中萃取出重要原则或规则的人,比那些只能获得表面经验、无法举一反三的人学得更好。
当被问及成功的原因时,布鲁斯说得非常轻松:进入没有竞争的领域,深入挖掘,问正确的问题,统观全局,承受风险,诚实做人。
是什么选择和意外,让自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我擅长什么,我最在意什么,我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如果你是被垒球队预选撇在一旁的孩子,那么你就有可能换一个方式去理解自己的位置。这种理解方式的变化塑造了你对能力的认识,也决定了你人生之路的走向。
如何看待自身的能力,对学习风格与做事风格的塑造有一定影响----假如你会努力到什么程度,或者你能承受多大风险,以及你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下去的意愿有多强烈。不过,影响你成功之路的还包括技能差异,以及将新知识转化为今后学习的基础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资源,表现为天赋、先验知识、智力、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这些资源塑造了我们的学习风格,以及我们弥补自己短处的办法。在这些资源中,一些水平差异是很重要的----例如总结新经验的能力,以及把新知识转化为心智结构的能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语言流利与阅读能力的水平差异都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尼尔∙弗莱明倡导一种名为“VARK”的方法,即按照是否更愿意通过基于视觉、听觉、阅读或运动感觉的经验进行学习区分人群。弗莱明认为“VARK”只是描述一个人的学习风格的一个方面,而这一个人的学习风格应该包括18个不同的维度,诸如对温度、光线、食物摄取的偏好、生物节律、能否与他人协作等因素都应该被考虑进去。
人们普遍使用一套理论来自肯尼斯∙邓恩和丽塔∙邓恩的研究成果,评估了一个人学习风格的6个方面:环境、情绪、社会性、感知、生理,以及心理。其他模型还会按照下列维度评估学习风格:
1.感知的风格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2.处理事情的模式是主动探索还是反身观察。
3.安排事情的风格是随机性较强还是比较有条理。
学习风格理论形式众多,有些可能有效的,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得知到底哪些有效:因此缜密的研究太少,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二、你是分析型、创新型,还是实践思维?
今天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能力为何会千差万别。这种假说认为人类拥有多达8种不同的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智力、肢体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在加德纳拓展了智力概念的同时,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又精练了这个概念。斯滕伯格的模型指出了人有3种智力,而非8种:分析型、创新型与实践型智力。
这里涉及两个重要的观念。第一,衡量智力的传统方式没有把环境差异纳入考量范围。第二,对于那些处在强调本地知识的环境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正式科目的掌握尚在开发之中。
斯滕伯格深入这一空白领域,推导出成功智力的三元论。分析型智力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的例子是解答测验中的问题;创新型智力是我们综合并应用现有的知识与技能,应对那些新的特殊情况的能力;实践型智力力是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能力----明白在具体环境下需要不同的智力类型,而且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成功所付的努力,多是不能用标准智商测验或天赋测验衡量的,因为测验会漏掉至关重要的能力。
三、学不好的领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结构
关于发展特长,斯滕伯格认为,只要在某一领域持续学习,人们总能将较低的能力发展成较高的能力。他还指出,标准化测验无法准确评定人的潜力,原因是这类测验的结果局限于一份静态的报告,只能表明测验当时人们处于学习过程的哪个阶段。
动态测验:判定一个人的专业程度;把精力集中在那些表现较差的学习内容上;用跟踪测验评估进步,调整学习精力,从而不断提高专长。因此,测验可以评估出弱点,但并不是说弱点就代表着能力不足、无法改变,而是把要把它看成一种知识或技能的缺失,从而进行改善。和标准化测验相比,动态测验有两大优势:它能让学生与教师重视那些需要提高,而不是已经完善的领域;它还具备在两次测验间衡量学生进步程度的能力,可以更加真实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潜能。
天赋测验和大多数风格理论强调我们的长处,鼓励我们把精力放在长处上,而动态测验会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弥补。在日常生活中,挫折向我们指出了需要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们可以避开类似的挑战,或是加倍努力积累我们的经验,提升我们的能力,掌握应对挑战的技能。
动态测验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进行某种类型的测验----可以是一段经历,也可以是一次笔试----看到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在哪方面有所欠缺。
步骤二:我决心应用反思、练习、间隔练习或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步骤三:再次测验自己,留意哪些方面已有改善,同时特别注意在哪些方地方还需要下功夫。
在绝大多数领域,大多数人可以学这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进行弥补,将自己的全部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四、用搭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
