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看“包饺砸”了,我们用这份片单来砸场子

体娱   2025-01-28 22:30   四川  

新年快乐。

如果你刷到这篇推送,大概是没心思看春晚了吧。

那,刷刷《看电影》杂志去年十佳的其中一部呢?

今天的推送从我们2024十佳的榜单中,选了三部票房不超过一亿的。

这个票房数字,意味着它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被更多人看到。

巧合的是,这几部恰好都关于童年、记忆、家庭。

只是都苦乐参半,并非完全“全家包饺子”式的大团圆。

如果恰好有你去年的遗珠。

不妨趁这个时间补一补吧。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导演 王子川 主演 岳昊/马千壹/徐艺瑄/方东海/王浩宇 类型 喜剧/奇幻
怀旧符号下的记忆交响
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青春电影大都以怀旧为切入点。
集体记忆的共享行为,成为创作的基本逻辑。
在对过去的询唤和当下的解构中产生了不同时期独特的主观性的审美体验。
教室楼梯拐角间的穿衣镜,颠倒桌椅的密闭教室,办公桌上印着猫咪的红色塑料镜,半截绿漆墙,水磨石地砖,植物角的水培大蒜,空荡的镜头中却充溢着回忆中的灰尘味道,快乐又酸涩。
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开篇就堆积起了大量的记忆符号,带着我们掉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校园时光漩涡,唤起了无数成年人的集体记忆。
英国学者基思·特斯特(Keith Tester)认为,怀旧是后现代社会的个体在面临意义的解构之时所采取的一种调和的方式。
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常因生活的动荡压抑,不自觉美化过往记忆,幻想回到过去寻求慰藉,却难以如愿。
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以细腻笔触,讲述三年级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熔接观众记忆中过去的断裂印记,让人们得以回溯往昔,探寻自身身份认同的确定性,完成自我认知与定位。
当“过去时”以“现在时”鲜活讲述,比现实更让观众愿意相信的,是朱同所想象出的世界。
朱同和往常一样拿着早餐挤公交车,脑海中不可遏制地开始想象小偷的样子,而此时长着长嘴的怪鸟正鬼鬼祟祟地坐在窗边,俨然一副小偷的模样。
这样自然过渡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贯穿了全片,在朱同祈愿有外星人把数学老师抓走时,在朱同把36分的卷子扔给小偷和厕所怪物时,在朱同犹豫要不要为自己争取参加体操比赛的资格时……
在每一个想要逃避或选择的分叉口,朱同总会幻想出一个怪物替自己解决,或是有神秘力量的背后操控,幻想与现实便是这样无痕地缝合在一起。
作为成年人的观众,曾经也是如此无所忌惮地幻想着一切,总认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最独一无二的主宰,只是如今好像已经失掉了这种游刃有余的想象力。
现实的苦闷无处可逃,效率与功绩总在一次次强调理智与清醒,将人们一次次拉出自己内心的乌托邦,直到妥协,直到麻木。
导演曾坦言,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并不会刻意地去传达某一种特定主题。
其创作思路更像是将自身的成长经历与审美趣味精心拼凑、整合,将其打造成一个信号发射器,把它发射出去,期待能有观众捕捉到这些信号,产生情感共鸣。
与近年上映的其他青春儿童片相比,[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并不像同样讲述儿童的[野孩子]和[我的姐姐]那样有着复杂恩怨纠葛的家庭背景和自我牺牲,也不像同样讨论教育问题的[年少日记]那般有着不忍卒读的悲惨结局,而是完全以儿童的视角应对一天中所看见的种种,而影片背后所隐含的残酷真相只不过是成人视角的先验判断。
小男孩朱同总觉得新学校难以适应,一件好事也没发生过。
从早晨开始,他便为自己没有家长签字的试卷发愁,甚至幻想外星人把牛老师抓走。
因为把课本借给了其他同学,他又幻想自己出现三个分身外出寻找,结果被校领导发现。
为掩盖过错,朱同装病躲进医务室,报了假信息,却被当场识破。
朱同总是用逃避的动机和抱着侥幸的心理做出连串行动,而他的“罪名“却层层加深,面临“请家长的危机。
当他眼中最温柔的宋老师告诉他可以通过写检讨的方式向牛老师求情,他又开始为新的焦虑而行动了。
老师们习惯用简单的因果逻辑去判定孩子的行为动机,用简单高效的赏罚方式处理孩子们的“小事”,而他们心中的纠结与苦闷却常常在“罪名”的推演中被忽视。
而影片中的“两条杠”同学徐建立,便是这种既定规则下的拥护者与执行者,总是以规则之名处处刁难朱同。
在成人世界中,朱同所烦恼的事物似乎应该被我们一笑了之,但我们又因共同拥有极其相似而熟悉的集体记忆而感到真切的不安,过去与现在的双重主体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矛盾而微妙的体验,似乎触及到了喜剧背后的若隐若现的情绪引爆点。
当朱同从游戏厅中挫败走出,情绪低落时,平日中看似特立独行的酷女孩贺娜主动告诉他,每当心情不好时,她就在手心写下一 个“好”字。
朱同手心那金光闪闪的 “好” 字竟像是拥有了生命,慢慢飘向空中,而后如烟花般轰然炸响,用天真与温柔点亮了朱同的天空。
当朱同将得之不易的检讨塞进办公室后,他终于能够参加心心念念的广播操训练,走廊上,轻盈而灿烂的“好”字又纷飞了起来,像是提前预演的勋章。
在朱同最重视的广播操排练中,他被老师随意安插在了白板后被遮挡的位置。
演出开始前,朱同回忆起了这漫长的一天,睁开眼,人群中,他大声喊着口号向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时—代—在—召—唤—!”
终于融入集体的他,在白板后灿烂无比地笑着,这是朱同今天发生的最好的一件事。但这究竟是成长还是失去,长大后的我们都有不同的答案。

