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感的背后​……焦虑

文摘   2024-10-03 00:01   云南  
崇古尚今 安和康顺  


 生命·命运·健康-同体 



快 感  背 后


多巴胺,这种让我们感受到快感的神经递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隐形的操纵者。


越来越多人陷入其陷阱,生活的每一刻都在追逐短暂的愉悦,失去了真正的满足感与生活的掌控力。




1. 快感的背后,是焦虑的深渊


加州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卡梅隆·瑟帕曾在其实验中提出一个结论:快节奏的娱乐方式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使人迅速感受到短暂的精神愉悦。


然而,这种愉悦是短暂且具有依赖性的,一旦我们离开这些带来快感的刺激源,便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空虚感,这种现象被称为“多巴胺戒断反应”。


现代社会,手机、社交媒体、短视频和游戏等娱乐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刺激我们的大脑。


试想一下,当你一早醒来,拿起手机开始刷短视频,整个早晨的时间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这样被浪费掉。


而如果早晨起床后你选择去跑步、看书或是处理工作,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感到不适,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整个人状态焕然一新,时间似乎也变得充裕起来。


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多巴胺机制在作祟。









2. 多巴胺的代码:快感如何操控我们?


心理学家拉姆塞·布朗曾说:“如果世界上存在控制所有人的代码,那一定就是多巴胺的代码。” 


我们的大脑渴望不断的奖励和快感,而现代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短期刺激。


只要我们的大脑持续获得快感,我们便会心甘情愿地沉溺其中,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去获得这些瞬间的快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自觉地选择那些容易获得的快乐,比如刷手机、玩游戏、暴饮暴食。


这些简单直接的快乐让我们瞬间感受到满足,但却带有隐形的代价。


你是否也曾在某一刻突然发现,走两步路就气喘吁吁?看半小时的书就烦躁无比?甚至工作时每一秒都度日如年?


这就是低级快乐带来的恶果。


长期依赖这些轻松获得的快感,结果只会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臃肿,注意力逐渐涣散,大脑功能也随之退化。


我们的野心和不甘被逐渐偷走,最终成为了多巴胺的奴隶。





3. 戒断多巴胺,才能真正逃离焦虑


戒断多巴胺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所有的娱乐,而是要学会控制和选择。


我们需要摆脱那些即时满足带来的短暂快感,逐步培养能带来长期满足感的习惯和行为。


戒断多巴胺的过程注定是不轻松的。


当你第一次尝试减少刷手机或停止暴饮暴食时,可能会感到无比的难熬和焦躁,这是戒断的必然反应。


你需要忍受这些不适感,因为它们是你重获自由的第一步。


可以尝试在每天的日程中,逐步加入一些能让你大脑缓慢分泌多巴胺的活动。比如晨跑、阅读或专注的工作。





4. 高级的快乐才是人生的馈赠


低级的快乐触手可及,但高级的快乐需要时间、毅力和耐心才能获得。


我们不妨反思自己每天生活的状态,是被瞬间的快感拖着走,还是通过自律与坚持,不断迈向心中的目标?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多巴胺戒断反应让很多人迷失在短暂的快乐之中,却不知这些快乐背后早已标注了巨大的代价。


那些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精力和耐心去追寻的高级快乐,才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奖赏。


当你学会控制多巴胺,戒断那些带来空虚的低级刺激,便能逐渐走向自由,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权。


逃离多巴胺的陷阱,才是真正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希望你能从今天开始,走出低级快乐的舒适区,拥抱真正的生活。





家有郁症患者注意几点……



陪伴抑郁症患者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陪伴他们时,应该注意的五件事。






1. 不要随便告诉别人他们的病情


很多抑郁症患者内心非常敏感,特别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


作为家人或朋友,千万不要因为着急或想帮忙就到处跟别人说。


这不但不会帮到患者,反而可能让他们更有压力,觉得自己被“曝光”了,甚至觉得被背叛。


尊重他们的隐私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2. 别总把他们当“病人”看待,和他们正常相处


虽然抑郁症是一种病,但我们不能把患者时时刻刻当成病人。


过度的关心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甚至可能让他们更加排斥帮助。


你可以知道他们在经历什么,但尽量不要在言语或行动上表现得太刻意。


像平时一样和他们相处,不必时时提醒他们生病了,这样他们会感到更轻松。







3. 不要总提“抑郁”、“焦虑”这些字眼


频繁提到“抑郁”、“焦虑”等词汇,可能会让患者觉得自己被标签化,或者觉得你只关注他们的病,而不是他们这个人。


与其总提这些沉重的词,不如聊聊其他开心的事,或者一起做点轻松的事情。


你的陪伴应该是帮助他们暂时摆脱负面情绪,而不是时刻提醒他们“你在生病”。


 4. 不要拿他们跟别人比较,多给些鼓励


抑郁症患者的自尊心非常脆弱,如果家人总拿他们跟别人比,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更差劲、无力改善现状。


与其说“你看看别人多好”,不如多夸夸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哪怕是一些微小的改变。


每一句鼓励、每一个认可,都会让他们感到温暖,帮助他们慢慢建立起信心。







5. 不管他们有多消极,别否定他们,给些时间


抑郁症患者有时候看起来非常消极,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想打理,家属可能会感到无奈,甚至心急想让他们“振作起来”。


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否定他们或催促他们“快点好起来”。


其实,他们只是太累了,心理上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


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慢慢恢复,你的耐心和理解是他们最需要的。






陪伴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但请记住,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


保持理解、尊重和耐心,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支持,这才是最好的帮助。


你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陪在他们身边,安静地守护,就已经是最有力量的支持了。


人生的每个低谷都会有出口,只要有人陪着走,他们就一定能看到希望。


你的关心,可能就是他们撑下去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为抑郁症患者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陪他们慢慢走出阴霾。



告别

——过度思考


思考过去的决策是否正确,或是忧虑未来的不确定性,却唯独无法专注于当下


以上均属于过度思考,说白了就是想得太多,在情绪中反复内耗,不肯放过自己,不断消磨心力。

这样的思考并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我们止步不前,搞砸苦心经营的关系。

那么,该如何摆脱这种情况呢

重塑认知,强化正向归因

为什么我们会过度思考呢?

