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市场终于放量了,不过是放量下跌,这个跌幅确实近期罕见,牛市氛围被打去一大半,这个周末股票群冷冷清清。
盘后大家四处打听大跌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归结起来无非是这么几个说法,上午召开的与外贸政策相关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地缘政治冲突、美国新任财长等,但是时间线上对应不上,看起来无论哪个,都不是导致股市下跌的主因,而且同期外盘亚太主要股市并未出现类似的下跌,避险资产也并未出现异动。
这种大跌更像是一种脆弱情绪基础上的共振导致。本轮行情的爆发主要就是政策预期催生,市场一直在进行政策预期的交易,预期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短期市场风险偏好的高低。比如文章私募魔女又来吓人了里列数外资对明年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
此前几次发布会,市场都在讨论是否超预期,这说明市场十分依赖强刺激来进一步推高情绪,短期内连续高强度刺激,这也不太有可持续性。9.24发布会到上周五也不到2个月,而一些列政策举措需要经济硬数据的验证,这本身需要一个过程。但市场太急了,等不及,如果不是立竿见影,就死给你看。
这在机构这边,表现得更为明显。
从民生证券构建的个人和机构投资情绪指标显示,上周个人投资情绪继续上行,机构投资情绪持续下行,这种投资者情绪组合意味着市场阶段性偏弱走势。
值得关注的是,个人和机构情绪的分歧已经达到历史新高:个人情绪已创历史新高(2016年以来),而机构情绪则降至历史新低(2016年以来)。
上周五沪深300指数跌 3.1%,而指数里面的权重股中国人寿跌 5.9%,中信证券跌 4.89%,中国平安跌4.43%,宁德时代跌 3.41%,这些机构重仓股领跌大市。
10月8日高点以来,截止上周五,上证50跌13.76%,沪深 300跌-13.15%,中证1000跌6.32%,中证2000跌-3.1%,而上证指数是跌11.08%,也说明这一个多月来,机构重仓板块领跌市场。
因此,对于未来而言,市场若想企稳回升并不能只依靠个人投资者,需要等待机构情绪的修复。
最近的调整,表面上是投资者对政策预期和效果的分歧,本质上可能是很多博弈性短期资金热情过高后的降温。之前的历轮牛市中,短期换手率过快的回升过后,往往股市都会出现季度级别的震荡休整,牛市初期休整的时间往往更久。
回顾以往行情,放巨量上涨后的震荡期平均持续37个交易日,期间内回撤幅度约在5%-30%左右。目前,10月8日市场调整以来,截至上周五共34个交易日,期间内上证最大回撤幅度为9.2%,已经接近历史平均水平。所以后市的下跌幅度有限,但短期可能继续维持震荡,这样也为跨年度行情积攒力量。
为什么说牛市的根基还在呢?
我们来看,本轮行情熊转牛最主要原因是政策大转向。一方便,对股市来说,政策驱使股权融资减少,股市的供需格局转变。2023年下半年开始,股权融资规模低于上市公司分红。
历史上1995年、2005年、2013年,也出现过,随后不管经济是否改善,股市出现了较大级别的牛市。
另一方面,是经济政策转变,关于这一点,方向比短期结果更重要。美国次贷危机后,房价持续下降了6年,但股市的熊市时间很短,主要是因为从2008年底开始,美联储开启了量化宽松。
短期来看,第一个方面依然在推进,不过还需要完善。比如市场在抱怨互换便利不够便利。首期5000亿的额度,目前签约申请2000 亿元,但实际落地很少,证券和基金公司等机构在使用互换便利这个工具中,存在较多障碍,比如环节过多、期限错配等。
大股东回购和再贷款,进度也不够理想,首期3000亿的额度,目前签约的才300多亿,而且实际利用资金更少。这里面也有一些堵点需要打通,而且一些大股东、大基金还趁这波大涨在减持蓝筹股。不过相信,监管部门肯定会边走边看,及时完善配套政策,否则后续政策的推出会受到影响。
经济政策转变这方面,依然没有改变,只不过效果和力度上会影响股市行情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