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唯绘画为表征、事事需表征、留痕靠表征”的怪圈,贯彻《评估指南》,究竟如何进行“表征”?

教育   2024-11-28 18:01   北京  

确保幼儿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 2030 行动框架》的主要目标和各国的普遍追求,也是我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重要任务 。

2022 年初,教育部发布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 以下简称 《评估指南》) ,将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作为质量评估的着力点 ,在师幼互动这一关键指标中指出: “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图画书阅读、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

然而,在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儿童表征内涵的情况下,大力倡导表征,导致出现了一些违背儿童身心需求和教育规律的现象,存在着“唯绘画为表征、事事需表征、留痕靠表征”的困境,需要及时作出调整,通过 “三破三立”,促进儿童表征的高质量发展。

01/

破除 “唯绘画为表征”的表达方式

创立多元表征方式

语言及各种艺术形式都属于表征的范畴,表征绝不应该仅限于画画,而是儿童表达自我的多种途径。破 “唯绘画为表征”的实然,需要幼儿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表征。瑞吉欧教育认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即儿童拥有一百种表征的方式。文字、动作、图形、绘画、建筑、雕塑、拼贴、舞蹈、戏剧或音乐等一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都属于表征。表征不仅仅局限于幼儿运用语言、图画等表达与记录已经发生的事情,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的唱歌跳舞、 角色表演、辩论交流、动手操作等都属于对表征的运用; 同时,表征的发展并不是一个高级表征取代低级表征的过程,各种表征作为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交织于儿童的生活与游戏之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全面认识何为儿童表征,改变 “唯绘画为表征”的认识,方能为引导儿童表征奠定基础。

第二,幼儿教师要正确理解表征。破除 “唯绘画为表征”是期望教师更确切地理解儿童的每一种表征方式。表征能够为儿童成为环境的主人提供可能,为儿童的深入学习思考提供支架。以绘画表征为例,绘画表征的 “画” 是一种外部表征,绘画的过程则属于一种内部表征,《评估指南》要求 “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因此,教师应给足儿童绘画表征的时间与空间,以期更为全面和深入地获取儿童发展信息,评估他们在多个方面的成长。

绘画作品中的线条、颜色、形状等元素可以传递出儿童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的信息。需从心灵层面 “倾听”儿童的绘画作品,了解儿童的内部心理诉求,理解儿童未完全表达的情绪与问题,并逐步引导儿童尝试其他表征方式,促进儿童的多元表征与思维发散。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理解幼儿表征背后的意义: 幼儿在表征时思考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表征? 表征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幼儿是如何解决的? 从对幼儿表征的深度分析与理解中,获取活动进一步推进的依据。

第三,幼儿教师要正确掌握表征。表征发生在一日生活流程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把握时机,鼓励儿童大胆表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表征方式,每个幼儿又有其独特的表征习惯,教师应给予儿童松弛且自在的表征环境,允许儿童用不同的方式表征,使其表征方式趋于丰富。

如: 小班儿童的各项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教师可以引导儿童通过身体动作、线条涂鸦等简单的表征形式回忆与表述其游戏活动,并运用言语与肢体动作鼓励儿童尝试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儿童充分感受表征的自由。

此外,丰富多元的材料是儿童表征富有个性化的关键。教师应提供多种表征材料,如: 玉米粒、毛根、泡沫网、羽毛、 树枝、果皮、贝壳、玉米芯等各种低结构材料,都是儿童充分展示想法,多元表征的良好素材。通过 “具有表征替代空间”的材料为儿童提供自主选择与自由创作灵感,进而丰富儿童的多元表征。

02/

破除 “事事需表征” 的教育形式

建立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教师对儿童表征的引导、倾听、解读的过程是师幼互动的过程,破除 “事事需表征”的教育形式是将师幼互动的错位进行复归,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第一,幼儿教师要明确教师角色定位。“事事需表征”是幼儿教师利用成人身份 “管束” 儿童表征的权威压迫。教师急须放弃职业优势心理,厘清管理与管束的边界,明确个体的角色定位。作为儿童表征的主体,儿童有选择表征形式、表征时间、表征内容的自由,教师应赋予儿童一定的权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儿童对话交流,避免将成人的 “应然”强加于儿童。教师要认可并尊重儿童在表征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儿童对表征发表意见与建议,肯定、 接纳儿童的表征想法,增加对彼此间 “表征需要”的了解,为发挥表征应有的价值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幼儿教师要注重 “教育留白”。儿童表征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表征,预设教育过程。

