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和债务,正在转移

财富   2024-08-20 23:15   福建  

如果市场需求减少了,扩大生产,就等于在扩大债务。
这也是如今的经济现状。

由于上一轮的资本浪潮急剧收缩,导致上游产业链收紧,进而影响了下游产业链的分配关系。

裁员、减员、降薪都是这两三年的常态。
市场的收缩,也自此传导。

尽管金融端一直鼓励支持实体业发展,但由于上游(资本)产业处于保守周期,导致货币的水无法正常流转。

这样一来,从生产到消费,整个分配机制都出现了问题,消费自然也陷入低迷状态。

市场需求减少,扩大生产就等于扩大债务。
要知道,我们货币放水的逻辑一致都是自上而下的,这也给经济循环埋下了祸端。

头部资本完成利益分配后,不再扩大投资。中间供应商获得货币后,抓紧偿付债务,因为市场供需无需扩大生产。

最终的闭环就是普通人的工作岗位减少,收入减少,直至控制消费。
地产,则加速了这个周期调整。

要知道,地产经济为什么好?就是因为在购房者完成按揭的那一刻起,利润是以加杠杆的逻辑分配给了参与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

如果说购房者在购房时赌上了未来30年的劳动剩余,那地产产业链的参与者也是一次性从购房者身上提取了30年的产业利润。

要知道,地产经济最大的收益是地方,土地加税超过50%。
因此,地产就相当于地方的信用卡,一次性提取了城市劳动者30年的劳动价值。

根据央妈的最新数据,7月全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减少767亿,是2005年7月以来首次不增反减。

以前可是车贷房贷信用贷,拼了命的加杠杆。如今,却是出奇的一直降杠杆。企业是,居民也是。

本质原因,各行各业的实际利润率已经低于货币的实际利率了。
毕竟,能正常获得较低利率的企业,并不需要扩大债务扩大生产。而受制于现金流压力需要贷款解决现金流压力的,一般需要第三方手段获得贷款。

实际利率,高于贷款利率。
这样一来,又引发了“有钱的不需要,没钱的要不起”的货币乱象。

地方,更是水深火热。

2022年,地方城投拿地占比为48%,尽管拿地资金被监管,2024年上半年拿地占比还是达到了38%。

不仅如此,已经有超过60城的国资下场收储“存量房”,细心的朋友可以算算“收储价格”,并不低。为什么?从面上看,是地方收储存量,调解供需关系,将地产经济转化为租赁经济,从一次性收取土地出让金转为长期经营收入。

但怎么看租售比,这都是一本“算不来”的账。特别是所谓出售的“存量房”,并没有做好“如何经营如何入市”的准备。

地方财政的压力,诸位也是略有耳闻。这种割裂的操作,肯定是看迷糊了很多人。

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债务并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发生转移。
别人加的杠杆,大概率要有人买单。

当年日本,选择了消费税和房产税。





学习强国,走进新时代




太子相国
爱国人士,共同富裕加班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