花如此大的心力去反思斟酌忐忑怀疑……

究其原因,焦虑本身是存在低价值感和缺乏安全感

低价值感——产生焦虑不安情绪——面对前路选择时纠结害怕——无法放下恐惧,更加焦虑不安——更加低价值感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而唯一的改变途径是重塑认知

所谓的低价值感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你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叫作“情绪ABC理论”。

它把我们对事物态度的成因分成三种,分别是:外界事件(Activating event),信念(Belief)和情绪反应(Consequence)。

其中,影响情绪反应的决定性因素,并非外界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的自身信念

心理学上也将这种信念定义为归因,分为正面归因和负面归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将辛苦加班搞定的方案发给领导时,他迟迟未回消息。

负面归因是:“完蛋了,肯定是方案不通过,我白干了,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好?”

这时候你会提前陷入忐忑不安和焦虑中。

正面归因是:“领导可能在忙,还没时间仔细看方案,我先忙别的事情去了。”

看吧,面对同一件外界事实,当我们采取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时,产生的情绪也截然不同

所以,重塑认知的关键点在于,强化正面归因。

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将可能引发焦虑情绪的负面归因摒弃,转变成不会引发情绪波澜的正面归因,从而提升自我认可价值感和安全感


用行动取代想法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焦虑只存在于空想中,当你脚踏实地采取行动时,你根本没有时间焦虑。

这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特点,大约在四十多万年前,人类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心智革命——我们的前额叶发达,开始拥有思考的能力,而与此同时行动效率也逐渐降低了。

哈佛“幸福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针对这一现象总结道:“那些过度思维的人,其实就是行动偏少。”

人的大脑是闲不下来的,如果没有一个具体对象可以承接意识,那么大脑将自行活跃,过度思考,产生焦虑。

当一切回归到具体行动上时,焦虑的情绪也将随着行动而被疏散

这个理念在《行动转变性格:森田式精神健康法》一书中也得到了证实。

书中指出“情感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是意志和理性支配不到的领域”。

焦虑的情绪不受人的自由意志支配,但行动却是可以自行决定的。

更重要的是,焦虑情绪是会随着行动的变化而改变。

积极的行动带来积极的情绪,消极的行动带来消极的情绪

所以,与其苦思冥想,还不如去努力行动起来。

那么当你不知道如何采取行动时该怎么办呢?

作家松浦弥太郎在《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一书中写道:

“按照顺序,一件一件地用心去处理好眼前发生的问题,这才是你该做的事。只要这么做,你心中的不安便不会再任意膨胀,只因你采取了具体的行动。”


我遇到过许多来访者,他们知道行动是化解焦虑的关键,但是他们更害怕行动后面对失败的局面

一想到我可能做错事,我就更加焦虑了。”

这个时候大家要相信自己永远有掰回一局的能力,每个选择都不是一劳永逸的,

人生之路漫漫,一个选择之后还会有另一个选择,所以为什么要思来想去,焦虑不安呢?

拿出玩游戏的精神来,做个勇敢无畏的玩家


巧用快乐预测法,进行自我接纳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在过度思考中失去了快乐。

我们常常幻想一些“重大”的事情所带来的快乐,而忽视一些“微小”的事情带来的幸福和对人生的改善。

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中,为我们举了个有趣的例子。

一位作家竭尽全力想要创作出“伟大作品”,他认为在创造出伟大作品之前,自己再也不可能快乐,因此日渐焦虑,写作状态也急转向下。

伯恩斯直言:“事实上,只有当我们感到快乐、放松和自我接纳时,我们才无所不能。”

当这位作家学会快乐预测法记录后,他逐渐放松了下来,不执著于伟大的作品,反而重新找回了写作的乐趣

由此可见,快乐是消除焦虑情绪的秘诀之一

那么什么是快乐预测法呢?

非常简单,只需要将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列下来,预测自己做这件事会获得的快乐得分,当做完之后,再立刻记录自己的快乐得分。比较两者看看是否一致。

记录后可能你会发现,人生快乐的事情有那么多,何必将自己困在焦虑情绪中呢

所以,容易焦虑的人应该更要做到的是:

重塑认知,强化正向归因;用行动取代想法,做勇敢无畏的玩家;巧用快乐预测法,进行自我接纳

链接:


焦虑抑郁秘咒

看:

     
居士入定有妙法
道炁文苑粮库
我信什么教?我信仰睡觉!
十二生肖的桃花运......
让你过目不忘的秘法
食物疗效与禁忌
淫习相接 发于相磨 研磨不休 故有铁床
炼意,炼气、炼形
即身成佛法的传承
床上功夫
周身“充电”,精神饱满

一切为了能量 
一切依靠能量 
从能量中来 
到能量中去 
道法术器学而实习

识空有可互生,

虑心田消昔因。
行善护共同体,
道净炁慧心明。

儒文化
释文化
道文化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止定静安虑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止 观 禅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止 虚 静

声明:
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关注分享大家成长




道炁文苑
开启脉轮,调理身心。以文化人,悟道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