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完这些,我的2024就圆满了

体娱   2025-01-13 22:29   四川  
无论是再版,还是新出,2024年的华语电影书籍明显比2023年活跃了许多。
大师、经典、图像、日记,领域和形态也更为丰富。
不过,这也意味着一次一本的专栏会出现更多遗漏。
2024年度的补遗,难度可比去年大多了,其中几本都值得长文推介。
这个遗憾,只能交由读者自己去填补了。

01《疯狂与深情:艾伦·里克曼日记》
艾伦·里克曼 译林
今年正好赶上[哈利·波特]全系列的纪念重映,霍格沃茨的相关记忆又在一代影迷的脑海中浮现。
这其中,斯内普教授以及出演者艾伦·里克曼自然是被经常提及的角色/演员。
在艾伦去世八年后,他的日记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也成了电影的最佳伴读之一。
当然,这本日记的时间和内容跨度,都远超一个系列电影。
从他在剧场里的沉思、总结,到九十年代英美两地的从影体验,再到相对私密的情感自陈,日记该有的,想有的,尽在其中。
本书的主标题叫“疯狂与深情”,“深情”无需多言(他和妻子的长久关系)。
而“疯狂”看上去与里克曼不搭边。
但正如作序的艾玛·汤普森所说,严肃的确是他的初印象,但他的另一面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窥见。
此外,里克曼的幽默也在行文之中突然而至,令人莞尔。
姑举一例,他参加了《憨豆先生的大灾难》首映,导演和主演坐在他身后,他只能全场假装被逗笑。

02《怪异与阴森》
马克·费舍 新行思

对于恐怖惊悚电影,经常会被一种论调束缚,即“一点不恐怖”。
这里的恐怖不是类型,而是单纯的“惊吓”状态,类似于评价喜剧时的的“不好笑”。
而这两个类型,恰恰是最难用言词谈论的。
作者马克·费舍的《怪异与阴森》,就是在做类似的尝试。
全书只有100多页,主要围绕“怪异”与“阴森”两个词汇出发,阐述不同创作者如何对“恐怖”进行拆分,走出不同的道路。
“怪异”被描述为无所归属之物,与怪异一脉相承的谬误感——对它无所归属的确信——往往是我们正在面对新事物的一个标志,表明我们过去的概念和框架已经过时了。
而“阴森”则关于从日常生活的紧要事物中抽离,它带我们从凡庸中超脱,从通常被人当作现实的禁锢中逃离……
根据作者这个定义,请猜猜库布里克、诺兰、洛夫克拉夫特等人,会被归属于哪一种?

03《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
也人

2024年,阿涅斯·瓦尔达、杜拉斯、香特尔·阿克曼三位可以载入电影史的女性创作者都有中文相关图书问世。
新行思的《我妈笑了》是一部随性、细腻、篇幅短小的自传,是导演用文字完成的“电影”;
雅众的《迷途》是杜拉斯的文集。
跟另两位不同,电影之于杜拉斯,没有那么浓厚的“独立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文字的延伸。
因此,结合文字可能是理解其电影的更好方式。
最后这本《阿涅斯的海滩》比另两本有更高的热度。
一方面是阿涅斯个人的声望与地位,一方面是阿涅斯本人的灵动与睿智,以及强硬。
访谈体更容易将这两个方面,以更加口语化、趣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强硬”因为存在一种对话与对抗的状态,也比影像更为突出。
这种强硬不是耍脾气,而是对某些立场、信念的坚持。

04《未实现:伯格曼文集》
伯格曼 雅众

诚如译者王凯梅所说,这本《未实现》,可以视为《我们都是马戏团》的“续篇”。
它离伯格曼的电影“最远”,却离伯格曼本人“更近”。
这就是“未实现”的微妙所在。
因为未实现,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剧本,没有演出和拍摄,它们就是一种初级状态。
但也因此,在未受到其他目光审视、评价之前,这些作品又最能体现作者最初的愿景。
对于自己担任大部分作品编剧的伯格曼,这种与作者的连结更为突出。
正是这种最初与完成的对照,让我们能够确认伯格曼的偏爱:小丑、马戏团、死神、纠结的爱、幽微的信仰。
对于读者而言,“未实现”则是一个小小的门槛,没有对伯格曼影像的积累和认识,这些沉积在文字中的思绪,若即若离。

05《电影的黎明:巴斯特·基顿》
达娜·史蒂文斯 上海人民

毫无疑问,相比于卓别林,与电影同年诞生的巴斯特·基顿是同时代被低估的喜剧巨匠这种低估不在学术圈和电影圈。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编导、研究者,都在重新挖掘基顿对电影的价值。
忽视主要在普通观众和影迷之中,特别是对中国观众——幸好还有成龙的存在,让这个名字会被偶尔提及。
同时,作为一个百年前的巨星,一直缺少一部像样的中文传记,亦是憾事。
达娜这本新传记(2022),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开始。
她以时间顺序,结合美国电影自身的发展,讲述了基顿的崛起与沉寂。
除了每部作品的拍摄历程,时代事件如何左右基顿的事业发展,尤为可观。
而作为一部新时代传记,达娜也进一步挖掘了妻子埃莉诺对他的影响。

06《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
张真 上海书店出版社

如果进一步排查,还会有一些电影书没能顾及,光是与阿涅斯同代的新浪潮,就还有《电影的七段航程:戈达尔论电影》《新浪潮 : 一代年轻人的肖像》。
不过,专栏还是想把最后一本“补遗”留给一本与华语电影相关的老书:《银幕艳史 : 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出版于2012年。
作为一本学术专著,书里的诸多关键词放在十余年后,依然充满了探究的空间。
如“都市文化”“上海性”“白话现代主义”。
而本书限定的“1896-1937”,对于大部分电影爱好者,都属于相对的盲点。
在电影诞生130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年的2025 年,这部上溯到电影起点的著作,无疑是回首历史,开拓视野的好书。

看电影杂志
《看电影》杂志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