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电影史上,1940年的《巴格达大盗》是第一部运用复杂特效的幻想电影。其在特效和特艺彩色摄影系统上的突出成就,当时无出其右,影片因此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和最佳特效三座奖杯。
故事取材于阿拉伯神话,是关于国王、公主、巫师,还有小偷之间的故事。一个盲乞丐带着一条狗在街边乞讨,谁都不会想到,乞丐曾是巴格达城的国王艾哈迈德,而他的狗其实是小偷,也是艾哈迈德最真诚的朋友阿布变化而来。一切遭遇皆因国王的大臣贾法尔,一名巫师所致。他用阴谋诡计霸占艾哈迈德的王位,并把他拘禁起来以便处置。幸得同牢的小偷阿布相助,艾哈迈德才幸免于断头之难。逃亡之中,艾哈迈德与巴斯拉的公主坠入爱河,哪想贾法尔再次横刀插入,对艾哈迈德与阿布施展巫术,致使他们沦为如今的惨状,并强占了公主。直到公主答应投入贾法尔怀抱,国王与小偷才恢复常态。天佑巴格达,当阿布在海边捡回一个装着巨神的瓶子后,事情终于迎来转机……
影片本定在英国拍摄,却因为当时英国遇到空袭(二战时期),于是剧组不得不搬到好莱坞。虽然影片与之前1924年的同名电影,都受到《一千零一夜》的影响,但老版为黑白默片,其视觉效果是无法和1940年版所比拟的。本片深深震撼了四十年代的观众。
由于影片采用特艺彩色拍摄(以呈现超现实色彩及有着饱和的色彩层次而闻名,初时多被用在拍摄对于色彩要求较高的舞蹈音乐及卡通类型影片),因此虽然各种布景在现在看来有着明显的人工痕迹,但同样美仑美奂。影片的后半部分,才真正体现出特效的强大。像苏丹国王骑着机械马在色彩斑澜的塔尖上空飞翔、类似于阿拉丁神灯的瓶妖、到攻击阿布的大蜘蛛、阿布在魔毯上飞行、暴风席卷船只等等,三四十年代受技术局限的作品,凭借令人惊异的创造力给予了观众崭新的体验。
本片还特别发展了蓝幕加工技术,这在当时是一个新奇的拍摄想法。在曾为《乱世佳人》担任美工设计的威廉·卡梅隆·曼泽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辅助下,影片加入了特效魔法,呈现出惊人的美工设计。首先拍摄背景,然后用彩色摄影机拍摄前景动作。背景是蓝色幕布,彩色摄影机将底片和曝光胶片分成三份黑白底片,每盘底片分别用红、绿、蓝三种颜色过滤。接着,从摄影底片里洗出主底片,蓝色底片和绿色底片重叠起来,使蓝色背景更暗,前景更亮,将合成画面冲洗到高对比度的软胶片上,制作出“无光区域”。通过最后的镜头,将无光区域跟背景底片一起通过光学晒相机,以便在每一帧里得到没有曝光的区域。背景被印到组合底片上后,在光学晒相机里放置负片的无光区域,这一过程称为覆盖区域。覆盖区域可以让前景动作印刷在组合底片里,而将背景的蓝色隐去。
在《巴格达大盗》以及类似的电影里,有一种被称为绘景(map painting)的技术。因为制片公司不可能花钱到那些昂贵的场地拍摄,或者租用这些地方。负责绘景的是普西·戴德,他是个神奇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画能配合摄影机,所以看起来就像真实场景。他还能把这些绘景与人物相陪衬。萨布到大佛像前偷珠宝那场戏,佛像实际只有个头,以下部分其实都是绘景。
现在电影里可能有好几千个特效镜头,《巴格达大盗》里大概就有230-300个,如果你比较同时期的其它电影,会发现这已经是很大的数量了,比差不多同时期的幻想片《绿野仙踪》还要多几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