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初印象
东欧,尤其是巴尔干半岛,本来认为是自己不太愿意去旅行的地方。一直到去年在保加利亚买房前,我对东欧国家的印象还停留在极为肤浅的层次:东欧剧变,贫穷落后,犯罪率极高,欧洲的火药桶。也正是由于这些偏见,便提不起去游览的兴趣。
想想也真是可笑,身处欧洲,我讥笑和不屑于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自诩思想开放,而同时自己却又对东欧有着肤浅的认知和偏见。而这种偏见,很多时候,就是阻碍我们去认知真相的最大阻力。消除偏见的办法,很简单,古人早已为我们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在我看来作用都是一致的:开拓视野,使我们接纳新思想。
说起罗马尼亚,多年以来,我对这个巴尔干小国家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相信大多数朋友也一样,刻板的印象里,与罗马尼亚相关联的大概只有三个词:前社会主义国家,贫穷,犯罪率高。
来到德国后,和三个罗马尼亚人一起工作过,都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两个是在我读博士时课题组的负责人,他们是夫妻,科研上很有自己的见解,成果也很多。当年问过他们,将来会回到罗马尼亚吗。还记得他们的回答是,罗马尼亚的腐败现象太严重了,如果你在另一个国家获得更多的荣誉和认可,为什么要回去呢。
另一个是第二份工作时,合作项目里赛默飞欧洲应用实验室的负责人,定居在英国曼彻斯特附近,也是极其聪明优秀工业界的科学家,他在德国读的博士,博士三年是发了7篇论文毕业的。遇到他时,正值英国脱欧谈判的关键期,讨论中他很满意的说自己有两本护照,一本英国护照,一本罗马尼亚护照,罗马尼亚是欧盟国家,所以英国脱欧对他影响不大。
在汉堡工作时,也接触了一些罗马尼亚人,他们大都在技术领域工作。汉堡的东欧人很多,有钱的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过来置业投资,同属欧盟国家的罗马尼亚人和保加利亚人过来打工。因此从我这些零零碎碎和罗马尼亚人打交道的印象中,觉得他们很多受教育程度很高,人也很聪明,似乎又对自己的国家不太满意,所以会到欧洲更发达的国家打工,但并没有遇到偏见中那些传说的东欧小偷和骗子什么的。
再后来,罗马尼亚的朋友给我详细讲解这个事情。由于自己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就业机会也有限,所以很多罗马尼亚年轻人选择去欧盟的发达国家像德国,瑞士和法国打工。2007年罗马尼亚加入欧盟之后,更是方便了出国打工一族,他们去西欧打工就和我们小城市的年轻人去北上广发展的感觉是一样的。
罗马尼亚这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还是不错的,语言上又有很大优势,与周边国家讲斯拉夫语不同,他们的语言属于拉丁语系,所以再学习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拉丁语系的语言简直易如反掌。罗马尼亚的西部大省特兰西瓦尼亚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划为罗马尼亚领土,这里的居民很多是德国人后裔,会讲德语。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都会讲很好的英语。教育和语言上的基础让他们在欧洲打工市场很有优势。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会首选去德国法国瑞士这样的国家打工,做技术性工作,而受教育水平不怎么高的罗马尼亚人会去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餐饮以及服务业工作。
至于罗马尼亚的在欧洲和国际社会的坏名声,我总结出三点原因。一是经济欠发达导致的地域性歧视,西欧这里从事色情业的人员又很多是东欧巴尔干那里过来的; 二是在东欧聚居的吉普赛人,又被称为罗姆人Romani,实际是从印度北部迁徙过来的一群人,他们相对受教育水平很低,又是流浪欧洲各地的生活方式,做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等工作,相对犯罪率较高。由于罗姆人Romani和罗马尼亚Romania这个词很相近,很多人以为罗姆人就是罗马尼亚人,由此形成了对罗马尼亚人的坏印象。三是罗马尼亚曾是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被大独裁者齐奥塞斯库统治了20多年,经济衰退,因此当然也被西方媒体攻击。
克拉瓦约的冬天
受朋友的邀请,来到罗马尼亚西南部城市克拉瓦约和他的家人一起过圣诞节。这里疫情情况比德国要好很多。克拉瓦约Craiova是罗马尼亚的第六大城市,名不见经传,是一个工业城市。正好借这个机会,去看看真实的罗马尼亚,普普通通的一个小城市里一个普普通通人家的生活是怎样的。
从德国过来的时候心里就在计划,首先要比一比同为小城市克拉瓦约的机场和我家乡小城市洛阳的机场。可是落地之后,发现这里的机场比我们洛阳那个小机场还要小太多!真的是我见过最小的机场!整个机场取行李的传送带也只有小小的一个。据说这个机场只有飞往大概10个目的地的航班。朋友却对机场的寒酸不以为然,说,你们洛阳至少要六百万人口吧,我们这可是只有30万人口的小城市哦。
(整个机场唯一的行李传送带)
由于疫情,并没有刻意游览这座城市,只是在出门置办圣诞礼物或者散步时随意看看。之前就听说罗马尼亚也有很多所谓的communist blocks, 就是我们的楼房。在中国,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与众不同或者奇怪,因为大家都是在这样的单元楼里长大起来的。城市里也都是这样的楼房。
(克拉约瓦随拍,就是这样的楼房,我们看来并无怪相,在欧洲却被认为是共产主义的象征)