我们在接触新资料时,提取核心观点,并从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就是结构构建。这些框架有时被称作心智模型或心智图。
结构构建是由是一种由意识和潜意识形成的规范:判断东西是否合适,是可以增加特点、能力与含义,还是多余不用。
培养反思自己经历的习惯,把这些精力组织成一段故事,可以强化学到的知识。结构构建理论或许可以为解释这种现象提供一个思路:反思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以及下次该如何改进才能才有助于分离出关键概念,把它们组织成心智模型,而且在今后应用这套心智模型的时候,也可以巩固并构建已经学到的知识。
五、有人喜欢看说明书,有人喜欢动手试错
除非你在工作中理解背后的原则,并能将这些原则构建成一个大的结构,而不是简单的相加,否则知识永远都无法成为诀窍。诀窍是指你学到了就能亲自动手操作的东西。
六、小结
自己把握。销售行业有句老话,站在屋子里打不着鹿。这同样适用于学习:你得拿起装备,走出门去,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达到精通,就需要探索,在设计复杂的概念、技能与流程时更是如此,
接受成功智力的概念。开阔眼界,别局限在自己喜欢的那套学习风格中,运用你的资源,发挥你的全部“智力”,把你想掌握的知识或技能练得滚瓜烂熟。说出你想要知道、做到、成就的事情,然后列出需要的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知识的和技能,再放手去做,
把你的专长看作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中,把动态测验当做一种学习方法,用它来发现你的弱点,然后在相关领域中集中精力提高自己。巩固自己的长处是聪明的做法,但如果你还能用测验、考验、试错等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不足的地方加以弥补,你就能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并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采取主动的学习方法,例如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和穿插练习。要有进取心,就像那些有很高成就的阅读障碍症患者一样,开发变通或补偿型技能,弥补天赋上的不足。
不要靠感觉做事,你要用小测验、同伴互评,确保能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确保你的方法与目标相符。
如果你感到学习很难,不要认为自己是做错了。记住,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你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多,你学到的东西才越深刻、越牢固。
对提取基本原则,构建结构。如果你是案例学习者,那么一次就要学习两个或更多的案例,不能局限于一次一个,问问自己这些案例在哪些方面有相似或不同之处。
把你的想法或想要得到的能力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时不时停下来问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规则是什么、哪些是重要的概念、哪些是支撑的观念与细节,怎么描述它们。
结构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树、河流或村镇。树有树根、树干和树枝,河流也是一样;村镇包含街道与街区、住宅、商店与办公楼。如果没有结构这些元素只是零散,底分布在空旷的大地上,村镇会不复存在,
提取重要的规则,将它们整合到结构之中,你将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诀窍。正是这种对知识的精通,让你捷足先登。
第七章 终身学习者基本的基本
我们出生时便带着基因赋予的能力,但我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专注与自律:两者是激励的产物,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神经学术语表述,人脑的可塑性很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甚至能一直延续到老年。
大脑也是一样。我们带着基因降生到世上,可以说是一块璞玉。通过学习、开发心智模型,以及搭建能让我们理性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的神经通路,我们才具备了能力。
一、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也会天差地别
所有的知识与记忆都属于生理现象,它们被储存在大脑的神经元与神经通道中。大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塑、可变的,能够凭借每一次新任务重新组织自己。
人在出生时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被称作神经元。连接神经元的是突触,神经元传通过突出传递信号。在出生前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人会经历一段“大脑突触形成爆发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大脑会自行发展:神经元会长出细小的分支,就是轴突,它们向外伸张,寻找其他神经元上的小突起,即树突。当轴突与速度相碰时,突触就形成了。一些轴突为了找到目标树突,必须延伸出相当远的距离,才能完成神经回路的组建。
正是这种回路,让我们能够感觉、认知、具备运动技能,包括学习和记忆,也决定了一个人运用智力的潜能与极限。
人在一两岁时,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经过青春期的爆发增长后,大脑有一段时间会去除突触。因此突触的数量开始减少。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这时,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
