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育种继续提高小麦的潜在产量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过去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更大的粒数/m2 (GN)有关,这是确定其与穗生长有关的关键时期,而GN通常与开花时穗干重(g/m2)密切相关传统的作物生长。
2024年8月1日 ,Field Crop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研究院的Tony Fischer及其合作者完成的题为“Breeding for increased grains/m2 in wheat crops through targeting critical period duration: A review”的综述。该综述着重阐述关键时期持续时间(Ds,以天或积温日为单位)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从遗传角度增加 Ds。
温度对 Ds 和粒数影响:
接着研究温度对小麦穗生长关键期持续时间(Ds)和粒数(GN)的影响。通过分析产量与温度异常关系发现,在墨西哥雅基谷和印度旁遮普地区,灌溉小麦产量与开花前低温呈负相关,且低温影响GN和开花期(An50)。在雅基谷实验中,最低温度(Tmin)与产量、GN及An50密切相关(图1)。植物温度调控实验表明,温度升高加速开花,缩短Ds,降低GN。例如,墨西哥实验中加热使GN降低,且缩短程度与温度升高相关;智利和阿根廷实验也得出类似结论,如智利实验中春小麦变暖缩短Ds,减少GN(图2)。阿根廷实验显示夜间增温减少GN和Ds,且降低干物质生产和辐射利用效率,但呼吸损失非主要因素。总体而言,温度变化影响Ds进而影响GN,温度升高通常使Ds缩短、GN降低,且夜间温度影响显著。
图1: 1973 - 1974 年在墨西哥雅基谷种植的 9 个灌溉型面包小麦半矮秆品种的相关情况。展示了每平方米粒数(GN)对单次持续 28 天、强度为 55% 遮荫处理的响应。数据以 3 月 10 日(所有品种开花期的平均日期,即 An50)为基准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将响应情况与遮荫处理时间段的中点相对应进行绘图(数据来源于 Fischer,1985)。其中,实心符号指代在早期穗生长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双基因矮秆品种 Yecora70
图2: 受控环境下小麦穗生长(SDW,实心)和穗分配(Ps,空心)与开花天数的比较
在该部分探讨光周期对小麦穗生长关键期持续时间(Ds)、可育小花(FF)及粒数(GN)的影响。小麦为长日照植物,光周期影响其发育速率,进而影响 Ds 及相关性状。早期研究发现,如 Gries 等人研究表明,随着光周期增加,春小麦旗叶出现(FLE)到开花的时间缩短。Fischer 研究显示,较长光周期使 Yecora 70 品种的 Ds 缩短,穗干重(SDWa)降低(图4)。
墨西哥的田间实验表明,特定时期延长光周期会加速开花,缩短 Ds,降低 GN,且不同品种对光周期响应存在差异(图5)。后续控制环境(CE)研究发现,光周期影响小麦各发育阶段,且存在 “直接” 和 “记忆” 效应,如 Miralles 和 Richards 研究中光周期变化对旗叶出现到抽穗(FLE - H)的影响,FF 与该时期显著相关(图6)。光周期延长还会减少小花存活、FF 和 GN,且与 SDWa 变化相关,总体说明光周期通过影响同化产物供应,对小麦相关性状产生重要影响。
图4:光周期对受控环境下小麦穗生长和干物质向穗分配的影响
图5:播种后连续延长6小时光周期对GN(14天)和GN对缩短持续时间(%/天)的响应性(%/天,三角形)的影响
遗传对光周期响应影响:
本部分主要探讨遗传因素对小麦穗生长关键期持续时间(Ds)、可育小花(FF)及粒数(GN)光周期响应的影响。早期研究如Wall(1979)发现不同品种对光周期延长反应各异,加速开花程度与GN降低幅度不同,且粒数对光周期引起的持续时间变化敏感(图5)。众多研究表明,多个基因控制小麦光周期响应,其中PPD - 1基因系列影响显著。其不同等位基因在不同研究中效应有别,如Ppd - 1b等位基因与短日照下延迟开花相关,而显性等位基因加速发育,且基因间存在非加性效应。其他光周期基因效应相对较小。Vázquez(2010)未发表的田间研究显示,缩短光周期可增加SDWa、FF和GN(图7),但该实验需重复验证。总体而言,遗传因素在小麦对光周期响应中起重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如何利用遗传手段优化相关性状。
1.选择和群体研究:
(2):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早期研究发现抗赤霉素物质可延迟穗发育,现代生长调节剂在有利环境下可影响小麦生长,虽能增加GN,但具体成分和应用时机对Ds和GN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需进一步探索。
本文围绕小麦产量提升,聚焦穗生长关键期持续时间(Ds)。明确其为旗叶出现至首次开花,作物则涉及50%茎秆相关阶段。温度方面,自然与调控实验表明其影响Ds与粒数,高温使Ds缩短、粒数降低。光周期上,长日照加速发育,影响Ds、可育小花及粒数,且基因参与调控,品种反应有差异。选择研究中,虽有产量育种使相关阶段延长,但当前品种遗传变异小、Ds遗传力低。新方法如基因编辑和调节剂应用有潜力,但需深入研究以实现增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