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平型关路灵石路路口,活动空间近4000平米,是群众和党员心中“有颜值、有内涵、有温度”的红色之家,为做深做实党群服务阵地“政治功能、治理功能、服务功能”,阵地聚焦党员群众的日常需求,积极推动功能重塑和能级提升,努力打造街区红色引力场。
“旁观者”变“主人翁”
打造爱用管用的红色根据地
大宁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辐射的平广文化网格占地1.6平方公里,居民区、街区和楼宇园区相互交织,还有134家沿街主体。这里除了居民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还保障16家“两企三新”党组织,阵地为这些党组织打造共享共用的“组织生活室”,专门配置了“一支部一专柜”,把开展组织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上墙,并为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提供资源支撑,解决“两企三新”党组织学习场所紧张、学习资源单一等问题。
为了服务凝聚平广文化网格内的134家沿街“小个专”,街道党工委成立了街区党支部,阵地内打造了“书记工作室”,街区党支部书记在此驻点办公,为街区党员群众提供党务咨询、谈心谈话、事项办理等服务。“书记工作室”还融合了实训功能,优选经验丰富的老书记“传帮带”,帮助街区党支部书记补足能力“短板”,扫除经验“盲区”,更好地为街区的党员和群众服务。
“中转站”变“加工厂”
打造应有尽有的资源供给地
大宁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探索用好“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调研走访新兴领域各类主体,对收集到的21项需求细致分类,将市、区、街道等各方资源有效整合,制定出19项具体项目,中心每周将资源“切配”“加工”,形成阵地的“政治类、治理类、服务类”活动菜单,把“三张清单”变成拿来就能用的“中央厨房菜单”,深受“两企三新”党组织的欢迎。
针对“两企三新”党组织场所紧张、学习资源单一、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街道党工委为他们设置了共同的组织生活空间,提供“拎包入住”式贴心服务,柜子的每个格子都贴了对应支部标签,增强“两企三新”党组织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感到阵地是他们的“港湾”,他们是阵地的“主人”。
为了让更多的党组织愿意来、喜欢来,中心精心“烹制”了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原文读原著、行走的党课等9类套餐,从“开门候客”向“主动服务”转变,阵地负责人通过上门走访,主动联系辖区内各“两企三新”党组织、党员以及沿街市场主体,告诉他们阵地特色在哪里,能为他们做什么,邀请他们来阵地过组织生活。9月的阵地排片表排得满满当当,16个支部都预约了“营养大餐”。
如何让附近的新就业群体和居民享受到“红色大餐”,大宁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考虑到小哥“短平快”的工作特点,阵地在新心驿站精选了5分钟、15分钟、30分钟的思政学习微课程,让小哥在歇脚充电时,能够了解上海的红色经典和城市精神。在人气很高的思政图书馆,阵地打造了精致的读书角,每周推荐重点红色书目,让走入阵地的群众和党员不再犯难,第一时间就能接触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营造了“处处是课堂、人人受教育”的学习氛围。
“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打造人人参与的治理实践地
在党群服务中心的保障下,街区党支部主动破墙破圈,向沿街主体、骑手小哥发放“联心卡”和“加油包”,把“墙外人”变成“自家人”。小哥们发挥走街串巷、熟悉社情的优势,主动报名“民情观察员”“食安监督员”“市容巡查员”“文明风尚员”“线索上报人”。沿街商户积极参与街区治理的各项事务,做诚信经营的带头人、门责自律的倡导者、垃圾分类的践行者、消防安全的守卫者,这些街面上的流动力量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街区党支部的引领下,街委会“一周一走”“双周一议”“每月一清”,不论是市容市貌、消防安全、停车秩序等公共管理问题,还是商户矛盾、增加客流等街面难题,都能在阵地找到解题思路。门责自律公约在阵地中讨论出来,商居联盟在阵地中维系起来,商户参与治理的热情在阵地中激发出来,党群服务中心为商户搭建协商共治的平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治理共同体。
阵地打造了网格党建议事厅,保障网格党建工作机制流畅运行,将“两企三新”党建与居民区党建、楼宇园区党建、区域化党建紧密链接,建立信息沟通、专题协商、约请议事、工作研讨、业务培训的联动协同机制,有效处置各类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性复杂性难题,先后完成夜间共享停车、增设公交站点、设置沿街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开设小哥“暖新餐点”等多项实事工程,实现了网格管理向区域治理的良性转变。
(来源:静安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