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新”主义要不得

文化   2024-08-16 00:01   北京  
【音频】叶盛兰《周仁献嫂》选段

  据翁偶虹先生说,1954年,梅兰芳先生在北池子的小礼堂观看了叶盛兰先生新排的《周仁献嫂》后说,这个戏处处都有谱,不像新编的。对梅先生这一评语,在场的叶、翁二人不但不恼,还都以为是很高的嘉奖。在今天唯“新”主义风行戏曲界,多以排演新戏为荣,更因为只有新戏才可以参加京剧节、艺术界评奖,排演传统戏不受人待见,在京剧节被打入另册的年代里,就凭梅先生“不像新戏”一句话,叶盛兰先生这出戏就白忙活了,起码失去了评选“梅花奖”的资格。然而,梅先生为什么以“不像新戏”来赞许叶盛兰呢?叶、翁二人又为什么以“不像新戏”而沾沾自喜呢?


【音频裘盛戎、李多奎《赤桑镇》选段
(1961年录音)

  我们知道,新的汽车必须经过“磨合”;新的产品必须经过试用;新的药品必须经过临床检验;我们哪一出新戏的成功不经过千锤百炼?就说《红灯记》吧,从沪剧到京剧,从李少春版到钱浩梁版,从精加工到精加工后,如果不是几度加工、修改,怎么能够有今天我们看到的“样板”水平,这又何止是“十年磨一戏”呢?所以新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出戏的毛坯;也可以说是一出等待修改删补的戏。所以梅兰芳先生称赞叶盛兰的《周仁献嫂》不像新编的,而且处处有谱,正好说明了这出新戏是完全建立在扎实的传统戏基础上的新戏,是一出已经经过了多次修改后的,趋于成熟的新戏。一出新戏能够达到如此的评价,作为一个舞台经验丰富的艺术家自然以为是最高的评价了。可见对于目前京剧节、艺术节大搞唯“新”主义的做法,以为新戏就是好戏,就符合时代要求,就是精品,而老戏就是落后的东西,就是朽木难雕,这种观念的实质既违背艺术规律,也不符合观众的需要。例如余叔岩、金少山、孟小冬、杨宝森等前辈几乎都没有排演过什么新戏,都是以继承前辈的艺术为号召,尽管他们得不到梅花奖,也不能参加京剧节,但是他们在观众中的影响却超过了每一位梅花奖的艺术家,他们精心雕刻的戏,甚至遗留的唱片的水平,也是京剧节获奖剧目无法企及的。所以梅兰芳、马连良、李少春等人排演一出新戏后,从不问“是否有什么新意?”而是问观众“像不像京剧?”不错,梅兰芳先生也排演过现代戏、布景戏、歌舞戏,但是在他的中后期,再没有排演过这类戏,而是排演了《生死恨》《穆桂英挂帅》这两出“不像新戏”的戏。再看我们的京剧舞台上,凡是得到传唱的新戏,几乎都是“处处有谱,不像新戏”的戏,如《赤桑镇》《赵氏孤儿》《楚宫恨》《白蛇传》《杨门女将》等戏,正因为“不像新戏”而久演不衰。我们京剧节的戏为什么都那么短寿?唯新主义,忽视传统就是要害。我以为梅兰芳先生强调“不像新戏”的艺术思想含义深邃,也是他坚持实践“移步不换形”的艺术原则的重要表现。


【音频】杨秋玲《杨门女将·探谷》选段

  (摘自 《中国京剧》 2006年第6期)



咚咚锵微信公众号由“咚咚锵—中华戏曲网”为更加广泛地宣传梨园行的新鲜资讯而搭建的平台,我们会将网站中的热帖以及本站 原创 精华不定期更新至本公众号。以优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戏曲界的大事小情,期待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公众号、也可搜索账号:ddq9999)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ddq9999
地址:北京
编辑微信:sunjuefei>
邮箱:sunjuefei@vip.sina.com

咚咚锵
梨园内外大事小情,咨讯快递图文并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