年少日记
导演 卓亦谦 编剧 卓亦谦 主演 卢镇业/郑中基/黄梓乐/韦罗莎/陈汉娜 类型 剧情
童年的回旋镖
[年少日记]是导演卓亦谦的长片首作。
作为新人导演的原创作品,[年少日记]一经公映便凭借优秀的影片质量打开局面。
本片在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得了12项提名,最终收获了1566.3万票房。
导演卓亦谦凭借本片一举拿下金像奖、金马奖、亚洲电影大奖的三个最佳新导演奖。
2024年度,[年少日记]是单人观影占比最高电影,也是口碑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
卓亦谦从个人经历出发,聚焦原生家庭对人生的影响,深入探讨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将一代人的创伤揭开来探个究竟。
这是华语电影中并不多见的题材,在引人入胜的剧作结构的帮助下,[年少日记]完成了一次深入人心的表达。
利用精妙的编剧技巧,刻意误导的平行剪辑,[年少日记]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反转。
郑有杰在衣食无忧的中产家庭中长大,他是四口之家中的哥哥,没那么优秀但很贴心;
弟弟郑有俊是功课和才艺都出类拔萃的完美小孩;
父亲是有社会地位、有经济实力的律师;
母亲是美丽优雅的全职太太。
全片通过平行蒙太奇展开,少年和成年两个时空并行。
长成大人后,却只有认真当好老师的郑Sir一人,这个大人到底是谁在前一个小时内都是悬念。
这一小时的时间既是介绍郑有杰和郑有俊原生家庭的时间,也是将这个家庭并未愈合的伤口揭开的时间。
父亲郑自雄靠一步步独自打拼才得到今天的位置,他深知其中的辛酸苦楚,也因此对家人严格要求,他的孩子只能优秀。
他的教育方式只有一种,打击式教育,残酷无情的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是家里的日常,“不懂英文就别讲”“不行就打到你行”,打了也无法变得优秀就放弃。
遵循传统的父权家庭结构,家中的每个人都在盲目地取悦父亲,每件事都要得到他的认可。
父亲就是郑有杰和郑有俊所有精神创伤的根本原因。
母亲也在父亲的压迫中艰难求生,她是受害者,同时也是执行者。
和郑自雄相处中获得的压力无处排解,她就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到不够优秀的郑有杰身上,气急败坏的说着,“如果我跟你爸离婚一定是因为你。”
10岁的郑有杰为什么会从天台一跃而下呢?
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可避免的,他总得和弟弟竞争。
但他学习不好,因为怕考试考不好焦虑到吐了,他希望妈妈带她去看精神科,但妈妈不相信他心理有问题,只是觉得他在胡闹。
没过多久,压力太大天天失眠的他在课堂上睡着了,老师批评他,同学嘲笑他。
他喜欢看漫画,漫画里告诉他:“总有一日你会长大,变成你想成为的大人,不要放弃!
”但是漫画书的作者自杀了,他不相信自己能变成想成为的大人了
他喜欢钢琴老师,似乎钢琴老师是唯一对他好的人,但因为他学得太慢,父亲把钢琴老师换掉了,导致他再也见不到喜欢的老师了。
他怎么努力都没用,好像一切都是他的错。
他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如果他不在了,爸爸妈妈就不会离婚,“其实我一早就知道,我长大后一定无法变成我想成为的大人,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我走了,很快,没有人会记得我。”
的确,大家很快就把他忘了,郑有杰的英年早逝让家族蒙羞,每个人都想尽快忘记,想办法说服自己继续生活。
尽管大家都将和郑有杰有关的记忆封存,但不可避免的,三个人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了。
父亲颓废潦倒,母亲逃走了,留下郑有俊一个人留在原地。
郑有俊无法原谅自己,他明明看到了哥哥所有的委屈和不快乐,明明有机会在哥哥纵身一跃之前陪他多聊会儿天,多抱他一会儿。
郑有俊放弃了父亲灌输的世界,活成了郑有杰希望成为的大人。
当他发现学生的遗书里写着“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尘封的时间再次开始流动,他回到10岁的郑有杰面前,想方设法弥补一切。
郑有俊成了郑有杰想要遇到的老师,能发现学生的不快乐。
放假前,他给全班同学留下了电话号码希望成为他们认识的可以交朋友的大人,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郑重道别,他救下了那个写遗书的孩子,也救下了年少的自己。
那么多人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在东亚家庭中无法避免,而真诚的爱和尊重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
父亲在走向生命的终点之前泪流满面,“我记不清小杰的样子了,只记得他总在说对不起。”
父亲的忏悔得到了有俊的原谅。
有俊也终于愿意开口讲述他的痛苦。
开篇,少年有杰站在天台上自问自答,许下想读香港大学的愿望。
结尾,成年有俊拿着花站到天台上,终于和10岁的有杰正式道别,过自己的人生。
成年郑有俊说:“我未必能帮到你,但是我会陪着你。”
对于那些绝望的“郑有杰”来说,或许简单的陪伴就足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生存下去的勇气。

