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 Pixabay 网站。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奴隶社会公众号。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来自于我和海燕一起带领的一期为期六周的读书会《笑得出来的养育》。笑得出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自己也经历了“不会笑-努力笑-自然笑”的多个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转念,是为我带来多次帮助的好帮手。很多事情,当我们能够转念、换个角度来看它,就能从焦虑、恐惧中跳出来。而当我们不再陷入焦虑和恐惧中时,“笑”就不再那么困难。
9月10日北京时间中午12点,在「60分父母俱乐部」的定期线上活动「60分父母论坛」中,我将和几位伙伴一起聊一聊如何使用“转念”来应对育儿中的难题。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预约收看!
2023 年,在日本初见一诺,我立刻被她那爽朗的笑声吸引。
记得在那个春日的黄昏,一诺和孩子们在公园里追逐打闹,笑声充满了公园的每一个角落。那天晚上回家后,儿子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下次还想和一诺阿姨玩。”
听到儿子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惊讶,因为儿子从未如此被一个成年人吸引过。其实,被吸引的岂止儿子。一诺身上的这种魔力,也深深吸引着我。因为,我自己并不是一个懂得笑的人。
从小,我就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在我的心里,有一条默认的规则:只有听话,才会被大人喜欢。
而我,也因为自己的守规矩被老师、家人常常称赞。于是,这些称赞更加让我坚信:我应该守规矩。
多年的守规矩,让我养成了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这些习惯当然为我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帮助。可是,与此同时,我也忘记了“随心所欲”是种什么感受。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于保持平静,而忘记了怎样大哭、大笑。
作为一个成年人,不会大哭与大笑似乎没有问题。可是,当我成为一个妈妈时,问题就出现了。
初为人母,生活中充满了问题与忙乱。应付问题还忙不过来,哪里顾得上笑?
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在带着孩子出去玩时,我发现自己很难放松下来。也许是多年从事研究工作带来的习惯,在我的眼中,看到的全都是问题。
孩子爬上攀爬架,开心地与我分享她的成功,我看到的却是“要小心,千万别掉下来”;孩子用沙子和小草做了一桌“美食”,邀我一起分享,我心里想的却是“可别吃到嘴里,不干净”。
可是,在紧张担忧的同时,我却听到了和孩子一起在攀爬架上比赛的别的爸爸的爽朗笑声,看到了其他孩子的妈妈笑容满面地吃着孩子为她做好的树枝大餐。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有一个问题:我是一个不会笑的妈妈。
▲ Photo by Pixabay
爱学习如我,当发现自己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读书,寻找解决方法。
记得当我看到《游戏力》这本书时,如获至宝。看书名就知道,这一定是一本能够帮我解决问题的书。
可是,在我认真阅读了好几遍,还从网上购买了课程认真学习后,我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因为,虽然我努力尝试在生活中使用书里介绍的那些方法,但始终感觉自己在照葫芦画瓢,没法真正用起来。具体的表现就是:我依然没法在陪伴孩子时,开心地笑出来。
失望之余,我把那本书收进了书柜,安慰自己:“不会笑就不会笑吧,也没关系。”
在日复一日的育儿生活中,我逐渐发现:自己不会笑,不是因为孩子们太调皮,而是因为我对自己太苛刻。我不允许自己犯错,经常无意识地陷入对过去的自责、对未来的恐惧中。当我的神经如此紧绷,怎么可能笑得出来?
俗话说: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当我看见自己的紧绷时,我发现,自己真的在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随着对自己的允许和接纳,随着自己的逐渐松弛,在生活中,我开始有了笑容。只是,我仍然做不到开怀大笑。
然后,就遇见了一诺,有了文章开篇的那段感动。
都说一诺身上有魔力。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她的笑。看着一诺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放松自然地大笑,我真的感到羡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拥有这样的笑容。
只是,那时我以为,一诺的笑来自于她的成长经历。而我,因为自己的童年,不可能做得到。
2024 年,一诺的新书《笑得出来的养育》上市了。题目中的这个“笑”字,深深吸引了我。我想知道,“笑得出来的养育”真的有路可循吗?这本书真的可以帮助我,做到像一诺那样开怀大笑吗?
都说读懂一本书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讲给别人听。于是,我和海燕一起,在诺言社区策划了为期六周的线上读书会“笑声中的成长课堂”。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每周一次的视频会对这本书进行分析与解读,再加上平时的线上练习与互动,来陪伴大家(和我自己)一起读懂这本书。
不过,说实话,在读书会开始之前,我的心里很忐忑。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独立设计面向成年人的线上读书会,还夸下海口要带领大家读懂这本书。对于一个仍在学习开怀大笑的人来说,我能做到吗?
