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活动——“神外青年大学堂”栏目聚焦神经外科的新生代医师,通过构建一个深度思考与广泛交流的平台,以推动神经系统疾病诊疗的高质量提升与发展。2024年11月23日,脑医汇-神外资讯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简称“六院”)田恒力教授进行专访报道,欢迎各位同道阅读,分享!
脑医汇-神外资讯:田教授,您好!请您跟我们青年医生分享一下,您是如何从一个神经外科小医生逐步成长为如今的神经外科大咖的?
田恒力教授:
我从事神经外科事业已30余年,最初求学于安徽蚌埠医学院,当时毕业留校所选为胸外科,但由于神经外科缺人,我被分配至神经外科。初入神经外科时,由于学科专业性太强,我一直懵懵懂懂,去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时,三五年内基本上都是在跟着上级医生做换药、辅助手术等工作,不得其门而入。直到五六年过去,才豁然开朗,可以独立做手术。之后,我从安徽考学到上海,师从张天锡教授读硕士、周良辅院士读博士,并在六院工作期间得徐涛教授提携,感激不已。这些老一辈专家在专业和为人上均给予我巨大帮助。六院神经外科依托医院在骨科、断肢再植、创伤及急诊领域的特色,地处上海市郊结合部,接收了大量创伤病人,特别是脑外伤患者,从而形成了颅脑创伤救治的学科特色。我早期在神经外科领域涉猎广泛,包括肿瘤、椎管及脑血管病等方面,但六院更侧重于颅脑创伤、脑出血及神经重症的救治。多年来,六院神经外科救治了大量颅脑创伤病人(接诊各类脑创伤最高达12000例/年),尤其在急诊救治方面,设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尽管神经创伤救治面临诸多挑战,但六院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不断更新的救治理念,整体救治水平较高。在救治过程中,六院神经外科参与了多起具有重大影响的抢救事件,包括上海师范大学6个大学生车祸集体救治、交警执行公务受伤等突发事件,以及众多为生计奔波的青年民工(如外卖员)颅脑创伤救治。这些事件不仅体现了科室的救治水平,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救治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面对颅脑创伤救治的困难,六院神经外科始终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努力提供最负责任、最好的救治能力和水平。
脑医汇-神外资讯:可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六院神经外科目前的概况和诊疗特色吗?
田恒力教授:
六院神经外科于20世纪60年代成立,历经多年发展。颅脑创伤与神经重症是我们科室的重要特色,但神经外科涵盖多个亚专业,因此科室致力于各亚专业的均衡发展。当前,除颅脑创伤与神经重症外,脑出血的救治也是本院的发展重点。由于脑出血多发于老年人,且近年来年轻人发病率亦有上升,加之六院位于上海南区,周边居民众多,故脑出血的救治尤为重要。此外,功能神经外科亦是本院近年来着力发展的领域。我们自安徽省立医院引进了丁宛海主任,其业务精湛、技术娴熟、手术高超,迅速推动了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在丁主任的带领下,该亚专业在短短两三年间已趋于成熟,并成功举办两次论坛,每年完成上百例DBS手术。我们对丁宛海主任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并坚信他能取得更大成就。其次,我们还关注椎管肿瘤的治疗。近年来,椎管肿瘤的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形成了独特特色。我们采用了多种手术方式,包括微创手术、开放手术以及椎板固定等,并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如套筒微创椎管肿瘤切除术。这些个性化的手术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六院神经外科作为一个综合性科室,不仅在颅脑创伤和神经重症领域有所建树,还重点发展了脑出血、功能神经外科以及椎管肿瘤等领域。我们致力于在这些领域取得进步,以全面提升神经外科的整体实力与水平。除临床工作外,科研平台构建与人才培养同样至关重要。科研机构与平台的建设普遍遵循平台、人才、项目三位一体的原则。而针对临床科室,其临床工作与救治的实际能力和规模水平亦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全面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是所有工作的基础,缺乏人才,学科便难以取得进步。一个学科不能仅靠个别优秀人才支撑,而需要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各亚专业均需拥有其人才。人才类型多样,包括全面型、临床型、科研型等,均需得到尊重和发展。科主任需负责挖掘、发现并培养人才。我们期望有一批综合性人才全面引领学科发展,同时,人事处也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如临床型、综合型、科研型等,设定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只要有能力,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否被发现并为其提供适合的平台和氛围。因此,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人才、平台、项目以及临床救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
脑医汇-神外资讯:作为学科带头人和神经外科科主任,关于科室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创伤神经重症领域的进步,您有何规划,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田恒力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创伤专科分会于今年进行换届选举,我有幸担任候任主任委员一职,其实大创伤领域涵盖之广,不仅不限于神经外科,还包括骨科、胸外科及重症医学科等多个重要学科。因此,上海创伤救治工作未来面临的挑战将十分艰巨,任务亦十分严峻。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是社会问题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映照。故而,创伤作为一类重大疾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疾控中心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创伤死亡在重大疾病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五,进一步凸显了创伤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未来上海在创伤救治领域应首要致力于学术发展,广泛推广救治规范。同时,我们需引进或创新治疗技术与理念,以期显著提升上海乃至中国颅脑创伤及神经重症的整体救治水平。其中,规范救治至关重要,由于基层医院常承担大量就近救治任务,提升其救治普及能力显得尤为关键。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治疗颅脑创伤的理念已发生显著变化,从过去的经验性治疗转向目标性治疗。例如,CT复查的应用不再仅凭医生经验,而是遵循既定规范,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时效性。同时,创伤重症的目标性治疗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综上,通过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与规范治疗普及,我们期望在颅脑创伤及神经重症救治方面取得进步,挽救更多生命,帮助更多家庭恢复正常生活,这是全体创伤救治工作者共同的心愿。
脑医汇-神外资讯:在您的心目中,对于科室未来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您有哪些具体的期待和期望呢?
田恒力教授:
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持。在科研机构中,常言“平台、项目、人才”三位一体,对临床科室而言,还需增加临床实践这一要素。对于纯科研机构,或许平台、项目、人才已足够,但临床学科还需在实践中,特别是在重症病人救治中积累经验。因此,在年轻医生的培育过程中,这四方面同样重要,其中临床实践要予以指导并适时放手,即指导性放手,此过程需耗时良久。同时,由于个人能力和专长差异,应通过观察与引导,发挥各自优势。此外,人才培养除临床实践外,还需满足大医院对医教研全面发展的要求,课题、临床、基础科研等均需跟进,旨在培养全面型人才。然而,因为个人专长不同,医院人事处已推动多项改革,如职称改革,为临床专门人才提供发展通道。换言之,医院设有不同职业发展路径,综合型、临床型、科研型均可,旨在发挥个人所长。古语云:“有教无类”,即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无不可用之人。作为科主任或老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个人长处,培养其才能,使之为集体多做贡献。最终,综合性人才或将脱颖而出,这也是我们所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颅脑创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中华神经创伤杂志》、《上海医学》、《中国临床神经科学》等杂志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及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重点、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交大医工交叉重点项目等10余项课题研究。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
作为主要参加者曾获国家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共4项
擅长重型颅脑创伤的抢救,脑肿瘤、椎管肿瘤、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以及各种脑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
识别二维码,前往田恒力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外资讯/神介资讯App)“话题圈子”重磅上线,这里有各种专业问题及权威解答,点击“阅读原文”抢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