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叶芝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在学前教育领域,如何点燃幼儿求知的火焰?《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 “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为我们提供了方向。如今,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而这三个理念为何如此重要?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自然中好奇地探索,在实际操作中专注地尝试,在亲身体验中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们不禁思考,其科学内涵究竟是什么?本文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直接感知:
开启幼儿认知世界的大门
直接感知,即幼儿凭借自身感官直接接触事物或现象,进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它摒弃了传统的借助语言和符号传递知识的方式,强调幼儿感官的全方位参与。这种直观形象的认知方式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高度契合。
(一)自然界的探索之旅
在认识自然界及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直接感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幼儿走进真实的自然环境,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
例如,在春天带领幼儿观察花朵的绽放过程,让他们亲眼目睹花瓣从紧闭到逐渐舒展的美妙瞬间,深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同时,借助课件、影音资料等多媒体资源,为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社会信息的认知窗口
对于与幼儿生活环境相关的社会信息,直接感知同样意义重大。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直观教具,如超市的商品模型、社区的布局图、银行的业务流程介绍等,帮助幼儿了解社会的基本运作方式。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超市、社区、银行等场所,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拓宽视野,构建与社会相关的知识经验。
例如,在超市里,幼儿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摆放有序,了解购物的流程和货币的使用;在社区里,他们可以观察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设施的作用;在银行里,他们可以初步了解储蓄和取款的概念。
(三)个人生活知识的启蒙
在与幼儿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方面,直接感知也能起到良好的启蒙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图画等形象生动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介绍饮食健康知识时,展示各种食物的图片,让幼儿了解不同食物的颜色、形状和营养价值。但需注意,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不可孤立使用,必须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相结合。若仅仅给予幼儿直观事物的刺激,而缺乏有效的言语指导,那么幼儿的认知活动将难以深入,教育活动也会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二、实际操作:
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的基石
实际操作是幼儿亲身参与的、具有明确目的、计划、方法和步骤的操作学习活动。它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是幼儿探索周围世界、寻找知识经验之间联系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探究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
(一)探究法: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探究法,又称发现法,是指幼儿根据学习情境自主提出问题,并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 “发现” 事物的变化及其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构建相应的知识经验。这种方法具有诸多优越性,它能够充分挖掘幼儿的智慧潜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内在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探究过程,幼儿不仅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探究水的浮力实验中,幼儿可以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会沉入水底?然后他们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提出各种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二)练习法:巩固幼儿的知识技能
练习法是指幼儿通过独立的智力、体力和情感活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相关问题,或者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和行为,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培养相应的技能技巧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运用练习法时,教师要让幼儿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精选练习内容,避免机械重复,注意练习的难易适度,并及时检查和评价练习的结果。
比如,在幼儿学习书写数字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了解数字的形状和书写顺序,然后通过反复练习,让幼儿掌握数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
(三)实验法: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实验法是指幼儿利用一定的实验材料,控制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以引起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直接获得知识经验的一种方法。在实验前,教师要帮助幼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实验计划、准备好实验材料、控制好安全风险以及让幼儿自主分组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幼儿独立进行实验,提醒他们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注意实验安全,爱护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总结分享,收拾实验材料。
例如,在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 —— 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气泡的实验中,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到化学反应的神奇,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亲身体验:
促进幼儿情感与认知升华的桥梁
亲身体验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或创造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实际或模拟情境,引导幼儿在亲身经历中获得切身感受,形成深刻理解,引发情感和认知的共鸣,进而将活动中的知识经验内化为个体知识经验的教育方法。它包括情境体验法、移情体验法、实践体验法和交流体验法等。
(一)情境体验法: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情境体验法是指按照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选择或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让幼儿置身其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诱发和唤醒其情感体验,进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无论是实际情境体验、模拟情境体验还是想象情境体验,都要求情境的创设和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创设情境,如言语描绘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影像再现情境等,并注重对情境体验的交流和总结。
例如,在讲述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与故事内容相符的情境,如用道具布置一个森林场景,让幼儿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增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移情体验法:培养幼儿的情感共鸣能力
移情体验法是指选择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心理上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体会、分享他人的情感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情感,领悟他人情感表达的意义,并作出相应行为的教育方法。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情绪情感性和间接性。移情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幼儿以他人的身份去参与体验,体会和分享他人的情感,这一过程是在心里完成的,而不是在实际中担任他人的角色。其中的 “他人” 既可以是想象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例如,在讲述关于帮助他人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主人公的情感,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实践体验法:提升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体验法是幼儿通过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对社会各方面真实的感受,在感受中自主评价,反思自身先前的认识和行为,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观念的一种方法。其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包括劳动锻炼、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等。在实施实践体验法时,教师要注意实践目的明确,实践计划拟定要考虑幼儿的体验需求,实践体验活动要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及时总结提炼。例如,组织幼儿参加社区义务劳动,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交流体验法:促进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发展
交流体验法是一种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获得认识的教育方法。在形式上,交流体验既可以作为情境体验、实践体验的重要部分融入这些方法之中,也可以独立存在;在内容上,既包括师幼之间的交流体验,也包括幼幼之间的交流体验。其特征是平等性、互动性、共享性,面对面或虚拟交流体验均可。在运用交流体验法时,教师要明确交流的目的,激发幼儿的自主性,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坚持对立统一和因材施教的交流原则。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这三个理念在幼儿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教育工作者需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让幼儿在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培养各种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落实《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为幼儿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观点来源于《教师》2018年第25期
(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点
“阅读原文”,了解芳草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