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疯,没疯,我没疯!

文摘   2024-12-20 10:31   河北  

《禁闭岛》(Shutter Island)原著由丹尼斯·勒翰写于2000年。他对当时所处的环境、国家所经历的种种遭遇感到非常愤怒和不满。当时的环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冷战初期的麦卡锡主义。那个原子弹时代充满的恐惧和猜疑,以致自己无法思路清晰地写作,所以勒翰决定写一些能多扭曲就多扭曲的故事。他试着将这种惧怕的心情融入到故事里面。他觉得,“我喜欢哥特小说,那就找点趣味,来点哥特式的东西吧,就写偏执狂的惊悚故事。”他想到了《谋影迷魂》和《天外魔花》的剧情,忽然间许多想法混成一团,关于一个完全不靠谱的讲述者的故事就此产生。勒翰的小说,不仅只有字面意义这么简单,它把过去四五十年里很多不同的东西汇集在一起,得到强化。

《禁闭岛》其实在很多年前就成形了,它似乎一直等待着斯科塞斯的赏识。当斯科塞斯为筹备某部新片而去派拉蒙资料室翻阅资料,无意中抖落了一叠资料上沉积数年的灰尘,所呈现的“孤岛”二字让他忍不住翻开神秘的一页。这就是已经写好的剧本。他知道这是小说家丹尼斯·勒翰两本书浓缩版的剧本,但一点也不了解故事内容。斯科塞斯当天晚上十点半开始看,就放不下了,时常被迂回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于是,就产生拍成电影的念头。自从和迪卡普里奥合作过多次后,斯科塞斯觉得他很适合男主角,就问迪卡普里奥,“是否愿意演一部惊悚片。他问,是你导演吗?我说是的,他就爽快答应了。”

迪卡普里奥以前曾读过丹尼斯·勒翰的一些作品,也看过由其改编而成的电影,比如《神秘河》。他写的故事情节丰富,加上角色性格多样,让拍出来的电影大放异彩。《禁闭岛》莫不如此,里面的角色栩栩如生,就像是为电影度身定做一样。迪卡普里奥做了很多研究,和勒翰在片场谈过几次,想将泰迪的情况完全掌握,找到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经历了什么,逐渐走进他的内心。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有许多患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比较著名的,就是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妹妹罗斯玛丽·肯尼迪,常常表现得像个小女孩,这种行为让肯尼迪家族蒙羞。美国医学领域掀起一场不同精神病学派别的战争,片中坚持传统理念的奈科利医生认为精神病无可医治,他们失去了人类的本质,必须进行脑前额叶手术。但后果是病患很少一部分会恢复正常,很大一部分会变成“很听话”的“白痴”,更有死亡发生。而持新派观念的如精神分析师约翰·考利不希望一再重演“飞越疯人院”的悲剧,医院只是关押精神病人的监狱,而坚持让精神病人远离旧病房,安排进布果奇沃特这样的医院。他们会采用新式治疗,和病人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电影从多方面描述了一个精神病人的痛苦,作为一名观众在观看时会深深了解到,人们要经历多少恐怖的事,才能摆脱那种痛苦,对于演员们来说,这同样是一次无间地狱的体验,饰演手刃三个亲生骨肉的女犯蕾切尔的艾米莉·莫迪默说:“演这样一个疯子,我心里其实没底。除了最后一幕,影片里我没有一刻是理智的,难以想像我演的那个女孩理智的一面是什么样。”而过去一下片场就从容恢复本色的迪卡普里奥,也一度难以走出角色。斯科塞斯为演员们请来了一位出色的教授——詹姆斯·吉利根医生做技术顾问。他之前担任布果奇沃特精神病院的内科主任很多年,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直到1992年离开岗位。吉利根医生写的有关暴力倾向的书籍很经典。他不止是这方面的权威,他还懂得怎样讲故事,为演员们讲述了许多精神病院的轶事。


迪卡普里奥跟吉利根医生谈论了各种复杂的情节,对于泰迪病症得出的结论就是分离性个性紊乱。意思是他的思想中分裂出一个不同的人格,过着别人的生活,有着别人的特质。他的价值观和过去的生活经历,都是为了逃避自己生活的痛苦而形成。饰演泰迪重度抑郁症妻子的米歇尔·威廉姆斯向医生请教,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女人认为最好的选择是杀了自己的孩子。吉利根向她提供了某个患者的情况,“会杀死自己孩子的母亲的其中一个特征,通常是一种利他的杀人行为。女人将这种奇怪、疯狂而病态的方式,视为爱的行为。他们是想帮助孩子脱离痛苦,而不是让他们面临痛苦。”

斯科塞斯更改了小说的结局,泰迪在最后一刻心理转变,他清醒了,作出了自主的选择。这个改动让他十分欣慰,就是这个结局,让斯科塞斯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CULT电影
这里,也许是唯一的以cult电影为主菜的大食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