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4年5月31日第09版刊发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可、博士生朱润撰写的理论文章《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本推文为完整无删减版。
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到当前超过63%,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北斗导航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农业技术和农业设施装备的革新,包括生物技术、精准农业、农业机械化等,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也实现了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比如,分子育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够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虫害能力、更高适应性和更高产量的作物新品种。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需求,也能够提升作物单位面积产出。又如,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节粮减损。人工收割小麦的遗撒损失通常在5%—8%,而使用联合收割机在正常条件下的平均损失率大约只有1%。更先进的智能北斗导航联合收割机甚至能够进一步降低机收损失。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正在持续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了73%,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数量达到220万台,植保无人机数量也接近20万架。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促进生产方式变革、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更加智能。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融入农业生产、储藏运输、流通交易等各个环节中。比如,遥感技术让农业管理者能够宏观监控作物生长和土地使用状况,为他们提供了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智能监测设备使农业生产环境的监控实时化,助力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问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农业数据,预测作物生长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优化了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示范和推广力度,已经支持建立了31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以及97个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基地。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加快迭代,不仅使畜禽养殖、田间种植、机械装备等变得更加智能化,而且推动了农业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为传统农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农业生产更加绿色。绿色兴农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推广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绿色及有机农业技术,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降低生态环境负担。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率,也有助于延长碳封存的链条,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如农林复合系统,通过将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等)交互种植,有助于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并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发展垂直农业,利用室内种植技术,配备自动化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的系统,以及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并减少资源消耗。2023年,全国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78%、88%、80%。同时,新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达到了1.5万个,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物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节本增效、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为此,必须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具体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开展农业关键核心科技攻关。农业核心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在种业创新方面,开展联合攻关,重点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和大豆油料的产能,加速推进畜禽本土化替代,增强生猪等畜禽品种的市场竞争力。在耕地保护和利用方面,围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推进盐碱地分级改造、黑土地保护利用、坡耕地综合治理、干旱半干旱耕地和红黄壤耕地产能提升。在农机装备方面,加强薄弱环节研发,特别是适应不同作物和地形的智能化农机装备。在农业生物安全方面,重点关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农药与生物技术风险防控、非生物逆境预警与抵御。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专注于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二是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构建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一方面,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促进政府部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农业高科技领军人才、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人才,建立高素质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另一方面,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实验室聚焦于解决农业“卡脖子”技术问题,开展从0到1的创新研究;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应致力于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涉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涉农科技领军企业则需加大自有资金投资研发力度,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是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农业企业应发挥市场导向的作用,明确技术需求,提供研发资金和实践平台。科研机构应贡献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建立高效的合作平台和机制,如科技园区和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市场化的快速转化,推动农业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升级。另一方面,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云平台,解决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整合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资源,构建一个开放、互动、高效的线上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集聚与共享。
四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优化政策环境是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顶层设计。加强生物育种、耕地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农业大数据、农业绿色投入品等关键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的整体质量。同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其次,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揭榜挂帅”和“赛马”等竞争性机制,鼓励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确保资金流向真正有能力和意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团队;另一方面,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更重视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推动作用。最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育、媒体和公共活动,增强社会各界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参与。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
往期推荐
【光明日报】何可 宋洪远:“双碳”目标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经济日报】何可:激发低碳农业内生发展动力
【经济日报】何可:种养结合实现农业资源内循环
【经济参考报】何可: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碳市场建设
【农民日报】何可:以国民教育为基础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