心智能力的高低是由神经连接发展的强弱决定的。这种强弱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基因决定的,但人的神经回路并不像身体发育的那么早,而是会持续变化,即便到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岁的时候,神经回路仍在发展。连接成熟的一部分是轴突髓鞘逐渐加厚的过程。髓鞘形成一般是从大脑后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前部,等到成年时,被发展到额叶部分。额叶负责脑部功能的执行,也是处理高级推理、判断,以及经验技能的区域。
髓鞘的厚度对应的能力的强弱。研究倾向于认为,增加练习可以强化相关领域的髓鞘,加大电信号传输的速度与强度,人的成绩也能随之得到提高。
对习惯养成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神经可塑性的有趣看法。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采取有意识的行为用到的神经回路,与采取自发的、出于习惯的行为用到的神经回路并不相同。习惯驱使的行为是由有大脑深层区域指导的,也就是基底神经节。
研究认为,在这种记录的过程中,大脑有时会把连续的运动与认知行为集合到一起,从而保证以单一单元的方式进行这些行为,也就是说,无须进行一系列有意识的决定,因为有意识的决定会大幅降低人的反应速度。如此一来,这些连续的行为就变成了反射式的----这些行为在一开始可能是我们为了达成某一目标而自学的,但之后它们会变成一种针对刺激所做的反射。
人们发现,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身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一个基本证据。
神经发生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尚属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科学家已经证明,联想学习这种活动(也就是学习并记忆无关事物间的关系,例如人的姓名与面孔)可以刺激海马体中生成更多新的神经元。神经发生的增加先于学习活动的进行,意味着大脑会主动学习,而且这种增加在学习活动完成后还会持续持续一段时间,意味着神经发生在记忆巩固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说明有间隔的、花费精力的检索练习有长期性效果。
学习与记忆都属于神经处理过程。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沿演练、规则学习,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巩固记忆是增加并强化神经通路的手段,人们在今后可以通过这些神经通路检索并应用所学的知识。用安∙巴内特和理查德∙巴内特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智力开发是“遗传趋势与生活经历之间的对话,将会持续一生”。
二、性格、求知欲和家庭条件对学习的影响
智商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认知升级》一书中,理查德∙尼斯贝特讨论了多年前不曾出现,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普遍存在的刺激因素。
知识学习的选择在指数式暴增。一个孩子比另一个更好奇,可能是很少的很小的基因差异造成的,但在一个好奇心很容易被引发出来又很容易得到满足的环境中,基因的影响无疑被放大了很多倍。
另一个影响智商的环境因素是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一般来说,在那些有更多资源、教育条件更好的家庭中,激励与培养更容易实现。
三、脑力训练可以提升学习自信
理查德∙尼斯贝特指出,环境“乘数”可以把很小的基因因素放大,产生巨大的效果:基因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环境能满足他的好奇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比其他孩子聪明许多。反着看这条理论,既然无法快速提高智商,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检索。
四、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项思考
以学习为目标激发的思路和行动,与以成绩为目标激发的完全不一样。
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让孩子从小面对困难,学着克服困难。
德韦克、图赫,以及他们的同事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告诉我们,自律、勇气及成长心态这些素质才让人敢想敢做,具备创造力与毅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学问和更大的成功,而智商在这方面起的作用要小得多。德韦克说:“只有在受活性成分驱使时,学习与钻研的技能才不至于荒废。”这里所说的活性成分容易理解却意义深刻,那就是提高能力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你自己掌控的。
五、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如果说反复做某事可以被称为练习,那么刻意练习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目标导向的,通常要独自进行,而且要反复努力超过目前的水平。
刻意练习通常毫无乐趣可言,而且对大多数练学习者来说需要在教练或培训者的指导下进行。他们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出需要提高的环节,把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方面,并提供反馈以确保判断和认识的准确性。刻意练习中的努力与坚持会改造大脑与生理机能,使之适应更出色的表现,但你只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刻意练习不会带来优势或益处,让你在其他领域拥有专长。
六、掌握几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1、助记手段,是一些有助于在记忆中保存资料、留下线索以备回忆的心理工具。