乘船而去
导演 陈小雨 编剧 陈小雨 主演 葛兆美/刘丹/吴洲凯/何必/何圳煜 类型 剧情/家庭
归去来兮
在映入眼帘的茵茵绿意中,船只连接着远方和故乡,[乘船而去]轻盈温润的情感表达触动人心,在2024年的院线电影中是个惊喜。
[乘船而去]是导演陈小雨的长片首作,通过全国艺联专线上映,157.9万的票房成绩着实可惜。
但导演兼编剧陈小雨凭借本片获得了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编剧,演员刘丹凭借本片获得了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以及本片在打分网站上8.1分的评分,在艺术电影的评价体系中,这一切都是对新人导演陈小雨极高的肯定。
[乘船而去]的拍摄地在陈小雨的故乡浙江德清,那是孟郊故里,陈小雨曾说:“一首《游子吟》影响了整个德清的文化。游子跟家之间始终有一根线牵着。”
[乘船而去]描绘的就是传统中式家庭中,游子和故乡的羁绊。
片中我们无法准确的说出谁是主角,一切都以家庭为单位展开。故事借由老人周瑾开启。
老太太独自住在德清的老房子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孩子们在外打拼,一家人很难见到面。
可以说老房子是她的一切,她生命中重要的、值得铭记的所有事情都发生于此,那是她的家,也是孩子们的庇护所,是能回的地方。
突如其来的脑癌打破了一家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生活状态,为了照顾老人,在外打拼的子女纷纷回到故乡,一家人终于又聚在一起。借此这个家庭几十年间的过往徐徐展开,每个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链接一一得到展现。
家庭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活的,贴合当下的。
刘丹饰演的苏念真是家里的大姐,像所有家庭中最大的孩子一样,她尽可能多的承担着能承担的家庭责任。
她对自己要求很高,从小逼着自己成为大人,早早学会把脆弱藏好。她总是最忙碌的一个,帮母亲做家务,体贴父亲,照顾弟弟,成家之后又学着母亲的样子照顾自己的小家庭。
她经历最多,压力最大,最现实也最坚强。她不会为自己活着,她的脸上没有快乐。
面对母亲的脑癌,她想尽办法希望坚持治疗,她把这个病当成一个问题来解决,固执的寻找最佳答案,她总是怕自己做得不够好。
弟弟苏念清是更为浪漫的一个。
他喜欢看世界,就去做导游,他没结婚,随遇而安,或者说他和所有远离家乡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一样,一直在漂泊,居无定所。
他知道母亲最后的时间里,当好儿子的角色陪母亲做她想做的事是最重要的。
他也有想不通的执念,大哥因病早逝,念清总觉得自己是大哥的替代品,甚至会想如果大哥还在,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他了。
老太太周瑾个性鲜明,倾注着导演对自己外婆的爱,因而人物的塑造非常完整。
周瑾是童养媳,没读过太多书,却勤劳善良又豁达洒脱,对生死有着超乎大家认知的思考。
面对绝症,面对近在咫尺的死亡,她勇敢坚强。对她来说,她真正的生活在老房子开始,她也希望自己的生命在这里结束,这样她的灵魂才能找到归宿。
生命的尾声,她不愿躺在医院当病人,她想继续鲜活的活着。孩子们顺着她的心愿,把病床搬到了家里,病痛带她回忆起了年轻时经历过的痛苦,也带她实现了她想要的沉静。
和女儿看风景,和儿子吃炸鸡,和亲友道别,在清醒的时间里,她有条不紊地做着想做的事,最终,就像不再被需要的木船沉入水底一样,周瑾轻盈的走向生命尽头。
周瑾的离去给家里的所有人带来了直面生活的勇气。
经过一段时期的朝夕相处,念清在念真口中得到了心结的解法。
父亲不让他做木匠是为了让他有机会看看更大的世界,念真的一句“我一直想要一个弟弟”让念清知道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很爱他,他从来不是谁的替代品。
念清的一句“姐,谢谢你。”让念真放下了,这么多年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她可以相信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
周瑾挎着花篮,向着光的方向找到灵魂的安定和自由。
在故乡,生活如流水,割舍不掉的亲情在温润的包裹中得到滋养,大家彼此塑造,互相治愈,渐渐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宽慰。
最终所有人都和自己和解了,每一个人都开始了为自己而活的人生。

看电影杂志
《看电影》杂志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