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描写核弹技术员和妻子之间爱情故事的广播剧,走入校园成为了课程思政的鲜活内容。近日,广播剧《核桃树之恋》的原创团队及剧中人物原型走入兰州大学文学院的开放式课堂,成为了师生现场表演及热烈讨论的话题。
参加开放讨论的不仅有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还有来自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同学。校内外联合跨专业开放式教学,让爱国情感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得以水乳交融。
据悉,此类形式灵活的本科人才培养活动,在兰州大学文学院经常举行。今年9月,来自江苏省作协与甘肃省作协的众多作家学者汇聚一堂,大家共同为文学院本科生的文学创作“会诊把脉”。活动现场不仅举行了研讨作品创作的小说沙龙,还签约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为本科生搭建了阅读、交流、写作、发表的平台,多方携手培养优秀青年文艺人才。
兰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端于1928年,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批评家、作家、编辑等。近年来,文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文科发展背景,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深化“以本为本,强基赋能”的人才培养定位,围绕“读、写、拍”的专业能力培养,“吟、演、游”的实践能力培养,建构了立体、贯通、多维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学院注重专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常态化举办“萃英文学奖”“亘塬下诗歌朗诵大赛”“秋宵吟短剧大赛”“‘慧瞳杯’短片与摄影展”“暑期游学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以深厚的人文精神、灵动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营造美善双启的育人环境。
敞开校门办学,多方携手共育,是文学院长期坚持的人才培养理念。文学院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建的“兰山论简”读简班目前已开展近百期,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回归文献,回归典籍”读书会,吸引了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师生的参与,构建了面向地方、面向公众的绝学赓续路径。学院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兰州大学),鼓励本科生参加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项目、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活动,因工作成绩突出师生受邀参加了中华经典诵读港澳展演会。学院立足一流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功能定位,面对中文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化学科专业优势为人才培养优势,建立了国际中文教育微专业,积极为国家战略需求储备人才。
新时代要求新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兰州大学文学院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人才培养工作主线,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西部地区一流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 | 2024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排版 | 杨子江
责任编辑 | 王安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