很快,有超过 100 名诺言的小伙伴加入了“笑声中的成长课堂”。大家的信任给了我一些勇气和力量。“努力去做就好”,我在心里这样鼓励自己。
由于自己曾经有过读不懂《游戏力》的经历,我知道如果想要读懂一本书,就不能只是去读文字,而需要在阅读文字的时候进行思考与迁移,让书中的内容进入自己的生活。
于是,我们首先从《笑得出来的养育》这本书的底层出发,陪伴大家先去了解“笑不出来的真相”与“笑得出来的底层逻辑”,并带领大家去回忆自己的童年,去认识自己,让大家能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打好“笑得出来”的根基;
然后,我们从“心”的层面上升到“脑”的层面,陪伴大家了解“怎样才能笑得出来”,觉察并反思自己曾经做过的尝试;
最后,我们再上升到“手”的层面,不仅学习书中告诉我们的具体的方法,而且从自己当下的状态出发,思考“我今后还要怎么做”,陪伴每一位伙伴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旅途计划,沿着自己的道路走向“笑得出来的养育”。
到今天为止,读书会已经顺利进行了五期。在这五周里,我们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鼓励和反馈。
▲ 图片来自 unsplash 网站
伙伴们这样说:
这几天在思考这些作业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自己背负了好多好多的包袱,慢慢看到卸下来的感觉真好;
昨天听了课,觉得非常好,现在再重听下。谢谢你们,这个读书会对于我来说非常地有意义;
谢谢你们提供这么好的共读机会,看见自己,一起成长;
自己阅读,加上老师的深入解读,再加上大家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结合实例的分享、实践,感觉收获很大;
在参加读书会之前,已经收到了书,书也读得差不多。参加读书会,发现在老师讲的时候,咦,这个内容我怎么没有见过。常常有这种感觉。老师的共度,逻辑清晰、声音温柔,共读之后理解内容也更深刻,更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在生活中行动起来。
这些温暖的反馈,给了我们很多力量,也让我们更加有信心通过读书会,和大家一起在生活中“笑出来”。
读书会顺利地进行,而我,也在与大家一起共读的过程中,逐渐看见了自己不会开怀大笑的原因。
笑得出来的方法有很多,在一诺的书里也有详细的介绍。可是,为什么我学习了方法,在生活中仍然做不到像一诺那样自然地大笑?
原因就是:松弛感。
这份松弛感,来自于对自己的认识和接纳,来自于与自己的和解。当我处于对自己的评判与不满中时,我的内心是紧绷的。这个时候,即使我使用了一些方法尝试去笑,可是那个笑是勉强的、不自在的。而当我完全放松下来,允许、接纳当下这个并不完美的自己时,笑就从心底自然流淌了出来。
作为一个把“守规矩”深深刻在心里的人,我的心中已经习惯了评判自己、看见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也有很棒的那一面。
虽然,在最近几年的自我成长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自己内心的需求,放松了对自己的评判,可是“要守规矩”仍然像紧箍咒一样,时不时跳出来提醒我。
▲ Photo by Pixabay
当我觉察到这一点时,马上做了一次尝试。记得那天晚上,我做了几个深呼吸,面对镜子对自己微笑,然后告诉自己“做不好也没关系,你很好,我爱你”。之后,我来到了孩子们的房间,和他们聊天。
那个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心里似乎敞开了一扇门,从前曾经淤积的那些自责、担忧在那个当下全都不见了。我甚至不需要去想一诺在书里教给大家的方法,而是自然而然地与孩子们一起开怀大笑起来。
“笑得出来的养育”,也容易也不容易。
容易,在于“笑”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能。当我们不用枷锁把她锁住时,她就会自然进入我们的生活。
而不容易,在于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带上一些锁链。当我们是个小孩子时,这些锁链曾经束缚了我们。可是,当我们长大了,锁链其实已经不起作用时,我们的心里却固执地相信:我仍然在被这些锁链束缚。甚至,我们已经看不见这些锁链。
那么,要想笑得出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去看见锁链、打破锁链。这也就是一诺在《笑得出来的养育》这本书里写的“看见窗棂、消除窗棂,然后我们就能看见完整的天空”。
愿每一位朋友都能通过一诺的这本书,看见自己、接纳自己,在笑声中与孩子一同成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