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母亲的鞋样儿(1600字)
◎老屋张忠
往日做布鞋,先用纸张在脚板上比划,剪出大小一致的样品,称为纸鞋样儿。
想想也是,现在的女子(当然也包括男人),有谁还会去手工做鞋?有谁还会一针一线的去纳鞋底?各式各样的成品鞋充斥大街小巷,层出不穷的新式鞋子压断了街,不等鞋子破旧甚至不等它上脚一试,只要式样过时了,拿钱去买就是了。见到这个鞋样儿,我似乎看到,风尘仆仆的母亲从苦难的岁月里向我走来,尘埃隔膜的经年往事难以忘怀——
我的这件收藏品涵盖了两个既往文化领域:票证、民俗。那个年头,票证是居家生活必需之品,布鞋同样也是每户必备之物,怎么会有人拿糖票不当回事呢?毫无疑问,票证过期了。根据票面文字来看,它是一种奖售凭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为鼓励农民多卖余粮或农副产品,地方政府出台的一项激励措施。当它的时效过了之后,这类大版大版印刷品也便成了废纸,被那些勤俭的家庭主妇做了二次利用。她们在乡村陋室昏暗的煤油灯下,在丈夫、儿女们都躺下之后,夜理万机地开始了手工劳作——而那时这种劳作是永无止尽地——各家妇女们用这些废旧票纸、报纸、牛皮壳纸在熟睡儿女的脚上比划,剪出底样,再用面糊儿粘牢多层碎布角儿,一般有饭桌大小,晒干变硬后成布壳,作为布鞋底芯的备料。依据纸样儿,在干布壳上剪下一双鞋底芯,两边绗上几层老布棉絮,依次拿出紫红色柳条鞋量簸儿和里面的针头线脑、锥子、顶针箍、黄蜡、膝盖皮垫以及搓好的一卷麻线。就着一盏挑花的煤油灯光,她们一针一线纳起了鞋底……这个纸鞋样儿引出的老式百姓生活场景,如今基本上已经消逝,它留给我们的是上辈子妇女勤劳节俭、贤妻良母的朴素形象,反映了安庆地区传统的淳朴民风,经年耳濡目染的纸鞋样儿,留住我对慈母手中线的永恒记忆。
相关链接:按语:过去,北方人纳鞋底用的是棉花纺的索子,南方人纳鞋底用的是麻,用麻搓成线叫“麻线”。譬如,坐落在安庆近圣街西头杨家塘鞋厂,专门请人加工麻线,把麻带回家加工搓捻成线,每匝麻线付加工费一毛五——老屋张忠。
【文摘】做鞋底的过程
作者:张才富
做鞋底的过程很是复杂。首先是“沛鞋衬子”,母亲会趁出太阳的日子,找来一些破布片,煮好小麦粉子“糊涂”,下一块房门,把浸湿的布片平整的摊在门面上,在上面用手抹一层糊涂,又放一层布片,又抹一层糊涂,直到沛了好多层,搬到太阳底晒干。再沛第二块……
揭下晒干的“鞋衬子”,母亲按照要做的鞋底的大小,大致把它“柯”出鞋底样款来,收好后,再一双一双的日夜去纳。时间长了鞋衬子“糊涂”会“醒”,在纳之前,拿出来摊在筛子里去晒,干“鞋衬子”针好扎,整的鞋底好纳。
纳鞋底,上鞋底用的是棉花纺的索子,比线要粗。“跳索子”用的纱都是选绒度长的棉花去纺,棉纱要捻得很均匀,没有纥繨。“跳索子”搬出纺车在室外进行,小时候少不了经常要牵纱。索子是由三根棉纱用纺车合股而成,先牵纱,再把这三根纱捻紧,要分开一根一根去捻,捻纱时纺车要按顺时针方向去纺;三根纱捻紧后合在一起,这时纺车要按逆时针方向去纺。母亲告诉我;这叫“正跳反纥”。捻叫跳,合叫纥。最后,把跳好的索子用布勒光滑,剪成一段一段的,索子就可以用了。(注:过去,北方人纳鞋底用的是棉花纺的索子,南方人纳鞋底用的是麻,用麻搓成线叫“麻线”。譬如,坐落在安庆近圣街西头杨家塘鞋厂,专门请人加工麻线,把麻带回家加工搓捻成线,每匝麻线付加工费一毛五——老屋)
整鞋底是把好几层“鞋衬子”叠起来,按照脚底的大小修好,滚好鞋边,厚度大概在两公分左右,母亲很少用盐包去整鞋底,那不经穿。鞋底整好后,就可以纳了。纳鞋底用的是索子针(南方绱鞋帮用锥子,锥子头顶有引眼,可以穿粗麻线,——老屋),多为有三个叉老牌子的,母亲在空闲的时候,就会拿起鞋底纳上几针。
纳鞋底的针要时不时的在头发上“沛一沛”,针尖好穿过鞋底,顶箍子(顶针子)是用来顶针的屁股的。穿针时先要把索子在腿子上捻好“念头”,就没有那么费劲了。纳鞋底要把索子头埋在针子里,不能打结巴,否则穿起来会挺脚的,看起来也不美观。不怕慢,只怕站!日子一长,一双双鞋底就纳好了。
老屋张忠:原载“新浪博客”//2024.9.7星期六在微信公众号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