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高研院联合新生学院、本科生院举办了第四十四场新生学术午餐会,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南京大学高研院第19期驻院学者、政府管理学院于京东副教授做客午餐会,他以世界历史上的地图资料为依托,探讨基于地图的阅读、出版和传播而形成的近代国家意识形塑与认同构建。来自南京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等多个专业的30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讲师张舒君老师担任主持。
于老师的分享分为理解“国家”:从文本到图像、图解“绝对主义”:17-18世纪的法国以及构建“领土型国家”:空间、地理与主权三个部分。
首先,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观念/概念史、法国史、近现代外交与国际关系。他指出,现代关注国家有不同的视角,将地图史、科技史与物质文化史引入传统的政治学研究,以近代的欧洲为案例,逐步拓展至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现象学考察。
随后,于老师指出:地图与国家成长是同步的,往往对地图的诠释也是对国家的诠释。地图作为“国家”概念在视觉层面的意象传达媒介,而领土是“国家”概念,在空间维度上的具象化,实体化。国家构建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从一种观念、权利上的“属人主义”转变为“属地主义”的地缘共同体。近代历史上,大规模的制图活动伴随着外部的勘界、条约与领土型权威的确立。疆域意识、领土观念与国家认同通常直接来自于生动、直观、可视化的地图。在绝对主义的政治表象中,图像的作用不是展现事实,而是激发想象。
在西方,相当一部分的王室肖像画里,地图或地球仪的出场大多遵循着宗教或艺术上的手法,在理念或象征层面代表王权。一组题为《分裂于亨利三世而统一于亨利四世的法兰西》的版画就反映了宗教战争前后法国由乱到治的过程。五幅画主题都围绕着一个写有“高卢”字样的球体,上面有代表法兰西的隐约的地图轮廓。歌颂国王的丰功伟绩时地图往往有喻示开疆拓土的功能。18世纪路易十五的一系列肖像绘画有许多幅的背景就是六边形的国土版图轮廓。尽管地图模糊缺少细节,但依然能让人联想到这位主权者在领土扩张方面的贡献。
最后,于老师总结道:近代历史上的地图从来都不是客观或中立的,它既是对疆域和版图变迁的一种“再现”,又主动参与且形塑了空间与地缘政治构建。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考察不能仅仅依靠文本的材料和解读,而是要更多基于图像与视觉的分析逻辑。
撰稿:郭芳洁
南大高研院近期活动
(点击图片跳转详情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