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卓哉成为ISS第三位日本人站长:“充分利用ISS”

百科   2025-02-07 12:11   日本  

2025年2月开始在国际宇宙空间站(ISS)长期驻留的宇航员大西卓哉(48岁)接受了Science Portal的采访,他充满信心地表示 “希望能够充分利用ISS这个独特的实验环境”。这将是他自2016年以来的第二次太空飞行。2024年12月2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公布了大西将在驻留后半期担任ISS站长的消息。他将成为第三位日本人站长。外界对拥有客机飞行员经验的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大西先生在记者招待会结束时手持专为此次飞行设计的“任务徽章”留影。徽章描绘的是黎明时分的筑波山,体现了“太空和地面携手并进”的愿望(2024年11月27日摄于东京都千代田区)

“幕后援军” 式领导风格

大西先生将与美俄的三名宇航员乘坐美国SpaceX公司的宇宙飞船 Crew Dragon 十号机一同出发。预计此次将在ISS驻留半年左右并完成各项科学实验等。大西先生将参加ISS第72、73次长期驻留,并在第73次驻留期间担任ISS站长。站长作为现场负责人统管宇航员,掌握舱内状况和活动,推进地面管制和调整,并力争按计划完成任务。除了掌握宇航员的健康状态外,站长还肩负着火灾和空气泄漏等紧急情况下现场指挥等重大责任。

大西先生是继2014年的若田光一(61岁)、2021年的星出彰彦(55岁)之后的第三位日本人站长,他通过JAXA表示:“我认为自己不会站在最前面发号施令,而是让成员们主动发挥各自的能力,作为幕后力量支撑整体的领导者。我想以自己的风格竭尽全力履行职责”。

在太空驻留期间,JAXA将利用日本实验舱 “希望” 号进行以下实验:开发在零重力环境下评估固体材料燃烧的方法;通过果蝇实验研究零重力环境下抗癌药物的效果;在熔炉中再现被称为陨石球粒的微粒子的形成过程,以了解行星的形成过程;验证二氧化碳清除系统的性能;向太空发射超小型卫星;旨在阐明细胞感知重力机制的实验;生产高质量硅锗晶体的实验等。预计这些实验的大部分将由大西先生负责完成。

ISS。右前为日本实验舱“希望”号(供图:NASA)

“再次挑战甲子园”,力求完美收官

大西先生说,在过去的一年里,针对长期太空驻留的训练进展基本顺利。在2024年11月末的记者招待会和 Science Portal 的采访中,他将此次飞行比喻成自己喜欢观看的高中棒球甲子园参赛学校。“第1次相当于首次春夏连进甲子园,此次是第2次挑战。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活动在等着我,训练时应该注重什么,正式上场时应该如何表现等,我对这些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我认为这是我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训练)的最大原因”。

大西先生接受Science Portal采访(2024年11月29日,东京都千代田区)

JAXA的宇航员通常在每次长期驻留时都会设定一个主题。这次的主题是 “在 ‘希望’ 号上全力以赴”。“希望” 号是构成ISS的日本实验舱。大西先生在解释这个主题的原因时提到了美国主导的国际探月计划—— “阿尔忒弥斯计划” 已确定2名日本人参与登月,并做出了如下说明。

“ISS所在的地球低轨道的利用正逐渐转向民间主导,而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JAXA等国家机构则转向遥远的月球和火星。太空开发正处于转型期。然而在上次飞行中我切身感受到ISS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实验环境,我们应该全力使用它直到结束运行的那一刻。ISS可能在2030年结束运行。考虑到需要培养新一代宇航员,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前往ISS。我想充分发挥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以集其大成。”

飞行指挥的经验是动力的源泉

距离上次飞行已经过去了8年,ISS的使用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宇航员开始携带平板设备。同时,“希望” 号似乎也到了应该得到更多利用的阶段。“上一次,‘希望’ 号还处于 ‘平台化’ 的过程,也就是实证阶段。例如实验装置 “静电悬浮炉”(在零重力漂浮状态下,通过溶解等方式对材料进行分析的设备),我负责初期的功能检查,虽然期间出现了各种问题和故障,但现在几乎可以满负荷运转了。我非常期待这次再次参与。”

2018年11月,在筑波的“希望”号控制室负责与宇航员通信的大西先生(右)。2020年起担任飞行指挥(供图:JAXA)

宇航员在地面期间,将继续参与太空中使用的设备和仪器的开发、支援驻留在ISS中的宇航员、保持体能训练、参加各种报告会等活动。对大西先生来说,担任 “希望” 号的飞行指挥的经验成为了他最大的动力源泉。飞行指挥主要负责在控制室发出各种指令,负责运行管控协调。上次飞行后,大西先生强烈希望从事这项工作。

“在太空工作时,很难想象地面管控人员的行动。管控人员和宇航员就像车的两个轮子,只有配合默契,太空实验才能顺利进行。我认为,实际担任飞行指挥所获得的经验,会对此次飞行有所帮助” “在地面工作时,即使觉得 ‘没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也会与宇航员配合不好的时候。相反,有些时候看起来很难的事情,但却配合默契顺利进行。我会努力增加这种(后者的)经历。”