记忆宫殿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助记手段,可以用来组织并记忆大量资料。它基于轨迹记忆法,这种记忆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指将心中的形象与一系列实体位置联系起来,建立记忆线索。
其原理是视觉形象可以建立到记忆的联系,这些联系是生动的、有关联的。人类记忆图片的效果总要好过记忆字词。
2、格律也可以作为助记工具。字钩法就是用来记住一系列事情的格律。
你可以用韵脚让形象具体化,就像钩子“勾”东西一样,把你想记住的东西勾在钩子上。
3、熟悉的歌曲也是一种助记手段:把每一小节的歌词和一个形象联系起来,同时这个形象又是检索有用记忆的线索,就能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
助记手段的种类几乎是无穷的,但不管什么形式----编号、线路、平面图、歌曲、诗词、谚语、缩写,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这些形式的结构都为人熟知,而且其中的元素可以轻松联系到需要记忆的目标信息上。
助记手段可以提高知识水平,但这种价值只有在掌握新资料之后才能体现出来:它们是便利的心智口袋,装着已经学到的知识,把每个口袋中的主要观点和形象的记忆线索联系起来,就可以让学生易于提取,并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深入检索相关概念与细节。
七、小结
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我们的智力水平并非天生已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理,终身受益。
另外,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想要精通某事或达到专业水平,完全不需要拥有超人的基因,但必须拥有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度运用这些品质,如果你想成为专业人士,那么你就有可能做到。
有意识的助记手段都能帮助你组织资料,为已经检索到的学问添加线索。最终,通过持续、有目的的练习和反复的运用,形成更深层的编码与潜意识中的精通,你就已然是一名专业人士了。
第八章 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一、给学生的学习策略策略
请记住,最成功的学生能掌握自己的学习,并严格遵从一条简单的策略。
你要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重要的学问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者说基本都是如此。你会遭遇挫折,这是努力的标志,不代表失败。挫折伴随着奋斗,而奋斗可以积累专业知识。努力学习会改变你的大脑,创建新的连接,建立心智模型,扩展你的能力。你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自己控制,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困难会因此变得有价值。
下面是三个基本的学习方法,把它们训练成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你就能坚持下去。
(一)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检索练习”意味着自我测验,从记忆中检索知识和技能应当成为你的主要学习方法,从从此放弃反复阅读吧。
怎样把检索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你在读课本或是是研究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学习的好方法:
①在整个学期里,每周都留出一点儿时间,用课上的资料自测:这一周已经学到的东西和下一周即将涉及的材料都可以。
②自测后要检查答案,确保你能准确判断出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③用小测验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精力,牢牢的掌握这些知识。
④回忆新知识的难度越大,收效就越大。犯错不会让你退步,检查答案并纠正错误就好。
反复阅读可以让你熟悉一段文字,创造出一种已经学会的假象,但这并不代表你已经掌握了这些资料。流畅的阅读一段文字有两大不利因素:一是不能代表你已经学会到了东西;二是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自己记住了这些资料。
相反,用主要概念和术语背后的含义来考查自己,有助于把精力集中在核心思想,而不是次要的资料或教授的措辞上。小测验是一种可靠的衡量方法,可以评估你学到了哪些内容,以及哪些内容是你还没有掌握的。
通过自测的方式定期练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可以加强你对它们的理解,也可以增强你把它们和先验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
在你费力检索新知识的时候,每一次努力的回想实际上都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只不过你感觉不到这一点,这样做要比你不去回忆的效果好。努力检索知识或技能,可以让它们保留的更为持久,而且也会加强你在今后回忆起它们的能力。
(二)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
有间隔的练习意味着不止一次地学习资料,不过两次练习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
建立一份自测计划,把每个学习阶段之间都留出一段时间,具体多长时间取决于资料本身。
课本中的新资料需要在第一次接触后隔一两天温习一遍,之后或许只需隔上数天或一周看再看一遍即可。你很确信自己掌握了某些资料后,隔月自测就好。在整个学期里,你用新资料考察自己的时候,也要回头检索之前的资料,问问自己先后学习的不同知识有什么关联。
如果使用抽认卡,不要去除那些已经正确回答了好几遍的卡片,要不停的打乱卡片的顺序考查自己,直到你掌握的相当熟练。要想记住东西,就必须定期回忆它们。
另外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方法是,穿插安排两个或更多的主题进行学习,这种轮换交替可以不断地刷新你对每个主题的记忆。