但在欧洲,传统的住宅是一家一栋小房子,一个小院子,城市最高的建筑是教堂,传统的城市建设认为其他建筑是不能高于城市里的教堂的。所以你在欧洲并不会看到很多摩天大楼。而这种单元楼式的楼房,也是欧洲前社会主义联盟时期出现的,所以在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种地方比较密集。在德国前西德领地,这种楼现在会一般用来作为学生宿舍,老年人公寓,或者福利房给低收入人士,你如果在城市里看到这么一片老旧单元楼的聚集区,那么这个区域多半是蓝领低收入者的居住区域。
开车在克拉约瓦市里晃荡时,突然有种感觉我在中国,在一片旧城的中心,因为目及之处都是这样的楼房,还有挺中国特色的玻璃铝合金封起来的阳台,反倒不像是一个欧洲城市。然而与中国城市新建的高楼群,却又是不能比的。
只有一天晚上,到了老城的市中心的时候,看到了古老的市政厅,博物馆和教堂,以及圣诞节的灯光装饰,才又找到了欧洲城市的感觉。由于天黑又下着雨,没有拍太多的照片,城市市中心的照片在别处找来一张,两个教堂的照片倒是自己拍的。
只是这一小片美丽的建筑很快便终止了,出了市中心之后,无穷无尽的单元楼建筑就又开始了。不过欧洲毕竟是欧洲,这么不经意的小地方,还是能有一些艺术和文化的发现:克拉瓦约是雕塑家布朗库西的家乡,这是罗丹之后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城市的艺术博物馆里收藏着不少他的作品。
当晚在市中心雨中散步,朋友的表弟也赶来和我们一起。这位表弟叫Mihai, 是位年轻的钢琴家,才29岁,就已经是克鲁日大学教授钢琴的副教授了。我也很开心他能过来,和艺术家聊一聊总是很有意思的。
这位年轻人知识面很广,一路上给我讲解市中心看到的那些老建筑。他说这些建筑的风格整体是受到德国,法国建筑风格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他指着一个三个拱形相连的装饰结构说,这个小细节就是罗马尼亚建筑所特有的。我细细的回想一下,这样的三拱相连结构之前确实还没有见到过。走到市中心边缘上,Mihai指着一栋老建筑和它边上的单元楼,叹息道: “你看这强烈的对比哦,美与丑一目了然。” 和罗马尼亚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他也强烈痛恨齐奥塞斯库和共C-h-a-n主义。认为正是那几十年,让罗马尼亚极其衰败,与西欧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而作为艺术家,他对那些年执政者摧毁老建筑和艺术品,大建单元楼似乎尤其痛恨。
“当年执政者想摧毁布朗库西的雕塑作品Endless column (永恒之柱),他们用拖拉机去拉柱子,企图把柱子毁坏,但是没有成功。几个工人一看,摧毁这个东西这么费事,算了,就让它立在那吧。这个伟大的作品才得以保存下来。”Mihai带着些许嘲讽的语气给我讲。
(布朗库西的作品,永恒之柱)
“你看我们在市中心走走,感觉还是一片祥和宁静,罗马尼亚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糟糕吧。” Mihai问我。“嗯嗯,市中心一点都不差啊,我可以想象夏天的时候这里酒吧都开放,一定是非常热闹有活力的。罗马尼亚的名声大概是莫名其妙被吉普赛人给带坏了吧。”我赶紧答道。从他身上,我也看到了罗马尼亚人普遍的对自己国家形象的不自信。而这点,我在他们邻国保加利亚却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尽管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有着一段相同的历史,如今同为欧盟最穷的两个国家,保加利亚的经济还不如罗马尼亚。
一日下午出行,也许是冬日特有的灰蒙蒙,加上满眼老旧的单元楼,整个克拉瓦约显得极其萧瑟。前日晚上下了大雨,道路很多地方积起了大水坑。罗马尼亚的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国内高速路很少,路况也很差。朋友说,“政府没有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是因为太腐败。而居民在建自己家房子的时候呢,也都不愿顺便把旁边的道路修一修,所以就是你看到这幅样子了,连人行道都没有。” 确实,朋友家的房子是在一片小别墅区,周围的房子都是不错的,但是道路却很寒碜,有的地方都没有水泥路。让我想起了爷爷奶奶家的农村土路。
(小院和院前的道路,一下雨,泥泞是难免的)
1989年,在东欧剧变的大背景下,罗马尼亚从齐奥塞斯库时代走出来,成为了民主制国家。然而制度上的改变,似乎没有解决罗马尼亚的所有问题。如今,越来越多受过教育的罗马尼亚年轻人更愿意去西欧发达国家甚至是美国寻求高薪工作,定居,2007年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国内的经济如何发展,能不能出来一个有能力的政府,都还是未知数。
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感受到那种深深的萧条而又没有出路的感觉,可怖又可悲。克拉瓦约的冬天,没有答案。
圣诞大餐
写完了严肃的再写点轻松的。圣诞节毕竟是个合家团聚的幸福日子。
罗马尼亚是东正教国家,我也想看看这里圣诞节的习俗会不会比天主教和新教国家有不同。当年东西罗马分裂时,基督教也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两支。巴尔干和东欧的国家都是信仰东正教的。东正教的复活节就比天主教要晚一个星期。
朋友的妈妈玛丽安娜是个很活泼新潮而又慈祥的老太太,竟然也在炒比特币,她把今年装点圣诞树的重任交给了我。
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一颗真正的圣诞树,对,是一颗真正的杉树上砍下来的一部分,节前埋在院子里的土壤中,快到圣诞节前拿进来做装饰。之前在德国见到的,都是塑料的圣诞树,每年都可以拿出来用那种。比起塑料树,这样真正的圣诞树真的太有仪式感,杉树特有的香味配上圣诞大餐的烤肉味,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气氛。
玛丽安娜搬出各种圣诞球和闪闪亮亮的装饰,对我说,“交给你啦!”