 “教育留白” 是教育教学设计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教师适当的 “教育留白”能够为师生留下广阔的创造空间、充裕的互动时间。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设计有弹性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具体的情境对教育过程进行调整与补充。

此外,教师还应设计 “留白”的教学环境,创造自主游戏的时间与空间,将幼儿园的环境真正开放给儿童,将自由表征的权利和多元表征的空间留给儿童,让儿童充分体验 “被尊重”。

第三,教师要开展 “师幼同频式” 指导。教师的倾听是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师幼就表征时机达成一致认识后,依据 《评估指南》中 “能一对一倾听”的要求,结合高质量师幼互动的指导规律,教师应开展 “师幼同频式”指导。“师幼同频式”指导不再是流于形式的简单问答,而是指教师通过充分感知儿童在表征过程中所传递的情绪,实现情感共鸣,了解儿童情绪情感背后的含义; 在倾听与交流中坚持儿童视角,理解儿童表征的实际意图; 把握时机,运用隐形引导帮助儿童完善表征。通过师幼同频共振,能够有效实现高质量互动情感联结 。

03/

破除以 “留痕”为追求的评价手段

树立正确激励导向

表征并非必须展示的 “教育成果”,而是儿童的一种游戏活动形式。破除以 “留痕”为追求的评价手段,是从园所层面出发,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举措。

第一,幼儿园变革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教育是一种艺术,对儿童的教育既包含 “雁过留痕”的知识性教育,又包含 “雁过无痕”的价值观教育。“基于证据”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促进两者良性循环发展,互为补充 ,但是过度依赖儿童表征,将其作为教育留痕的证据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质量,使得教师压力骤增,儿童表征乱象频出。

《评估指南》在教师队伍发展部分强调 “树立正确激励导向”,幼儿园应自觉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对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常态化的动态过程,应该突出幼儿园科学化管理的特点,遵循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的原则。根据园所现实特点: 设计评价—选择测量方法—收集资料—分析数据—解释发现,将可测量的教学结果与不可测量的教学结果相结合,将他人的评价与教师个人的评价相对照,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能对症下药,切实保障 “以评促教”。

第二,幼儿园构建以儿童为本的管理文化。《评估指南》在 “办园方向”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坚持以儿童为本,重申了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应坚守的初心。

幼儿园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践行 “一切为了儿童”的办园方针,树立以儿童为本的管理文化。幼儿园管理者要主动与教师对话,以平等自由的方式交流,倡导保教管理中的民主思维,允许教师质疑与讨论,鼓励教师创新与思考。幼儿园管理者还应定期与儿童进行双向对话。作为儿童思维与心智活动的外显形式,表征既包含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表征,又包含了较为关键的社会情感表征。

表征具有沟通的本质,关注儿童表征的沟通维度,与儿童建立一对一倾听与对话的关系,为儿童营造一种轻松的沟通氛围,表征才能实现被回应、被理解的价值。儿童是幼儿园管理的最直接感受者和受益者,构建以儿童为本的管理文化离不开儿童主体。通过一对一交流,洞察师幼关系,了解儿童困惑,关注儿童对幼儿园常规、环境、教育活动等管理的感受,倾听儿童的建议,考虑儿童的需求,落实以儿童为本的原则,共同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

《评估指南》的落地是一个系统架构、多方联动、从理念到行动的过程,离不开幼儿园与幼儿教师对每一个考查要点的深入理解与实操。儿童表征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基于儿童,唯有如此,表征才能真正地灵动起来、“活”起来。归纳总结当前儿童表征的乱象,结合 《评估指南》,实现 “三破三立”,方能推动教育过程中师幼互动的高质量发展,保障学前教育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阅读原文”,了解芳草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

芳草教育
芳草教育是中央文改办确定的国有文化企业股权改革试点单位,是集“托育一体化、课程资源一体化、教育装备一体化、教师培训一体化、幼小衔接一体化、园所管理一体化、家园共育一体化”的综合性的学前教育服务商,是国内学前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