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宣传教育
系列(四)
猩红热防护措施
校园是人员高度聚集场所,当小朋友免疫力下降时,易生病,易感染,易聚集。
为了做好校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保障校园安全及师生健康,我们一起来了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吧,本期重点学习猩红热知识!
猩红热
猩红热是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且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为高发季节,尤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人群对猩红热普遍易感,以3-9岁儿童高发,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其中,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合并病毒感染者、孕产妇及免疫力低的人群患病风险高,尤在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托幼机构和小学中发生。
疾病特点:传染性强,咳嗽、打喷嚏、接触就能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01、临床表现与鉴别:
猩红热:常见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杨梅舌、典型皮疹为鸡皮样粟粒疹,恢复期可见脱屑及手足蜕皮。
疱疹性咽峡炎:口腔咽峡部疱疹,多为突发性高热,咽痛明显,重症比例相对较少,不伴有皮疹。
02、传播途径:
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无症状带菌者。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剂都能将它杀灭,但在痰液和脓液中可生存数周。
03、家长怎样快速识别猩红热?
猩红热临床上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
以普通型多见,通常急性起病,可表现为高热伴咽痛,发病后次日出现皮疹。家长可依据下面的口诀来快速识别:一看嘴,二看舌;三看皮疹出如何。
一看嘴
一般孩子在发热24小时后会出现皮疹,此时面部皮肤充血,但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会显得发白,打眼一看会有一个白白的圈(称为“口周苍白圈”)。得了猩红热的患儿大多伴有咽痛,这时让患儿张开嘴,查看扁桃体是否有局部充血、脓性渗出或内疹现象。
二看舌
猩红热发疹初期,部分患儿舌头上会出现一层厚重的白苔,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味蕾仍较明显,称为“杨梅舌”。
三看皮疹
皮疹一般在发热后次日出现,始见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1天内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为: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有猩红色弥漫细小斑丘疹,按压可褪色,皮疹隆起像“鸡皮疙瘩”,摸着比较粗糙,顶端可见粟粒状小疱疹。在腋下、肘部及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色深红,间或有出血点,呈横线状,称为“帕氏线”。
猩红热的皮疹不属于过敏性皮疹,因此痒感相对不显著。大概一周左右皮疹消退,同时会出现脱皮的表现,躯干常呈糠样脱屑,严重者四肢、手掌、足底可出现片状脱皮。
04、潜伏传染及并发症:
潜伏期:2-12天,平均2-5天;传染期:通常发病后10-21天传染性最强。并发症:心肌炎、鼻窦炎、中耳炎、脑膜炎等等
05、家校共防:
1.每日做好家校健康监测,发现健康异常及时就医;
2.每天早晚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做好室内消毒工作;
3.规律作息,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生病期间要充分合理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做好皮肤、口腔护理(温盐水漱口)等工作;
5.避免到空气不流通、人口密集的场所;
6.如确诊或疑似传染病,请主动隔离,积极规范用药治疗,痊愈后按流程返校。
得了猩红热,要及时就医,一定要遵从医嘱,按完整疗程用药。如果疗程不够,链球菌有可能通过直接蔓延或经血行播散,引起组织器官的严重感染,如颈淋巴腺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及支气管炎、肺炎,以及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心内膜炎等。还可激发后期的一些免疫反应,引起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反应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且猩红热的并发症多是有延后性的。因此如果宝宝得了猩红热,家长千万不可心存侥幸,以为症状有好转就擅自停药。
家长在照顾居家隔离患儿的时候,也要注意做好自身预防。由于成人也可被该细菌感染,虽不会表现出典型的猩红热症状,但有可能成为咽部带菌的状态,这时也需积极治疗,维护自身健康的同时可避免患儿反复受到感染。
撰稿:李兴婷
排版:乔雅欣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