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查俊华散文集《鸟语》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附作者后记
文化
文化
2024-09-15 00:00
湖北
(2024年6月出版发行,定价68元)
散文集《鸟语》后记
查俊华
1981年,我在大冶发电厂当工人。冬天,一次出差,坐的绿皮火车,正琢磨如何打发旅途的时间,乘务员推着小“箱货”一路叫卖着走过来了,“箱货”上面放的不是食品,而是琳琅满目的杂志。我买了一本叫《作品》的杂志,哪一期早已忘记了,内容却依稀记得,刊中有一个栏目叫“作家谈创作”,其中有一位作家,是哪一位作家也记不清了,谈的内容是如何写好文学日记,文学日记与生活日记、工作日记有什么不同,写好文学日记对创作有什么重要作用,还举例,他某年某月某日的日记写成了哪一篇小说,发表在什么刊物,哪一篇写成了散文,哪一篇小说的人物来自于哪一篇日记。看完,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原来文学作品是这样写成的呀。出差回到家,我就开始模仿写文学日记。从此,文学创作根植于我的骨髓,我当起了“文学青年”。特别是第一篇小说在《黑龙江青年》(1983年第4期)发表之后,更是信心倍增,在心里鼓励自己,写下去。也许,这就是我与文学的缘分。之前,我并不好这一口。读书的时候,我看的文学作品也不多,这是我写作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人生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主宰,一不留神就拐了弯。1984年夏,在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从工厂调进了大冶市总工会工作。机关应该更清闲,更有利于写作不是?并非如此,上班第一天,机关的前辈告诉我,刚进机关的年轻人,得从端茶倒水,扫地抹桌子,换灯泡冲厕所干起,结果整天忙忙碌碌没个闲,还有一大堆机关业务知识需要学习,写作就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进行,几乎搁浅。但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我认定文学终究是我的精神家园,是唯一不需要与人合作能够单干进行的事体。所以,我坚守着茶余饭后涂鸦文学日记的习惯,有的一则日记只写几行字,记下一个场景,一个人物,甚至只一句话语,却是最好的练笔,最佳的记忆。后来有了手机,就更加便捷了,不论走在路上,坐在车上,还是置身田埂、车间、茶室、会场,都能“随身记”了。回想起来,我的写作像我老家大泉沟风景区的泉水一样,水源虽然并不充沛,时涨时落,枯水期几近干涸,却没有断流过,至少残留着涓涓细流,不断线。退休后,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供自己支配了。我听从老师和文友的建议,整理自己的散文集。我像农夫收拣禾场上的陈芝麻烂谷子那样,将我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收拢来,竟然也有60余篇章,现在让它们结伴成集,算是对人生上半场写作的一个小结吧。可惜的是早期的文稿没有电子档,又搬了两次家,基本遗失了,有些文稿明显稚嫩,只能放在里面,等候大家的批评了。我从当文学青年开始,一路走来,受到很多老师的指教,很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这里不便点名道姓感恩,待小册子付梓的时候,我会煮一壶毛铺老酒,恭敬我的老师和朋友。查俊华,湖北省大冶市人,出生于六十年代初。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见于《长江文艺》《长江丛刊》《延河》《黄河》《清明》《散文选刊》《海外文摘》《文学港》《壹读》《大理文化》《工人日报》《湖北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并被多个选本选用。长篇散文《治水》被《美文》连载。短篇小说《虬川河长》获2018年全国河长制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奖。散文《2016年的洪水》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优秀散文二等奖。出版散文集《鸟语》。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哦!温馨提醒您,可将“新东西”设置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赞”+“在看”,就会正常收到我们的每次推送啦!顺手点点文中的广告,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新东西》编辑部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