我对宇宙飞船之间的差异很感兴趣,我个人最喜欢的是……

上次飞行往返ISS时所使用的是从1967年开始运行并不断改进的传统的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相比之下,此次使用的是最先进的美国的商业飞船 “Crew Dragon” 号。曾担任全日空飞行员的大西先生对两者特征的差异非常感兴趣。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虽然都是宇宙飞船,但其个性完全不同”。

“ ‘Crew Dragon’ 号是完全自动化的,地面遥控操作高度发达。就好比汽车有手动挡和自动挡,喜好因人而异。同样,就个人喜好而言,我觉得联盟号更有趣。因为宇航员有很大的手动操作空间,从飞行员的角度来看这很有趣。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像 ‘Crew Dragon’ 号这样的宇宙飞船的出现是必然的。今后,即使不是专业的宇航员,只要接受最低限度的训练就能进入太空的时代即将到来,我想这就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吧。”

两种载人飞船。(左)停泊在ISS的联盟号宇宙飞船。2016年7月大西先生拍摄的照片(供图:JAXA、NASA);(右)2022年10月,载有若田先生等人、接近ISS的“Crew Dragon”号宇宙飞船(供图:NASA)

大西先生还对上次飞行时没有机会参加的舱外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认为是否有过舱外活动的经验(在阿尔忒弥斯计划中选拔站在月球表面的宇航员时)是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我能在此次的长期驻留期间参加舱外活动,我会非常高兴。但是,舱外活动是由国际间协调决定的,因此也不能完全按个人意愿行驶”,大西先生慎重地措辞道。在包括油井龟美也(54岁)、金井宣茂(48岁)在内的三名同期宇航员中,只有金井先生有过舱外活动经验。

以登月为契机 “直面具有挑战的社会形势”

大西先生是如何看待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意义和课题的?“我对此的看法非常简单。人类是一种单纯的、以想要了解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为基础不断进化文明的生物。进入太空并不断进行开拓是一个非常单纯而自然的趋势。登陆月球并前往更远的火星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进化过程。”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让包括日本社会在内的全世界都为之沸腾。通过阿尔忒弥斯计划,日本人也终于要登上月球了。虽然距离阿波罗登月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这无疑是一个大事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除了相关人员和太空迷之外,人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度并不高。当笔者向大西先生问及对这一情况的看法时,他坚定地作出如下回答。

“我也切实地感受到了同样的困惑。不过以美国为例,最近SpaceX公司的(新一代火箭)星舰(Starship)发射时的机体回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对挑战技术难题似乎还留有热情。比之前(阿波罗计划)更高层次的月球探索,今后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如果能通过IT(信息技术)将太空的情景现场直播给地面上的人们,就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我希望能创造一个非常积极的局面,让全世界都支持挑战新事物的态度。就像阿波罗一样,希望这能成为人类挑战、开拓科学技术势不可挡的契机。”

宇航员在月球上活动的想象图(供图:NASA)

大西先生于1975年出生在东京都。199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航空宇宙工学系,后入职全日空公司。曾担任客机副驾驶,并于2009年被入选为JAXA宇航员候选人。2011年正式成为宇航员。2016年7月至10月在ISS驻留约4个月,期间负责用机械臂捕获美国民用物资补给机 “天鹅座” 6号机的工作、支援舱外活动、丰富 “希望” 号装置的相关工作以及多项实验等。2020年,成为负责 “希望” 号管制运行的JAXA的飞行指挥,从地面上支持宇航员的活动。兴趣是潜水、听音乐和阅读。

大西先生在小学时通过观看电影《星球大战》和阅读书籍,对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时代观看了电影《阿波罗13号》,对宇航员这一职业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担任客机副驾驶员时,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招募宇航员的消息,于是想起了儿时的梦想并接受了挑战。

通过SNS “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2016年10月,首次在ISS驻留时进行欧洲医学实验工作的大西先生(供图:JAXA、NASA)

虽然我没有再问同样的问题,但此前大西先生在采访中的许多故事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之一,便是他从客机飞行员时代以来所坚持的信念。其精髓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要时刻关注团队成员正在做的事情,看准时机进行交流。在庞大的系统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体谅周围的同时认真扮演好自己角色的态度,也可以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上次飞行中,他在SNS(社交网站)上记录了比其他宇航员更细致、更坦率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感受。此次也会在X(原Twitter)上 “尽可能多地发布信息”。大西先生说:“我想让肩负未来希望的孩子们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太空是让他们感兴趣的最容易的切入点”,当然也值得成年人阅读。

在2024年11月末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了几个关于舱外活动的问题,但包括笔者在内,都没有问过大西先生是否想出任站长。在记者眼中,理智、温和、沉稳的大西先生似乎不符合典型的站长形象。但随后大西先生被宣布担任站长。虽然ISS预计将在不久后结束运行,但这一消息让我们感受到日本人还在给ISS带来新气象,为未来太空开发带来积极影响。

2024年5月,大西先生(左3)与此次共同飞行的美俄宇航员在训练前合影留念(摄于美国得克萨斯州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供图:JAXA、NASA、James Blair)

原文:草下健夫/JST Science Portal 编辑部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客觀日本
本公众号由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亚洲-太平洋综合研究中心(APRC)运营,介绍日本的科学技术与创新信息。社交媒体政策参见:https://www.jst.go.jp/aprc/sns_policy_cn.html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