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te Sens|基于无人机的多时相热成像评价小麦在不同亏缺灌溉制度下的抗旱性

文摘   2024-10-25 07:30   陕西  

小麦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北方平原,其生产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缺水灌溉作为一种节水措施,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但可能导致作物干旱胁迫,从而影响产量。不同小麦品种对水分缺乏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选择具有良好抗旱性能的品种尤为重要。传统的干旱抗性研究依赖于生理特征和产量的破坏性采样方法,而使用无人机(UAV)搭载热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作物冠层温度,进而评估其生理特性。

20221110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秦伟龙及其合作者发表在Remote Sensing ”上题为“UAV-Based Multi-Temporal Thermal Imaging to Evaluate Wheat Drought Resistance in Different Deficit Irrigation Regimes”的文章,利用无人机热成像技术、植物生理特征(如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孔导度)、生物量和产量数据,评估了不同小麦的抗旱性能。

研究方法

1.实验地点及实验设计

实验地点位于河北省五桥县姚庄村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站试验设计了三种亏缺灌溉处理系统(W0生长季不灌溉W1拔节灌溉W2拔节期和开花灌溉)

1.该地图显示了实验地点的位置和实验图。红色星号表示实验地点的位置。中间和右侧的图像分别显示了在实验图上拍摄的RGB和热红外图像。底部的两张图像显示了三种灌溉处理的放大RGB和热红外图像。从左到右的处理分别为 W0(不灌溉)、W1(拔节时1次灌溉)和W2(拔节和开花时2次灌溉)。该试验由 15 个品种组成,有2个重复,共90个样地。

2.无人机系统和红外热像仪

无人机在202055日、511日、520日、525日和62日中午14:0015:00之间飞行获取热红外图像。热红外相机镜头正对测试地块。飞行高度为40米,旁向重叠和航向重叠分别设置为90%和80%。飞行速度为1.2/秒,单次飞行任务的时间约为10分钟。每次起飞前,相机预热15分钟,以减少系统误差。

2.本研究中获取冠温的主要仪器包括aMatrice M600 Pro 无人机(bZenmuse XT2 相机(cD-RTK2 移动 GNSS 站(d)地面控制点(e)手持式红外测温仪。

3.无人机图像处理

将获取的热红外与RGB图像拼接后,采用一种RGB图像和热红外图像结合的方法,剔除土壤背景。该方法有两个关键步骤(图3):首先,使用无人机的RGB正射影像将小麦冠层像素与土壤背景分离。其次,对分割出的小麦覆盖图像进行二值化,得到小麦二值图。为了更好地提取冠层像素,将过量绿色植被指数(ExG)与大津法结合,为每个地块设置一个单独的阈值;然后,通过最近邻插值算法将小麦覆盖二值图从1.2厘米/像素重采样到7.5厘米/像素,以匹配热红外正射影像的大小。最后,将热红外正射影像与小麦二值图相乘,生成一幅去除了土壤背景的热红外正射影像。

3.ExG-Otsu利用无人机RGB和热红外图像去除土壤背景的方法橙色区域为QGIS软件中用于从CT图中提取冠层温度的区域

4. 通过手持式热红外分析仪采集 CT

在无人机任务结束后,使用AZ8895红外测温仪进行温度测量。测量时,仪器在冠层上方15厘米的位置进行扫描,并进行多点测量以计算每个样地的平均冠层温度。这些温度数据用于校准从无人机热红外图像中提取的相关温度信息。

5.生理参数测量

通过Li-6400光合仪测量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以及使用SPAD-502进行叶绿素含量测量。通过Li-COR2200C冠层分析仪测量叶面积指数(LAI),并在小麦成熟后进行生物量和产量的采集和计算,最终得出各样地的小麦生物量和粮食产量。

研究结果

1.不同水分处理下小麦的生理和产量性能

小麦的生理特性在不同水分处理下表现出显著差异(1)。

1.不同水分处理下5个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

随着生育期的进展,SPADLAIPnTrCn进一步降低,与520日后的W2处理相比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干旱胁迫将导致小麦生理性状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进一步恶化。4显示了520日不同水分处理下每个小麦品种的生理性能。随着水分亏缺的加剧,几乎所有小麦品种的生理性能均持续下降。同时,在同一水分处理下,不同小麦品种的各生理性状也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各小麦品种受干旱影响的程度不同,不同小麦品种应对干旱胁迫的能力不同。

4.基于520日和W2处理之间的生理性能,生物量处于成熟期:(aSPADbLAIc)净光合速率(d)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f)生物量。

