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是高校深入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语”网络思政工作室建立至今已运行近五年,工作室充分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着力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探索新方法,拓宽全方位育人的覆盖面;工作室以网络德育基地为平台,以融媒体传播为载体,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导向,建立“全媒体服务学生——全过程解决问题——全覆盖开展工作”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起了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互通、共享、共促的工作空间,不断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关键词:网络思政;融媒体传播;育人模式
一、教育目标及主线
工作室始终以“增强育人实效、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坚持“一二三四五”工作主线,即围绕一个核心:强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依托两个载体:线上网络媒体矩阵、线下活动集群;深挖三个功能: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培育四有风格:有趣、有情、有理、有力;推进五项任务: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工作交流、育人实践、业务培训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真正提升网络思政工作的吸引力、黏合力,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感召力、胜任力,提升学生的成长驱动力、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过程及效果
(一)聚合专业特色,打造青年舆论矩阵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效整合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聚合化、全域化的青年舆论传播矩阵,已经形成以院报为基础、门户网站为核心、官微、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为重点的具有新闻传播育人特色的融媒体矩阵,做好文化宣传和网络思想引领工作。官方公众号媒体平台新传Focus最高WCI指数达到651.41;官方抖音号运营期间,以视频和直播的形式传递青年学子正面形象,累计播放量达15万余次。团队不断强化网络宣传渠道建设,打造服务性强、影响力大的网络思想政治传播阵地。
(二)模式内容创新,完善思政工作体系
工作室在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闻传播专业基础,搭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教育”网络思政育人新模式。
在理论教育上,工作室结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知识,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渠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打破以往“线性传播”的教学模式,形成“圆桌教学”的新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师生共建共学的氛围。
在实践教育上,学院不断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开展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特色的社会服务项目,以实践赋能网络思政工作室的构建。传承红色基因,工作室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红色社会实践相关项目,鼓励学生前往革命老区等红色阵地开展学习和研究;助力乡村振兴,用新闻传播专业优势助力乡村经济,开启农产品直播带货;传承中华文化,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手段,拍摄记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中外学生文化交流项目,提升国际影响力;服务基层治理,工作室引导学生发挥传媒技能,拍摄与城市品牌形象传播有关视频,全网传播量超过700万次。
(三)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协同育人队伍
工作室有效发挥师生特长,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在团队构成上,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专业化、复合型、持续性团队。在专业化方面,工作室既包括全校具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经验的职业化辅导员团队,又包括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专任教师;在复合型方面,工作室通过开展师生交流研讨、主题沙龙、工作论坛、云端会等多种形式,深入网络思政工作交流。在持续性方面,工作室队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推动思政育人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拓宽育人渠道,构建育人工作新空间
在网络思政工作中,工作室始终坚持以素质拓展为主线,以成才服务为保障,以实践创新为载体,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拓展育人工作新空间。
坚持服务育人制度有保障。工作室以理论学习、主题团日、主题实践等形式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五四精神、纪念建党百年、建团百年、学习党的十九大历次全会精神等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定期举办基层团校、学生骨干培训班、青马工程等。
坚持服务质量提升有方法。工作室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近五年,工作室培育了校级“红旗团支部”10个;推进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学生入省青马学院3人,获评“十佳大学生”6人;组建“薪传”理论宣讲团,依托党史校史宣讲队、课前五分钟开展学生理论线上线下宣讲,学生在全省“百生讲坛”中获得“金牌”主讲人。
坚持学生素质锻炼有平台。工作室以“大广赛”“数据新闻大赛”“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等比赛为依托,动员、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三等奖,湖北省百生讲坛金牌主讲人等,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2项。
坚持育人效果宣传有阵地。工作室以开学季、毕业季、考研季等系列活动为契机,按照“全媒体传播、微产品打造、多层次引导”的思路,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构建立体化、聚合化、全域化的青年舆论传播平台,形成以《沙湖传播》为基础、门户网站为核心、“学校新闻传播学院”官方微博、“新传Focus”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为重点的媒体集群,做好文化宣传和网络思想引领工作,并努力在学校、学院的文化宣传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案例总结与反思
(一)强化“角色定位”,实现全员育人
工作室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岗位要求和工作特性,分层分类开展专项培训和专题研讨,增强各类群体合力推动育人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抓住学科带头人、系主任、重要专家学者、思政工作队伍这一“关键少数”,搭建更多的交流互动平台,密切与学科带头人、重要专家学者的思想感情联系,继续发挥这一群体的“引领力”和“话语权”,拓宽育人的辐射面。
(二)聚焦“关键环节”,实现全程育人
网络思政工作室要整合课程资源,创新课程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专业课程、形势政策课的生动教材;打造党性教育课、思想理论课、专业伦理课三门精品党课,增强教育实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推进和完善学院“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建设,利用专业优势,加强学生党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三)创新“育人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
1、立足第一课堂。要不断引导学生上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推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特色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树立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
2、深入第二课堂。网络思政工作室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服务、校园文化等活动,力求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3、坚守网络阵地。网络思政工作室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以“三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为载体,继续推进网络思政体系建设,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实施邀请“云大咖”,启动“云打卡”,实施“云分享”等品牌项目,以线下“面对面”与线上“键对键”相结合,促进新媒体教育方式的互动性、宣传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有效性,从而提升网络育人效果。
文字|李瑶曦 刘伊萌 徐兰格
排版|倪思雯
编辑|唐钰玺 张滢
责任编辑|刘念 范磊
审核|陈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