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伊斯坦布尔游记还没写完,五月初,我就又去伊斯坦布尔了。来伊斯坦布尔从来没有陌生感,很放松,很神奇的感觉,好像我一直就属于这个地方,我也没有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这次又逛了一些想去的地方,第二篇就继续写写一些给我印象深刻的东西。
(一) Moda
Moda是伊斯坦布尔亚洲区部分的一个小街区。有着亚洲特色的生活气息,各种各样的街头小吃,小饭店,小服装店,还有菜市场,鱼市,在这里统统可以找到。
每次来都喜欢来这里悠闲地逛逛,尝尝不同的小饭店,在菜市场看看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喜欢这样的烟火气,这也是亚洲生活比欧洲生活有意思的地方。在德国,即使是周末广场上那种农民直接卖货的农贸市场,出售的也是千篇一律,价格一致,包装也差不多的“塑料”水果蔬菜,总觉得是无聊无味无趣。
在土耳其文化中能发现很多和中国文化共通的东西。比如这次在Moda逛,发现了一家卖牛羊杂碎的小饭店。要了一份羊杂汤,一份烤牛脑花。一口羊杂汤下去,不是在洛阳,胜似在洛阳。配着土耳其咸味酸奶饮料Ayran和极其新鲜的洋葱西红柿芝麻菜叶解腻。一顿饭下来,有种世界文化尽在口中腹中感悟。这就是我喜欢的旅行中有趣的地方,这样的一顿饭,拿米其林饭店的牛排海鲜给我都不换。
(羊杂汤和烤牛脑花)
吃完顺着街道走下去,到了一片菜市场。看到几个小店门口都挂着大大的干丝瓜卖,小时候农村都自己种丝瓜,瓜长成后晒干,用来洗碗。问了店主,这里人拿干丝瓜搓澡用。还有种类繁多的干果腌菜,竟然有干柿饼卖,好多年没见过了。
(Moda区的小商铺)
Moda区沿海,沿着海边公路走到一端,已经出了Moda区,有一个傍海而建的小图书馆。图书馆不大,有两层,藏书并不多,但是地理位置极佳,面朝博斯普鲁斯海峡,也免费对所有市民游客开放。查了一下,这个图书馆是伊斯坦布尔市文化市政工程"Living Istanbul"所建的图书馆之一,旨在传承伊斯坦布尔历史文化古城的风韵,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天早上,拿了一本书,专程跑到这个小图书馆,一大早已经有不少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找到一个可以看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位置。喝着咖啡,面朝大海,看看书,身处亚洲,可以一眼望到对面欧洲大陆,真是一番特别的体验。伊斯坦布尔这个图书馆 Kadıköy İskele,还有之前去过埃及亚历山大港图书馆,并列是我心目中世界上最浪漫有文化气息的图书馆。
(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小图书馆)
(二)法蒂赫区
第二次来伊斯坦布尔,Max正好也来这里出差。一天和他的当地生意伙伴吃午饭,聊到我在伊斯坦布尔的经历,我给他讲我两次都在法蒂赫区闲逛了很久。这个伊斯坦布尔本地人惊讶的的评论:"天呐,作为一个本地人,我想我已经10年以上没去过法蒂赫你说的那些地方了。"
为什么他这么惊讶呢,因为法蒂赫区是伊斯坦布尔最保守的地区,伊斯兰教保守派的聚居地。极其保守的苏菲派伊斯兰信徒也在这里聚居。在伊斯坦布尔的大部分地区,街上行人和欧洲城市居民的着装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到了法蒂赫区,这里女性的着装基本都是长袍头巾。
那我又为什么对伊斯坦布尔这个保守的地区这么感兴趣呢?因为这里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土地就是在这一片,默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建立伊斯坦布尔后,当时的伊斯坦布尔也就是在法蒂赫区这里。如今看到的伊斯坦布尔区域,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慢慢向外扩张的。法蒂赫区就是以穆罕默德二世,法蒂赫苏丹的名字命名。
第一次来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去看了法蒂赫区保存很完好的君士坦丁堡城墙。沿着老城墙走了五公里。第二次来伊斯坦布尔,去看了默罕默德二世建造的法蒂赫清真寺。颜色和外观都是极美的,给我童话故事里一千零一夜的感觉。
(身后就是唯美的法蒂赫清真寺)
法蒂赫清真寺出来,去了附近一家维族餐厅。伊斯坦布尔有不少维族餐厅。这家小店,店面朴实,像是国内九十年代的小饭店。点了羊肉串,炒面片等特色小吃。量给得足足的,即使在土耳其现在物价疯涨的情况下,才花了30欧元。老板很热情,是维族人,会讲中文。
吃完午饭,在法蒂赫区走走。几步就看到了东罗马时期修建的瓦伦斯水道桥。保存下来的还有近一公里。看到的这段,在法蒂赫区的一个小市场附近,桥洞下,有人放了桌椅开起了小咖啡店。一些当地人在悠闲地喝咖啡闲聊。走出了几百米,才反应过来,哎呀妈呀,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特殊咖啡店呀,在罗马水道桥下,多浪漫呀,我应该去坐那喝杯咖啡的。
不过这个小遗憾,也就成了我再次去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原因吧。
(瓦伦斯水道桥,桥下有露天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