如果把两个自测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并把学习的时间间隔开来,有意识地让两次学习之间出现一些遗忘,为了重建你学到的东西,你就不得不更加努力。这相当于你把学过的东西从长期记忆中“重新调取”出来。为了重建所学付出的努力,会让重要的概念更加突出、难忘,而且会将所学到的东西和其他知识,以及后来学到的东西更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方法。
集中练习让人感觉比有间隔的练习更有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有间隔的人练习让人感到操作起来更困难,因为此时你已经有一点生疏了,而回忆资料的难度也增加了。你感觉没有精通这门知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你在长期记忆中重建所学时,虽然感觉很别扭,但不仅强化了记忆,还强化了你对知识的掌握。
(三)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为什么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或样本混合起来学习,可以提高你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辨识出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特点,并且能提高你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
(四)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
1、细化会提高你对新资料的掌握程度,能增加心智线索的数量,方便你在今后回忆并应用这些资料。
细化是在新资料中找到其他层面的含义的过程。
举例来说:把资料和你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解释,或者解释这些资料与你的课外生活有什么联系。
一种有力的细化形式是,为新资料提供一种比喻或视觉形象。
新知识与已知事物的联系越紧密,你对新知识的理解越强,建立起来以备回忆的连接就越多。
2、生成的效果是让意识更容易接受新学问。
生成是指在得到答案或解决方案前,尝试回答疑问或解决问题。
从经验中学习是一种生成:你着手完成一项任务,途中遇到困难,并从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储备中寻求解决方案。如果有必要,你可以从专家、课本或互联网那里寻求答案。先接触未知的事物,再进行钻研,这样你学会并记住解决方案的概率,就远大于别人教会你现成的东西。
在阅读新的课堂资料时,为了练习生成,你可以尝试提前解释那些你认为会在资料中找到的核心概念,并解释它们会如何同自己的先验知识建立关联,然后阅读资料,判断自己是否正确。由于一开始就付出过努力,你可以更好的发现阅读资料的实质与关联,哪怕与你的设想不一样也没关系。
3、反思把检索练习和细化结合起来,增添了学习层次,强化了了技能。
反思是指花几分钟复习最近所学的课程或取得的经验,然后自问: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你想起了其他什么知识或经验?想掌握得更好,需要学什么?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要采取哪些策略?
4、校准是比对自己的判断和客观反馈,看看你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从而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在接受测验的时候,这种假象会让许多学习者措手不及。
校准是就是用客观的工具消除假象,调整你的判断,使之更好地反映现实。目的是确保你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5、助记手段有助于你检索学过的东西,并记住随机出现的信息。
助记来自希腊语中“记忆”一词,助记手段就像心里的文件柜,可以让你轻松的记忆信息,并在需要的时候找到信息。
助记本身并不是学习工具,却可以用来组建心智结构,从而让知识检索变得更轻松。
二、给职场人士的学习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终身学习者。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学习认识周围的世界,通过实验、试错,以及面对随机出现的挑战,需要回忆之前类似情况下自己的做法。
只有努力的用自己的话解释资料,联系事实,让资料形象起来,把它和已知的东西相关联,你才能真正做到专注。和写作一样,学习是一种参与的行为。与难题搏斗才会刺激你的创造力,让你的意识去借鉴已有的经验、知识,并应用它们获得急需的解决方案。当你真正获得答案时,它会和你的先验知识以及能力深深地结合起来,远超幻灯片在你头脑中留下的肤浅印象。
反思涉及检索与生成,同时让人在头脑中绘出形象,从意识上进行演练。
反思这种习惯不只是简单的衡量自己的经验,或是观察别人的经验,它最大的作用是通过生成、视觉化,以及心智演练,把意识调动起来。
三、给教师的学习策略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下列基本概念:
1、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的东西,把它们记得更牢靠;
2、轻松的学习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知识,而且很快会忘记;
3、智力并不全是生来固定的。实际上,在付出努力的时候,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连接并提高智力;
4、在获得案前思索一下新问题,比不思考就看答案的学习效果要好;
5、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努力超越现有的能力水平;
6、从本质上说,努力通常会带来挫折,而挫折往往能提供重要的信息,让你调整策略,从而实现精通。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把认知学习分为六个层次:1.获取知识(最基础的层次);2.发展出对基础事实与概念的理解;3.能够应用所学解决问题;4.能够分析概念与关系来进行推理;5.能够以新方式综合知识与概念;6.以及最高层次的能够运用所学评估观点与概念,基于证据与和客观标准进行判断。
文来源书籍,图为作者拍摄。
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关
注
读书,使人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