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的核心在哪里?
财富
2024-10-15 23:23
福建
要么是勒紧裤腰带存钱还钱,要么是再借一笔更大的消费。因此,化债的逻辑本身两个,一个是通缩,全民苦日子。一个是通胀,全民温水煮青蛙。作为国家机器,第一个对应的在外996赚取外汇,在内挤压消费;第二个对应的慢慢印钱慢慢发钱,等待科技大爆发,经济大革命;第三种就是战争,全民买单打战,赢了后获得战争赔款;或者是金融战席卷他国财富。10月12日,我们的蓝部长的"不要说,量比较大"上了热点。都说蓝部长算了一雪发改兄弟的教训,演了一出好戏。这一轮的关注度为什么高,都是因为我们被强制摁下了"人为牛市"的按键,外媒通过小作文不断营造"预期",以"干预"政策强度。我经常强调,每次小作文乱飞的时候,都是各方势力在想"政策"要资源的时候。我们国内常见的套路有两种:一种是地方或行业为主的,通过"哭和闹"要资源的,比如某市的财政负面,来获得更大的财政支持;一种是资本力量为主的,通过"催化民意",干预政策更快、更大力度的出台对资本有力的政策,一般是放开监管或者加大帮扶;不管是哪种,其实都是通过"各方力量",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人赢得了财富,必然有人失去了财富。有人获得了资产,就有人获得了债务。个人如此,资本是如此,政府也是如此。我们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脱贫致富。我们从1978年7.7亿贫困人口,到2021年的全面脱贫。我们的财富积累,自然也对应了产生了对应债务。这是40万亿的整体债务及60万亿隐性债务烘托出来的。经济不畅,大多是来源"地方政策"的财政恶化。地方政府的大量债务,挤压原本的公共预算,导致地方一些预算内的资金无法支付,这里面包括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企业及相关的员工。我们用扩大货币获得了改革开放了红利,如今也到了债务打包的周期。要想再一次完成经济大发展,势必要解决当下债务壁垒。现在的逻辑是,通胀化债。提高中央赤字率、专项债等,增加政府背债力度,再输送到地方和居民,来解决居民债务、地方债务问题。我在1年前也说过,预计到2026年底,整体通胀率将逼近50%。不要觉得不可能,而且可能性极大。我们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因此,要么把"产能"向外输送,要么就自己"印钱"把过剩产生"买掉"炸了倒了,先要走出"通缩"阴影。
学习强国,走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