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牌子是安庆东风袜厂1956年从上海引进的生产长筒布袜专用老牌商标,1967年后停止使用。
“大喜”商标的故事(800字)
标签: 安庆与上海 大喜商标 袜子 分类: 老屋原创作品
◎老屋张忠
我收藏了一批稀见的“大喜”袜子老商标,搜集到它的出现和消亡时间表:1932——1966,使用地点是从上海到安庆;在安庆,“大喜”商标生产、使用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950年代后期到1960年代中期。
“大喜”是一种老牌棉纱兜底袜子的商标,它见证了新中国时期国家轻工业重新布局、产业结构大调整、社会主义资源重新组合、公私合营共谋发展——部分袜子制造业由密集型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战略转移的那段历史。
早在1932年,上海小南门福善堂的小业主郁愉忻,创建了一家名为“勤记裕康针织厂”。十一年后,一场大火迫使该厂迁往肇周路,改厂名为“裕康针织厂”。时有职工200余人,月产“大喜”、“警犬”袜子12096打,除在台湾设分销处外,产品还销往南洋一带。
1945年,有个叫孟浩章的人,在上海冰浪路创办“锦伟针织厂”,1946年迁往石门路,拥有四层楼的厂房一栋,月产“快乐”、“猴羊”牌袜子10500打。
紧随其后的是唐福寿,他于1946年在上海黄陂路创办一家“公泰染纱厂”,工人多属苏北、浙江的农民,主要从事线袜类和棉织品的漂染作业。同年,原永盛丝光厂的赵毓山、张大珣加上唐福寿本人,各出大米100担(每担合78公斤),合股经营漂染业,是厂更名“公泰昶丝光厂”。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到1955年间,上述三厂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与上海袜业同业公会同组的19家企业,先后联合申请公私合营。其时,上海共有1148家私营袜厂拟待重新组合,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公私合营运动中,上海市委出台了“裁、并、改、核”规划纲要,一个“统一整合社会资源,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新时代来临,时不我待,“裕康”、“森泰”、“公泰昶”三家袜厂下定决心准备内迁到安徽省内,进行新一轮资源组合——这就是1956年后,由上海三家工厂组合而成的“安徽安庆(公私)合营针织厂”,它们迁到安徽的旧省会城市安庆后,在那里继续生产“大喜牌”纯棉线纱袜。该品牌从1932年启用,直到“文革”前停止生产,前后使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我收藏了一些“大喜”袜子老商标——生产这种棉纱兜底袜子的工厂早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转产,后来索性破产该工厂不复存在,“大喜” 商标就成了关联上海——安庆两个城市一段特殊历史的记忆。
原文搬家,新浪博客2016-09-29 04:51:47[编辑][删除];老屋张忠,2024.7.23微信公众号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