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琨,「60分父母俱乐部」创始人,人工智能博士后,曾任日本京都大学助理教授。她专注于家庭教育研究12年,设计的线上家庭教育课程 “诺言玩出优势系列营” 已有1800+家庭参与。
这是一篇发表于两年前的文章。
养育一个孩子不容易。当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遇到问题时,心中升起的除了焦虑,还有自责。
我们会埋怨孩子不够懂事,还会埋怨自己不是个好父母。
可是,我们往往忘记了:问题同时也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了成长的契机。
7月8日至9月8日,「60分父母俱乐部」的会员专属活动:家庭养育陪跑营-思维方式篇 将向伙伴们开放。
我会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启示”四个维度,陪伴大家一起分析育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同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为自己和孩子带来的成长。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扫码参加!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害怕看到孩子遇到问题。当孩子被一个问题纠缠,走不出困境时,我们或者自责,认为是自己曾经做得不够好;或者用尽全身解数希望尽快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除了这两种做法,我们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
答案是:我们可以把孩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看作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
你可能会继续问:问题怎么会成为共同成长的契机?我们怎样才能从问题中和孩子一起收获共同成长?
下面,我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答案。
问题带给孩子的成长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在不断的问题与困难中成长的。
当一个婴儿肚子饿了时,他才会学习如何用哭声吸引家人的注意,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一个孩子渴望学会走路但不断跌倒时,他才会更加努力地继续尝试,直到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生活中的那些坎,那些问题与困难,在带给孩子难过与痛苦的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成长的大门。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身为父母,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走出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
但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前提下,把问题交还给孩子,陪伴着孩子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与收获。
下面这个故事,发生在我的儿子六岁时。
有一次,儿子尝试用塑料盒和纸杯做一艘可以自己前进的船。他按照书上的步骤,拼装好了各个零件,下水实验。
可是,他的实验立刻就失败了,因为他把排水用的吸管装得太高,导致水杯中需要装的水太多,所以船很快就沉入了水底。
儿子很伤心,哭着来找我。记得当时我抱着他,让他在我的肩头哭了很久。
当他的哭声渐渐变弱时,我对他说:“妈妈看到你做的船失败了,很难过。”
儿子点点头。
我接着说:“你用了那么多时间做好的船,一下子就沉到水底,真是挺伤心的!”
儿子的哭声又逐渐变大。
等到他慢慢平静下来后,我对儿子说:“你想不想和妈妈一起来找找失败的原因?”
儿子又点了点头。
于是,我陪着儿子来到浴室,一起观察了排水管的位置。儿子自己尝试做了对比实验,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
当儿子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后,他很快拿新的纸杯重新改进了自己的船。这一次,他的实验成功了。
儿子欣喜若狂,让我为他的船拍视频。我问他:“为什么这一次就成功了呢?”
儿子回答:“这次我把排水管插在了比较低的位置,这样就不用在纸杯里装很多水,所以就成功了。”
我笑着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收获!下一次你在做船时,就知道该怎样去做让船不要下沉了。”
在这个故事里,当儿子遇到问题时,我没有第一时间跳出来帮他修改船的结构,解决问题。我所做的,只有三件事:
我看见并接纳了他的情绪,帮助他走出情绪的困扰;
我站在他的身后,支持他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和他一起复盘,看到问题带给他的收获与成长。
问题带给自我的成长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除了跳出来为孩子解决问题,我们还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自责。
我们会问自己: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才会让我的孩子遇到这些问题?
答案常常是这样的:
- 因为我没能保护好孩子,导致他在玩滑滑梯时摔倒;
- 因为我过去总是指责孩子,导致孩子现在没有自信。
这些答案看起来都非常有道理。但其实,它们需要被仔细分类。
一类答案,来自于我们不可控的外部环境
例如“没有保护好孩子”。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因为孩子迟早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他需要在不断跌跤的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学会与世界相处。
对于这个不完美的外部环境,我们需要接纳它的存在,然后放开手,让孩子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学习和成长。
另一类答案,来自于我们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
例如“总是指责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事情,在我们的内心留下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常常会跳出来控制我们,让我们产生愤怒、自责、难过等情绪,并且蒙蔽了那个真实的自我。而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就是不断地去探索自己内心,发现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的过程。
如果经历了这个过程,看到了我们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就能在需求出现时不被它左右,而跟随那个真正的自我做出选择与判断。
那么,怎样才可以看见自己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呢?
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指引者。
如果你发现,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对于孩子当下的状态,你的心中充斥着自责、气愤、烦躁等负面情绪,不妨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情绪?”
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内问,去探寻那个导致情绪出现的真正的需求。
记得女儿刚上小学时,我经常因为女儿没能在约定的时间开始学习,而冲女儿发脾气。
后来,我发现自己对时间的过分严格要求,让女儿在面对时间约定时充满了紧张与不安,她会在偶尔没能遵守约定时表现得非常害怕。
于是,我和自己做了下面的自问自答:
- 为什么我会对女儿没能遵守时间约定的行为如此生气?”
- 因为我认为遵守时间约定是一个人的做人准则,是不可以被违反的,而我也是这样做的。
- 哪怕违反一次时间约定都不可以吗?
- 是的。
- 如果你信任的一位长辈,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没能遵守时间约定,也意味着他不守信用吗?
- 不是。
- 那么,为什么你会对自己如此苛刻?
- 因为在我小的时候,曾经因为没能遵守约定而被狠狠地批评,所以我记住了一定要遵守时间约定。
- 如果你现在回到过去,再次变成那个被批评的小孩子,你最希望家人对你说什么?
- 我希望听到他们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一次记得遵守约定就好了”。
自问自答到这里就结束了。
从最后的答案中,我看到了自己对女儿不遵守时间约定这件事产生的愤怒,其实来源于我内心的一个需求:渴望在犯错时被接纳。
当我看到了自己愤怒的真正来源后,在女儿再次没能遵守约定时,我发现自己不再生气。我会对女儿说:“没关系,妈妈看到你很努力了”。
在给予女儿接纳的同时,我内心的那个小孩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问题是一个中性词
我们常常把问题看成负面的词汇,认为它带来的一定是困扰、痛苦等负面感受。
但其实,问题是一个中性词。
的确,问题很少会给我们带来正面的、积极的感受和情绪。我们不需要去否定这些随着问题而来的负面情绪。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接纳了这些负面情绪之后,告诉自己:“问题同时也给我和孩子带来了成长的契机。”
我们可以通过
接纳孩子的情绪;
退后一步,站在孩子的身后给予支持,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孩子复盘,看见问题带给自己的收获,
来陪伴孩子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与此同时,问题也为我们的自我成长打开了一扇门。
我们可以通过觉察问题出现时我们产生的情绪,不断地向内问自己“为什么”,从而来看到自己内心隐藏的需求。
当我们看清了这些内心隐藏的需求后,就可以在这些需求再次出现时,去满足它,而不是反被它控制。
期待每一位父母,都可以从育儿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中,和孩子一起得到成长与收获,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想深入了解「60分父母俱乐部」、或者想进行育儿育己单独收费咨询的朋友,也可以添加我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