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愿”,与长安同行三十五载

汽车   2024-09-24 19:11   重庆  


我叫杨智勇,是一名普通的“老长安”人,从18岁加入长安起,就认定了自己的这份“事业”。

“我愿”,到一线吃苦磨砺自己


1989年12月,我加入长安,被分配到当时的发动机制造厂机加一车间,那时还在原江陵厂,生产线上的条件也远不如现在,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到车间一线干,可我知道自己没知识、没经验,只有去一线经历摔打才能学到真本事。


在岗位分配的关键时刻,杨智勇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大声回应:“‘我愿意!’主动选择前往车间,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深入学习刀具、工装和夹具的精湛操作技艺。”


那时的厂房冬冷夏热,我们的设备、技术、人手也远不及现在,可大家的工作热情却一点不比现在低。那时候,我们讲究“全能”,也就是现在的多能工,往往不需要系统的培训,跟着各个岗位师傅们认真学、上手练,产线上哪里有需要就顶上哪里。正是在这种磨炼下,我快速熟悉了刀具、工装和夹具的各项操作,也越发爱上了这项看似辛苦,实则大有“门道”的工作。

“我行”,顶着压力打破技术壁垒


时间飞逝,一线岗位的磨砺让我逐渐褪去了青涩,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可随着对行业的了解和操作的熟练掌握,我越来越认识“自己”的不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也是我们整个生产团队的。


在关键技术上,我们过于依赖厂家,当原有的加工编程技术无法满足日益精细复杂的生产需求时,厂家的沉默与回避让大家头痛不已。其实当时有很多人都萌生了自己干的想法,可或多或少存在各种顾虑。我想着自己年轻,有的是时间和精力,那我就来挑这个头! 


“我要学会这些复杂的加工轨迹编程,不管多难,我都要把它拿下,让工厂的刀具刃磨能力跃上新的台阶。”在工厂的全力支持下,我有幸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专注于刀具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创新。


于是,我拉起一支年轻的团队就开始“啃硬骨头”,摸清里面的门道,我们从基础的加工理论到前沿的编程技术,从国内外专家的教学视频到自己一遍遍的模拟,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换方案重新开始......那是一段艰苦却又难忘的日子,在我和战友们的鏖战下,最终我们成功掌握了多重加工轨迹的编程技术,不仅实现了对各类复杂刀具的精准控制,还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算是真正入了门道!

“我在”,矢志不渝传初心



2024已过大半,转眼已经与长安一起走过了35个春秋,而自己也从青春少年过了知命之年,当年“我愿”、“我行”的决心与闯劲,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化为“我在”的沉稳与从容


一句“我在”,希望自己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中突破自我;一句“我在”,希望能给到新一代长安青年满满的安全感、踏实感,让他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疆拓土,这也是我给工作室的定位。


为了全面提升工厂生产一线校刀人员的专业技能与作业效率,我亲自编制《刀具修磨作业指导书》、《刀片修磨作业指导书》、《刀具钝化作业指导书》及《镗刀杆调校作业指导书》等一系列标准化作业文件。这些文件不仅记录了我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心得,还融入了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


截止目前工作室梳理出可改制利旧刀具及刀辅具共116项,已完成专用刀具及刀辅具改制102个品种。


我知道未来迎接我们的是更具挑战性的市场,唯有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半生长安人,一辈子的长安魂。一路走来,我把整个青春奉献给了自己认定的这份事业,收获了太多太多。汗水与欢笑交织,镌刻下岁月的印记,此刻,宝刀仍未老,老将依然可驰骋疆场


供稿 | 余洪操、陈俊龙

编辑 | 陈俊龙

审核 | 王耀华





你好长安
长安汽车官方文化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