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高研院新生午餐会第四十三场 沈卫威教授:在江南水师-陆师学堂与鲁迅相遇

文摘   2024-11-13 16:02   江苏  

2024年11月6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第四十三场新生学术午餐会,本次午餐会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沈卫威教授做客午餐会,他从鲁迅青年时代求学的江南水师学堂与陆师学堂的历史现场出发,探讨了今天我们阅读鲁迅的精神价值。来自南京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汉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的3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南京大学高研院学术秘书郭芳洁老师担任主持。

沈老师的分享分为“昨日重现——回到历史现场”、“何为树人”以及“诗词中的鲁迅”三个部分。

沈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鲁迅文学研究的三种视角:立足现场、寻找第一手直接的文献、档案以及鲁迅的文本互证、文学文本。立足现场是做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前提,现场与文本的情景关联十分重要。沈老师向大家讲述了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他在当兵多年后回到故土,发现曾经暗恋过的小女孩还在屋舍里,恍然觉醒,发现那个小女孩已经是故人的女儿,故人已去,屋舍的一切在历史的洗涤中却未曾改变。沈老师用这个生动的故事开头,带着这样的感悟,让我们再次回到鲁迅曾经学习的水师学堂、陆师学堂。

随后,沈老师介绍了鲁迅的生平以及他来南京求学的历史故事,鲁迅在散文集《野草》中的《秋夜》中写道:“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回到江南水师学堂的历史现场,会发现门口也有两棵树,一棵是广玉兰树,另一棵也是广玉兰树。沈老师向大家讲述了鲁迅与“树”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或许也是鲁迅改名为“树人”的缘由之一。树木往往蕴含着特殊的意向,正如南京城中不同树木,也伴随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沈老师建议大一新生在学习之余一定要踏出校园,到现场感受南京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回到鲁迅曾经的文本中,我们也能体会到鲁迅的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意义,他在杂文与新诗中多次描写“桃花”这一意向,与水师学堂一墙之隔的就是小桃园,那里曾经是小船从长江进入外秦淮河,停泊的渡口,也是水师学生水上实习的场地。鲁迅描写的正是小桃园的桃花。沈老师从鲁迅抄写爷爷周福清《金陵杂咏》的故事,发现鲁迅诗中的桃花意向完成了对过去的反叛。

最后,沈老师从鲁迅设计的国徽与校徽中让我们看到了文人之外的鲁迅,他的另一种身份与艺术之间的渊源颇深。所以,他也建议同学们要开拓眼界,趁着大好青春年华,多出去游历,用鲁迅的经历关照自身,或许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撰稿:郭芳洁



南大高研院近期活动

(点击图片跳转详情页)



南大高研院
本平台发布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简称高研院,IAS)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信息,及驻院学者、兼职研究员和驻院本科生相关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