装点圣诞树,其实不外乎是把各种装饰和彩灯挂在树上,装饰的越耀眼越好。原来以为那些五彩缤纷的圣诞球都是塑料的,这次才知道,真正传统的圣诞球是极其薄的玻璃做的,价格也更高。装饰过程中还不小心打碎了两个,这些东西真的是很脆弱。朋友说,这些圣诞装饰,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有的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
我装饰完圣诞树,玛丽安娜小心翼翼拿过来一个小的圣诞老人装饰,让我挂上去。我一看,这个装饰都已经破了一个角,就问为什么还要把它挂上去。玛丽安娜说,“这是我奶奶小时候她的奶奶给她的,是传统,一定要挂上去的哦。” 原来圣诞树,不仅仅是节日的一个装饰,也更代表了传统和家族的延续。她还在每个房间的吊灯上挂上一种叫Mistletoe的植物,好像我们在新年门上挂柏树枝的传统,据说在这个挂有Mistletoe的灯下亲吻,来年会有好运。
右边图是玛丽安娜一家在唱圣诞歌,图中灯上的植物就是Mistletoe
很喜欢这家人很有仪式感而又温馨的氛围。餐桌上永远铺着干净的桌布,午餐和晚餐一定会有前餐,正餐和甜点三道,每一道菜都会用不同的盘子。晚餐时桌上一定要点着一根蜡烛,要喝点红酒。圣诞节几天,还专门换上了节日的桌布,盘子和餐巾纸。朋友说他的爷爷原来是一个小的贵族,这种仪式感很重的生活方式,大概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吧。
(平安夜晚餐的前餐)
圣诞节的主菜是猪肉。
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过年,年前会杀掉一头自家养的猪,猪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做一道菜。卤猪大肠,凉拌猪头肉,猪蹄做冻子肉,五花肉做红烧肉.....
罗马尼亚的圣诞大餐里也包含着猪肉的各个部分。猪皮,猪内脏压成的香肠,猪头肉和猪油渣做前餐,上等的猪瘦肉做烤肉,猪肉馅用来做圣诞节特殊的食物Sarma, 就是卷心菜叶子包裹猪肉馅,不是饺子神似饺子,这种食物我在以色列,希腊还有黎巴嫩也都见过。是地中海,中东还有东欧很常吃的一种食品。
朋友一家人以为我会吃不惯猪油渣,餐前就解释,这个东西脂肪很多的,你要是不愿意吃我们可以理解的。我说不会呀,我们中国也有炼猪油的习惯,猪油渣吃过的。还有猪内脏甚至是猪尾巴,我都爱吃。这也是罗马尼亚人和德国人不同的一点,德国人认为内脏是不干净的东西,是绝对不会吃猪内脏和猪油的。
圣诞主菜Sarma(左),就是卷心菜包着肉馅,右边是各种泡菜。
平安夜过后的圣诞节,被朋友叔叔一家邀请过去吃午餐,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钢琴家的父母。疫情的原因,就在他家室外的院子里吃饭,还好当日气温不算低,加上两个悬挂的电烤炉,倒也是暖暖和和的节日氛围。
一进门,就被递上一杯暖暖的烧酒,叫Palinka,是罗马尼亚待客的传统。这种酒由李子等水果酿制,味道和我们的白酒很像,度数也很高。又是温热的酒,几口下去,就有些微醺了。浑身也暖暖的,正好驱除室外的寒气。
叔叔一家也用丰盛的圣诞节食物招待我们,有自家石炉里烤的肉,自己菜园里蔬菜做的腌菜还有自己酿制的红酒。
吃着烤肉,喝着暖暖的烧酒,坐在电烤炉下方,心里也暖暖的,冬日的萧瑟与寒冷竟消失殆尽。
此时此刻,我仿佛置身事外,在观看一部温馨的舞台剧。听不懂他们一大家人的交谈,但是能感觉到家人团聚的快乐,节日的喜庆和对来年的希望。
是呀,不管身处哪个国家,说什么语言,什么社会制度,我们寻常百姓的需求和憧憬又有什么不同呢。
END
跟我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