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类型多样、形式灵活,依据不同的场合、对象和用途,可以分为会议类讲话稿、宣传类讲话稿、礼仪类讲话稿,其中会议类讲话稿又可分为代表大会讲话、工作会讲话、研讨会讲话、报告会讲话等。
写作方法因时因事因地因人而异,难以找到固定范式、统一模板。但是,讲话稿作为语言的集成、思想的工具,必须符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规律,必须遵循思维逻辑和语法规则。因此,人们一般基于上述规律和规则,谋划讲话稿的主体框架。一般来讲,常见的主体框架结构类型有以下六种:
比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围绕“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化。
又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三点希望,逐层深入、逐步升华阐释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比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在论述“怎么扶”的问题时提出“五个一批”工程,属于递进中包含并列的框架结构。
比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先是集中阐述了面向未来不断做强做优我国数字经济的总体考虑,而后分解为七项任务,提出具体要求。
比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每个方面都先总体阐释其本质内涵再分角度提出其实践要求。
比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各级干部要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作风,先集中阐述“三严三实”的定义,再分别阐释“三严”和“三实”的内涵要求,最后总体提出要把“三严三实”体现在抓作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在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实际行动之中的号召和要求,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
搭建主体框架就像盖房子一样,如果违背力学基本定律,既不可能美观,也不可能结实。同样,讲话稿主体框架结构虽然类型多样、富于变化,但必须符合认知规律和逻辑规则。总的来说,就是要以上统下、左右协调;上一层观点的内涵外延包含下一层观点,并且是下一层观点内涵外延之和;同一层观点之间内涵外延应该互异互斥、相切相接,而不应相交、相离、相包含、相重叠。否则,讲话稿的主体框架就会别别扭扭、歪歪斜斜,导致整个讲话稿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
辈分不清。就是俗话说的“整差辈了”。有几种情况:上一层标题未能包含下一层所有标题,某项子标题冗余超纲,如同“母不含子”;同一层标题之间大小不一、高低不一,不在一个辈分等级上,如同“叔侄同框”;下一层标题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如同“父子同席”。
比如,某单位的党纪学习教育情况汇报稿分为三个部分:
一、着眼于“不想腐”,认真搞好反腐倡廉教育;
二、着眼于“不能腐”,建立健全制度法规;
三、着眼于“不敢腐”,严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小部分,标题为:一是认真学习准则条例,明确高线底线;二是认真学习党纪党规,明确界线红线;三是坚持以案促警,明确警戒线高压线。
因为准则条例属于党纪党规,所以该框架存在“辈分不清”的问题。
交叉重叠。即俗话说的“串腿打架”,指同一层次标题所含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叉重叠。
比如,某地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共分五部分:
一、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基层治理效能取得新跃升;
三、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体现新质效;
四、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建设呈现新面貌;
五、干部队伍建设收获新成果。
乍一看对仗工整,但仔细一看:前三部分内容不是互斥的,很难分得清、掰得开,按这个提纲写下去难免各部分之间内容交叉打架。
比如,某篇关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的讲话稿共分五个部分:
一、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塑造忠诚之魂;
二、把思想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造学习型机关;
三、把组织建设作为基础,筑牢坚强堡垒;
四、把作风建设作为牵引,树立良好形象;
五、把纪律建设作为保障,培育新风正气。
看上去很全面、很系统,但按照党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有关要求,除上述内容外,还应包括“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比如,某单位经验总结报告题目为《以“四个聚焦”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共分四部分:
聚焦学习重点,确保走深走实;
聚焦实的导向,确保见行见效;
聚焦创新载体,确保入脑入心;
聚焦从严从实,确保笃信笃行。
这四部分中,有的是工作内容,有的是工作要求。
又如,某单位作风纪律整顿动员部署讲话列出四项任务:
一是治“浮”改作风;
二是治“懒”强本领;
三是治“奢”促廉洁;
四是督查求实效。
前三条是围绕“整治什么”来写,属于工作内容,第四条是围绕“如何整治”来写的,属于工作要求。
叠床架屋。床上架床,屋上加屋,形容层次过多,重复累赘。讲话稿作为即时讲演的内容,如果层次过多,读起来费劲,听起来费解。除了像代表大会报告那种内涵非常丰富的讲话稿,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四个层次,即主标题、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有的讲话稿层层嵌套,能演绎出六七个层次,且没有多少实质内容,不仅让听众听起来吃力,往往也难留下较深印象。
偏题跑题。偏题是指虽然没有完全离题,但是在论述过程中,过多地涉及与主题相关度较低的内容;跑题是指明显地离开论述的主题,或涉及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比如,在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讲话中,大篇幅地讨论全球经济发展,这就属于跑题。
在起草讲话稿过程中,跑题偏题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题不对题,即下级标题偏离上级标题、不支撑服务于上级标题;另一种是文不对题,即文字内容不支撑服务于标题。无论哪种情形,都会让讲话稿丧失焦点,显得零乱散漫,缺乏统一性、连贯性,让听众难以理解、领会。
搭好讲话稿主体框架,最根本的还是要像良匠筑梦、庖丁解牛那样,以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态度,析事论理、谋篇布局,确保主体框架错落有致、斗榫合缝、别具匠心,支撑整篇讲话稿形神俱备、文气贯通、文从字顺。
做任何事情都要因风吹火、照纹劈柴,尊重事实、遵循规律、顺应时势。搭建讲话稿主体框架也是一样,功夫不应重点放在研究文理上,而应重点放在研究事理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全面系统深入准确地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掌握事物本身的内涵外延、发展脉络、作用机理,据此谋划析事论理的框架,防止牵强附会、画蛇添足、顾此失彼。
事物的内在机理不是简单一维的,而是复杂多维的。比如,一根木头横切、竖切呈现的纹理是不一样的。起草讲话稿时,要想把事情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讲新颖,研究的维度、思考的深度、切分的角度是关键,维度统一才能逻辑清晰,深度到位才能发人深思,角度新颖才能引人入胜。讲话稿论述的问题不同、时机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维度、深度和角度也不同,但在同一篇讲话或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论述上,必须保持统一性,或者是时间上从古至今,或者是空间上由远及近,或者是视角上从宏观到微观。总之,得一把尺子量到底。
俗话说,隔行不隔理。讲话稿搭框架跟盖房子搭框架是一样的,都需要先搭总体、后搭局部,都需要横平竖直、端端正正。纵向上,就像柱子一样,要看大标题跟小标题对得直不直,有没有歪出格的、有没有不受力的、有没有宽窄不均的;横向上,就像梁檩一样,要看同一层次标题是否平齐放正,有没有粗细不等的、有没有高低不一的、有没有接不紧榫卯留下缝隙的。要以框架的平正,保证结构的平稳。
框架搭建不是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对其调整修正,要贯穿讲话稿起草修改的全过程。在写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前后对照、整体审视,防止跑题偏题。起草者应时刻保持对主题和框架的清晰认识,发现有偏离主题和框架的趋势,及时对内容进行修改,剔除与主题和框架无关的内容,保证讲话稿的贯通性和聚焦性。另一方面,要根据“物距光线”调整“焦距光圈”,做到因文修题。起草者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对论述的问题继续深入研究、逐步深化认识,根据实际情况和内容需要,对部分标题进行完善,对框架结构进行优化,保证讲话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来源:“秘书工作”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