随着灌溉次数的减少,产量显著降低,其中JM418品种的产量最高,而ND3636品种的产量最低。这些结果证明了缺水对生理表现和最终作物产量的影响。表2显示了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缺水灌溉系统下的产量。

2.不同品种在不同缺水灌溉系统下的产量。

2.基于生理性状和产量的HCA结果

10个小麦品种人工分为3类( 5),即第一组(抗旱性能好)、第二组(抗旱性能中等)和第三组(抗旱性能差)。

5. 基于不同水分处理下各阶段小麦品种的生理特征(SPADLAIPnTrCn和生物量)绘制的树状图:(a) W0生长季节不灌溉,(b) W1拔节期灌溉,(c) W2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溉,结果将品种分为三组。三种颜色代表不同的抗旱性能类别。

3显示了产量聚类结果及每组的中心值,10个小麦品种被分为三种不同的产量类别。在三种缺水灌溉处理中,三个组的产量中心值差异显著。

3.不同缺水灌溉处理下的基于产量的层次聚类及每组的平均值。

基于生理性状的抗旱性聚类与基于产量的聚类结果相似,在W0W1W2处理的相似度分别为80%(两个品种分类不一致)、70%(三个品种分类不一致)和60%(四个品种分类不一致)。结果表明,抗旱性与产量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

3.不同处理和多个生长阶段的冠层温度

6显示了不同生长阶段处理间冠层温度的分布。3个处理间冠层温度差异显著。

6.基于W0W1W2处理下不同阶段无人机热像的冠层温度。红色的 “*” 表示冠层温度的平均值。此外,两张图中方框中的水平线代表中位数,点代表不同样地的冠层温度值。

520日品种之间的冠层温差。

7.520日无人机热像仪测得W0W1W2处理下小麦品种的冠层温度。该范围是指在相同灌溉处理下,不同品种的最高冠层温度减去最低冠层温度。

4.不同缺水灌溉处理下生理特征和CT-UAV的主成分分析(PCA)

8.前两个主成分(Dim 1Dim 2)上每个变量的向量的 PCA 相关圆显示了冠层温度与生理特性之间的关联以及 Dim 1 和 Dim 2 在不同水处理(W0W1 和 W2)下对模型的贡献,向量的长度和颜色表示变量对前两个主成分的总贡献。该 PCA基于520日的最终生物量和产量以及生理特性和冠层温度aW0生长季节不灌溉(bW1拔节灌溉(cW2拔节和开花灌溉。

5.不同生长阶段CT-UAV对生理特征的评估

通过线性回归模型,确定了冠层温度与各生长阶段生理性状的负相关关系,如4所示。

4.不同缺水灌溉处理下CT-UAV与生理特征之间的线性关系。

6.基于多阶段CT-UAV的抗旱性能评估

基于CT-UAV的抗旱性聚类结果与基于生理性状的聚类结果相似,在W0W1W2处理下的相似度分别为90%(只有一个品种分类不一致)、80%(两个品种分类不一致)和50%(一半品种分类不一致)。

9. 基于UAV热影像提取的冠层温度(所有阶段)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小麦基因型树状图:(aW0生长季节无灌溉(bW1拔节期灌溉(cW2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溉。图中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冠层温度类别。

为了确定CT采集时间的有效性,进一步比较了CT-UAV聚类组之间的差异。

10.在5个生长阶段测量的不同抗旱性能组的冠层温度比较。其中,(aW0bW1黑色的“◇”代表该组的平均值,黑色的横线代表两组的比较。

总结

本研究从无人机热红外图像中获取冠层温度,并测量了10个小麦品种在3种亏缺灌溉制度下多个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LAISPADPnTrCn和生物量),以评价其抗旱性。这项研究表明,灌溉不足导致测量的生理特性下降,但冠层温度升高。此外,结果表明,W0W1处理下冠层温度与生理性状呈极负相关,而 W2处理下几乎没有观察到相关性。在籽粒灌浆期后,观察到的冠层温度与生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高。

无人机热像结合分层聚类方法,成功识别了 W0W1处理下10个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能(好、中、差),与基于生理性状的抗旱性评价结果一致。相比之下,W2处理下的结果很差。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热成像的灌浆阶段比早期阶段更适合进行抗旱性评价。


往期文章推荐

CHAT-GPT(无需翻墙,无需购买)全程0元购!!!

             

MATLAB | 十大经典算法以及代码实现

Python 数据可视化——基于 Matplotlib 模块



作物功能表型研究
记录分享作物功能表型领域研究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