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医 | 初恋般的乌梅,也是一味良药

文摘   2024-11-18 17:30   湖南  

本公众号为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湖湘中医”进行关注


网友说乌梅酱是初恋的味道


但要我说......

乌梅是味中药哇!



说到乌梅,就不得不提一提“望梅止渴”的故事了。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天气很炎热,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行走,到了中午,大部分士兵都开始饥渴难耐,行军速度也慢了下来,然而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于是曹操灵机一动,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曹操利用了人对酸梅子的条件反射,让士兵们看到了希望,鼓舞了士气,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梅子又称青梅、酸梅、梅实等。果形较小,味道很酸,可用来煮食。梅子因成熟程度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


未成熟时称为“青梅”,初熟时称为“黄梅”,通过炮制加工后颜色变黑称为“乌梅”


青梅
黄梅


中药乌梅是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乌梅
Smoked plum



乌梅早已列入我国药食同源目录,在《中国药典》也有收载。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 et Zucc.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以不破裂露核,肉厚柔润,个大,核小、乌黑,味极酸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用法与用量】6~12g。


乌梅味酸,通过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来实现生津止渴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口渴多饮、咽干等症状。可配合麦冬、沙参、石斛、玉竹等组成复方应用,也可单独煎汤服。


前面提到的乌梅子酱就是款夏季消暑的养生佳品,还有大家可能更熟悉的酸梅汤,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或干燥的秋天,很多店家都会备着酸甜可口的酸梅汤,客人喝上一杯,解渴解腻、健胃消食。


桂花酸梅汤

【配方】


乌梅15粒,山楂片20片,冰糖或白糖适量,桂花10克,清水2升。


【做法】


1. 乌梅和山楂冲洗干净后装入碗内,倒入适量清水没过后浸泡半小时。


2. 桂花用水流动冲洗干净。


3. 把泡过的乌梅和山楂倒入锅内再加入2升清水大火煮至沸腾后加入桂花和冰糖(白糖),加盖转小火慢煮半小时。


4. 将酸梅汤隔漏网倒入凉杯后稍凉、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后即可饮用。



小小乌梅功效多


乌梅含有多种有机酸,能帮助肝收敛藏血,可增强肝脏解毒功能,肝病患者可以适当多吃。


《神农本草经》记载:“梅实(乌梅),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容易上火伤津,有的人还有睡眠问题,甚至还伴有多梦、易醒等不适,这种情况,乌梅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现代研究,乌梅还有解酒、止痛、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肿瘤、抑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作用。



注意事项:


乌梅味酸,酸涩能敛肺、敛邪,故表邪未解及实热积滞者慎服;


感冒发热,咳嗽多痰,胸膈痞闷之人忌服;


细菌痢、肠炎的初期忌服;


妇女正常月经期以及怀孕妇女产前产后忌食。


乌梅食疗方


乌梅玫瑰花茶

【配方】


干玫瑰花5克,乌梅4到5个,蜂蜜适量。


【做法】


1. 沸水进行冲泡。


2. 十分钟以后,加入适量蜂蜜调味,调匀。


【功效】


乌梅和玫瑰花一起泡水喝,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有机酸,保护肝脏,增加食欲缓解便秘,延缓衰老。




乌梅粥

【配方】


乌梅1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


1. 先将乌梅水煎2次,去渣留汁。


2. 下粳米煮成粥,待熟时加入冰糖稍煮即成。


【功效】


此粥有益气生津、开胃止渴、止泻的功效,用于久咳、久泻,并见口干、不思饮食者。



中药乌梅吃法多样,有朋友就有疑问:在超市买的零食乌梅是不是和中药乌梅一样呢?可以用零食乌梅代替吗?



零食乌梅和中药乌梅不同。中药乌梅是由特定的青梅炮制而成,5-6月间,梅子由青转黄,将熟未熟时采摘、炮制变黑,成为一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零食乌梅则还可能是成熟的黄梅、西梅等加工而成,而且零食乌梅中添加剂较多,完全丧失了中药乌梅酸涩收敛的药性,所以零食乌梅不能代替中药乌梅。如果是用来做酸梅汤或者作为中药食疗最好去药店或医院买药食同源的乌梅,泡水煎煮后才能发挥最佳的风味效用。




供   稿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

编   辑 |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规划综合处





—THE END—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


扫二维码 | 关注我们

官方网址:http://tcm.hunan.gov.cn

湖湘中医
提供权威中医药健康服务信息,宣传中医药政策法规,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引导大众百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