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质问题,土塘养殖中是很常见的,往往在加水之后,池底就会被水封锁,氧气的交换就接近停滞,随着长期养殖的进行,池底会酸化成厌氧环境。其实,也不只是厌氧环境,很多寄生虫、虫卵、中间宿主也存在于底泥中。新塘旺三年也是这个理,现在来说,能旺一年就不错了。
塘底不好直接导致:水质变差、池水缺氧、倒藻、死鱼翻塘。多数在越冬后,塘底变差会非常明显,用溶氧仪测得溶氧,越冬后表层水能达到20个,底层水也有10多个,但是一旦插进底泥里,溶氧很快会低于1个;
此外,寄生虫、虫卵、寄生虫中间宿主,也存在于底泥中。比如鲤鱼、鲫鱼的孢子虫,其中间宿主就是底泥中的红蚯蚓(红线虫),有些底栖刚毛类生物也会跑到鱼鳃上;
还有,底泥有机物质浓度过高,形成的厌氧条件,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升高。
1、药物改底
药物改底,建议勤用氧化性物质改底。注意不是池塘出问题了再去用,而是把它固定成一项日常的管理模式,定期使用。频率根据产品而定,通常不要超过一周;
在选择上尽量使用释放较慢的,氧化性强,持续久的产品。少用释放速度快的产品,释放得太快,氧化成分在起到改底作用之前,就会大量进入水中,实际上等于给水体消毒了,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改底作用。
当然,还有使用菌类改底药,不过个人不推荐,原因有两个:一是,菌类的选种是否正确,这是个问题。二是,外源菌加入到塘底后,能不能成活?这个挺头痛的;
还有,一些物理性改底的,比如吸附类的,可以用来临时应急,但不建议长期使用。
2、机械清淤
关于清淤,有人说一年清一次最好,但养殖中会发现,机械清淤之后,第二年往往很难肥水。对于养殖水花来说,水质不肥就不易培育饵料生物,这种情况下溶氧、pH日变化会很大,影响鱼苗的成活率;
那机械清淤如何清比较好?这里首先来看土质,有的地方属于沙土,粘性低,养殖中池边会不断向池内塌陷,这种情况必须清,把池底的土重新推到池边,加固池堤;
然后看水位,有的地方水位很低,推了塘底后,容易造成第二年底漏,整天加水。这种情况下建议不要年年推,可3-5年推一次,但是在冬季卖完鱼之后,一定要把水抽干,把池底好好晒晒,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池底;
再看水质,如果水质硬度、碱度高、藻类旺盛,加水之后晒一晒马上就能把水肥起来,不需要格外肥水,这样的塘通常塘底氧债也最多,容易造成底质恶化。因此,像这样的塘,建议机械清淤的频率可以高一点,一来减少塘底氧债,二来次年肥水问题相对较小;
在机械清淤之后,一定要晒,不要直接进水放鱼!至少要晒到表面黑土变色,变成正常的土色,当然晒得越多越好,最好能晒裂。这样才能将底泥中的有毒物质彻底清除;
3、药物清塘
这里所说与药物改底不一样,这里指的是卖完鱼之后,直接往塘底加大量清塘药物来杀死野杂鱼,氧化塘底,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常用的有:生石灰、漂白粉、三氯。有的也会使用敌百虫,来杀死塘底野杂鱼、红线虫;
药物清塘一定要等药物完全降解之后再回水,且回水之后,一定要养半个月水后,再放鱼。
不改好底,怎么养好鱼?底质的问题还在于平时的养护,把底养好,鱼病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