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生存时间似乎也正是我们体内每个细胞的真正唯一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细胞只有两种方法:长生不老或是繁衍后代。
Getting more time to live seems to be the only real purpose of every cell in our body, and 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do that: to live forever or to reproduce.
若它们的栖息之地不适合繁殖后代,细胞则会选择长生不老,
换句话说:自给自足以及自主管理。
If their habitat is not suitable for reproduction, the cells choose to live forever, in other words: self-sufficiency and self-management.
另一方面,若栖息之地极有利,
它们会选择繁殖,这样它们死亡的时候,
会传递必要的信息和知识给下一细胞,
然后再传递给下一个细胞,以此类推。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habitat is favorable, they will choose to reproduce, so that when they die, they will pass on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to the next cell, and then to the next cell, and so on.
在平时的深度咨询中,观察,记录,思考当下的社会性的规律。一部分情感心理不健康的男性因为无法处理成年女性的复杂欲望和智力,在亲密关系中,常常用简单粗暴传统的方式对女性敏锐的情绪、丰富的情感、总揽全局的智力,嗤之以鼻,利用煤气灯效应让女性陷入自我怀疑,从而心甘情愿对男性无条件崇拜。这部分男性因为无法控制女性的情感和思维系统的复杂性,又要维持自己高高在上的雄性尊严,只有一条路可走:反应在具体操作上,就是又推又拉,一会儿冷落、一会儿宠爱。不让你靠得太近,以便维持他的自我形象不被拆穿;也不让你下决心跑掉,导致他表演欲爆棚时,观众席没人用力鼓掌。无论情势如何不利,他的自我形象仍然能够被身边的女性保存下来了,女性本身成为了他保存自我形象的工具化的一面镜子。爱情对于这些情感心理不健康的男性来说,较之癔症女性的自我幻想的洛神赋之梦,更像是一个叶公好龙的梦,一个夜郎自大的梦。
为了把自己的基因无限传递复制下去,生物本能地会竭尽全力竞争,无论雌雄。我们为什么有性行为?为了生儿育女,这毫无疑问。为了联结情感?也没错。性目前仍然是婴儿诞生的主要途径。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类的性行为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我们之所以有性行为,是因为它满足了生物性驱动力,包括繁殖和结合这些必要的驱动力。但这只是许多可能的答案中的两个。像许多文化迭代一样,性超越了它的原因和范围。以食物为例。从生存的角度看,我们吃饭是有道理的,我们一起吃饭也是有道理的。毕竟,共享资源对我们的祖先来说是有利的,我所在的群体资源越多,我能分到的就越多。人类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我们和许多非人类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经常以做无用的事情为乐。换言之,我们做这些事,是因为我们享受这些事,因为参与这些活动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这种快乐会让我们不去在意为什么,从而能建立亲密关系,而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从更加宏大的生物进化角度来看,生命从单细胞形态向多细胞形态的转换,势必带来生命逻辑的根本性改变。在单细胞生物的世界里只有一种指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单细胞生物是永生的,它不断复制本初的自己。然而,多细胞生物全然不同,永生的愿望独独交由专门的生殖细胞负责,比如我们熟知的精子和卵子,它们任务艰巨,唯一的工作就是将生物基因传递下去,但作为生殖细胞的载体,多细胞生物的身体及其中的所有细胞终将死亡,这跟单细胞生命形成鲜明对比。这就引出了地球生命的第一大谜团:既然在短暂的复制后就会死亡,为什么任何一个「心智正常」(如果它们有)的细胞还要参与到多细胞生物的集体生存中去呢?在伟大的演化生存游戏中,这种做法能获得什么优势?
作为非偶然性演化的沉默回答,单细胞体们决然地选择加入集体项目,并且迎来可预见的死亡,作为回报,生物体会承担起传播细胞的基因的责任。因此,多细胞生物的身体中隐含着作为一个整体,与其所有细胞成员达成的契约,这份契约早在十亿年前的元古代就已签下。
深海琵琶鱼(anglerfish,也称为安康鱼)
采用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繁殖策略。
矮小的雄鱼与体型巨大的雌鱼永久结合,
融合它们的组织,建立共同的血液循环。
这样一来,雄鱼就完全依赖于雌鱼的营养供应,
如同母亲子宫里的发育中的胎儿或移植病人体内的供体器官。
这种不寻常的现象被称为性寄生(sexual parasitism),
是这些生活在深海广阔空间的动物取得繁殖成功的原因,
否则雌性和雄性很少相遇。
雄性与雌性的永久性结合代表了一种解剖学上的结合形式,
除了在同卵双胞胎中罕见地出现外,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未知的。
尽管,性竞争是刻在生物体基因里的内卷,似乎让人无所遁形,可现代社会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却让人看出抵抗和逃离的端倪。简单来说,现代化乃至于后现代化,所带来的价值和观念的变化是导致超低生育意愿的核心因素。个体主义的兴起与女性更加独立和平等的性别角色,强调了个体独特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生育的价值和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低生育欲望的形成是通过三个因素达成的: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是知识和技术迭代的速度很快。这也决定了年轻人在社会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但也意味着社会竞争的压力一步步向下转移。每一次技术的创新都会带来新的社会分化,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竞争。年轻人自身背负着达到社会预期、自我实现的竞争压力,还要承受上一代人的提前财富透支带来的经济漩涡;而当他们作为父母时,又会将自身感知的压力投射到对子女的教育焦虑中。社会发展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有更大的选择权。不用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可享受社会对此的包容。发展所带来的多样化的社会角色,也为个体提供了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供了孩子的替代品。不用说养老的公共服务体系,年轻人的时间可以被游戏、综艺和社交软件充分占据,而情感呢?大概过段时间会有专门的论文严谨论证宠物产业的发展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所以在谈论低生育率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不用那么丧气,现有人口能过好也很棒。它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副产品。回想起之前做的一次深度咨询。我和三个咨询的女性是多年朋友,她们年纪从二十五岁跨度到四十五岁,喝茶冥想,探索和复盘涉及她们的女性感情与性生活各个方面,进行解构和袪魅。
性竞争,是一个物种生存和进化的前提条件,你我始于竞争,终于融合。认知它,接纳它,与之共存,与之共舞。互相滋养的两性关系和女性健康,是身心灵、权责利的统一协调。建立人生的主体性,需要智慧、勇气,还有一份慈悲之心。我希望你的爱人,温柔平和,容纳,顾惜。敬重与善待你。至于相貌、身份、经济或其他,是在人的根本上锦上添花。没有这三点,对方再怎样上天入地的成功或耀眼,都与你的幸福无关。且只当做有社会价值的关系,保持合适频率的维系,和相对应的利益和价值交换即可。建议把女性丰富立体的的欲望和想象力,更多用在事业发展和自我成就上,比较可取。有时,我走在街上,看着行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就在想:任何人的人生啊,如果我们足够聪明和幸运的话,靠近了去认真感受,从生到死,都是一部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两性关系,是里面浓墨重彩的一段篇章,需要被我们认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