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吴文光
论题:“新月”写作与影像(12)
创作案例:李新月“新月”
时间:9月28日(周六)晚8-10点
线上腾讯会议室
(工作坊继续接受参与与旁听报名
有意者请发邮件至草场地邮箱
ccdworkstation2010@263.net
如想临时旁听者请在草场地公号后台留言)
参与者身体+意念
一件与记忆相关的物件
工作坊论题
“新月”写作与影像(12)
探析要点
以“新月”为题,李新月打开的自我书写。其中有李新月的“长篇”写作,并有《新月一章》的影像创作。写作的“长篇”是一种意向,影像“新月”打算系列拍下去,“一章”是第一部名字(接下去会有“新月二章”“新月三章”等)。
“新月”创作,写作为第一步,之后影像跟随。一个离开学校“迈入社会”不久却内心沧桑年轻人的现实与往事缠绕,她困顿在现实中,她从父母的一盘婚礼录像带里试图看懂上一辈,她在自己幼儿园小学老照片中重新打量自己。李新月创作,可以看作是,一个九零后的个人书写或现实突围方式。
从创作特点来看,新月的文字语言,简洁干净,描述精到并有意味。有此写作打底的影像呈现着“影像写作”味道,写作语言转换为影片中自述与内心独白,延展出更为广阔并细节的现实空间。
片中使用了多种创作手段,比如:现实与往事交叉,运用家庭录像带及老照片的“阅读父母”“重现成长经历”,包括比较新颖的“桌面电影”(运用电脑录屏为创作材料)等等。
这是李新月在草场地写作与影像并行的“第一创作”,持续两年多。如何将“个人故事”与“社会时代”自然融入,是一个值得探析的创作案例。
创作案例18:哈尔滨现实9
内核
与母亲河边放纸船,草场地线上剧场“阅读病毒”表演片段
要点
与母亲走出蜗居小屋去到有水流动的风景,一种敞亮打开。线上剧场表演现场,对应“考教资”,一种积极生活选择的呈现。
创作案例19:回忆与现实交融——尾声
内核
父母婚礼录像投影墙上,新月入画,旁白起,与“回忆影像”融为一体
要点
录像投影与影片叙述者入画,回忆与现在交融。
集体讨论
吴文光笔记:第二十六轮工作坊小结
和往常一样,第二十六轮工作坊结束脑子里就自动捕捉“值得小结”的是什么。对了,今天早上起床去劳动路上还想了,写作/影像工作坊进行了26轮,每轮结束后我都会以“小结”为名写一篇短文,如果有人问这么做的第一原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自我训练。
对,“自我训练”就是第一原因,如果有“总结经验”“与伙伴分享”等等原因,但都是排在“自我训练”之后的。首先是对自己有用(好)才是做事的主要动力。就如开始做这个写作/影像工作坊并打算“无终点”持续下去,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获得的益处。三月初至今,二十六个周六(周三)晚上,我结结实实感觉着自己在“巨大的获得”中。这种获得,和过去20年草场地我在其中每一项事情进行中的所获是一样的。
48-68,我的人生后半程20年如此度过,做人到创作,内心与性情,都在磨砺锤炼中。距离“高远”“优雅”“宁静”依然遥远,但至少觉得一点点摆脱“平庸”“无聊”“乏味”。
回到每轮工作坊后的“小结”之写,随性随感写几篇不难,不容易的是每次工作坊完后都要写,而且没人要求你这么做,是自己觉得“应该做”,做下去以后成了一种磨刀石的持续磨砺。练就着每轮工作坊后回头去捕捉“闪光点”,体验着打磨的快感。即使不是每轮小结都能抓到“最值得之处”,也是磨砺之一。
今天周日,准备写昨晚工作坊小结时脑子里飘过这些,心情愉快地写下来和伙伴们分享。
想小结第二十六轮工作坊的是,新月创作案例分享后,阿敏问新月考教资段落中一段黑画面加旁白的处理想法,再谈到北漂皮村一段的桌面电影处理似乎“视觉感不强”。引出讨论,影像作品创作时,“视觉材料不够”(缺乏)该怎么办?补拍?重拍?其它转换手段(动画或桌面电影等)?或者如雨山所说,可以不顾及(在乎)他人(观者)愿望,完全尊重自己的创作念想。
希望我的回述偏差不大。
我的认知里,真实影像(非虚构)创作和常规“纪录片”拍摄有一个分野是,后者是“拍部片子”,前者是“创作作品”;后者是“用所拍素材制作出片子”,前者是创作出“内心所想”。至少最近15年我是偏向前者,努力追求如何完成“内心所想”。从这一点来看,我实践的影像创作,极端说法可以是“无中生有”,就是可以不依赖“所拍素材”,或者换句话说是,任何材料都可以“做菜”(前提当然有如何阅读认知拥有材料,也包括可以“创造材料”——这是值得以后细谈的话题)。
所以昨天工作坊我的反馈是,可以不必纠结于该用黑画面或桌面电影或补拍,关键的是“内心所想”,具体到新月片子,就是考教资的黑画面及北漂皮村回忆的桌面电影的处理。我对皮村回忆用“地图导览”桌面电影处理觉得还可以,真实现场图片配上呆板运行的导览图示,一段真实经历被木偶式处理,看了欲哭无泪。
至于考教资的黑画面,初剪时没有,讨论中谈到“进去考场后”没有素材但这段内容很重要该怎么处理,二剪时新月用了黑画面+旁白,因为旁白写到“点”上,当时觉得不错,进考场如被塞进一间黑屋子意象感觉。昨天这一段的讨论中,听着大家的谈论我觉得“黑画面”不足够,应该还有更有“力量”的方式。但具体是什么,得需要和新月“飞”起来谈。
所以工作坊讨论中我提到,离开创作想招找方法的常规思路,作者的打开和自由是首要。这样说会有空洞之嫌,我跟着说还得有对涉及现实的认知,比如怎么看考教资,包括现在,距离考教资两年过去,回头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工作坊分享考教资,我揪着新月没有就此留下写作来谈,当时没写,过去两年也没写,没写不等于没想,但如果写了呢,包括现在还在追加着写,对考教资的“想”是不是会更深扎进去?
昨天讨论考教资段落的排队进入考场,画面中断,我说到可以用新月在一个空屋子(最好大点)或破旧车间厂房之类场景拍一段空拍游走镜头。这是我随口说的,某种“设置表演”处理。有这种想法是觉得“入考场”如进废墟荒漠之感,问题是,新月有如此感受吗?
工作坊讨论中我记得有人评说新月考教资是一种“人生纹身”。这个说法刺激我想,假如新月真的去纹身,就在身上某个部位纹上“103”(我记得是她的考号)。这是我的胡乱想,关键的是,考教资真的具有一种“人生纹身”之坚硬吗?如果有这种体验的话,可能还有比“纹身”更有力量的处理。
自由是一个名词,现实感悟走到该有的深度,自由才会转换成动词。
草场地工作站
一个创作者聚合的开放社群
村民影像计划|民间记忆计划|母亲影展
纪录片|剧场|工作坊|读书会|放映|瑜伽
更多内容请关注:
Bilibili: 草场地工作B站
FB小组: Caochangdi Workstation
新浪微博:草场地工作站
豆瓣: 母亲影展
抖音: 母亲影展2023
参与活动请🔍小助手:CCD-Workstatio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