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中我们都很注重水质改良,有时却忽视底质问题:底层水和底质是否缺氧?底质是否发黑发臭?底部有害物质是否超标?这些都需要关注。我们经常遇到的鱼类浮头、泛池,河蟹爬坡、上草等,很多都是底质恶化的结果!
1、底是水体恶化的根源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底质才是池塘问题根源。比如常见的油膜水、泡沫水、氨氮亚盐高、硫化氢超标等,都是由底质恶化直接或间导致的;
2、底是水体的“病菌库”
池塘底部存在大量细菌,在有机质不能及时被有益菌分解时,就会在缺氧的底部酸败发酵,底部酸化有利于病菌繁殖,容易造成鱼虾体质下降,发病率增加;
3、底是水体的“营养库”
底利用不好是“病菌库”,利用好就是“营养库”。底会沉积大量的残饵、粪便等有机质,被有益菌分解后,变成藻类吸收的营养盐。底质也存在大量难溶解的沉积磷、沉积钾等营养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以很好的肥水;
4、底是水体的“垃圾回收站”
底是整个水体最“脏”的地方,是水体的“垃圾回收站”。养殖中的残余有机肥、残留药物、残饵粪便等,最终都沉淀在底部。这些积淀在底部的“垃圾”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成为水体的“定时炸弹”,恶化到一定程度,倒藻、缺氧、浮头、泛池、发病等问题就会发生。
1、开增氧机时,产生的泡沫不易散开,或泡沫发黄、发黑并且有臭味,水的粘性增加;
2、下风口有油膜,油膜呈现黄色或者黑色,水体分层并呈现水色不一致;
3、池塘边或者料台附近,晴天可见冒气泡或有烟雾上升感;
4、水变的浓稠,水体pH早晚基本无变化;
5、打捞底泥,底泥呈现发黑、发臭、发粘等。
1、物理方法
在冬季或早春进行清塘清淤,每隔1-2年应清除10-20cm底泥,池底再经过日晒,促进有机物质分解,消灭病原菌、寄生虫;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使用生石灰或氧化还原类改底产品。生石灰可中和底泥中酸性物质,改变酸性环境,抑制病原菌;但在有机质缺乏的新塘,不宜用生石灰,会加剧有机物的分解,使池塘肥力下降;
氧化型底质改良剂,如过氧化钙颗粒,能迅速增氧,促进硝化作用,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
使用化学改底需要注意几点:
(1)应选用可以完全溶解的产品,有的劣质产品30%不溶解,长期使用会板结底质;
(2)颗粒不能溶解太快,有的劣质产品进入水体3-5秒溶解,根本到不了底部;
(3)化学改底见效快,在养殖前期和底部出现发黑发臭,甚至死底层鱼时选用化学改底,养殖后期有机质积累过多,应以生物改底为主加强底质分解。
3、生物方法
利用有益菌分解底质的残饵、粪便等有机质,现在多为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各菌种协同作用,不仅改善底质,也促进细菌之间竞争性抑制;
使用生物改底需要注意几点:
(1)池塘底部有机物每天都在积累,需要定期7-10天,用有益菌分解掉有机物;
(2)生物底改产品,应在晴天水温高于15度使用,效果更佳;
(3)有益菌的移动能力不强,水体如果不对流,投入的菌种基本停留在泼洒的位置。所以底质的分解必须用颗粒菌(粉剂或水剂不能改底),菌种直达底部才能真正分解底质;
(4)底部是相对缺氧的环境,使用有益菌分解底部有机质,还要注意补充底部溶氧(可以使用过氧化钙等颗粒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