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东楚禅诗九佛山笔会]海恋:现代禅诗浅议——关于现代禅诗写作的认识与思考

文化   2024-11-01 00:00   湖北  



现代禅诗浅议

——关于现代禅诗写作的认识与思考

                        

文/海恋

一、诗与禅的关系
诗与禅的关系问题,学者们多有论述。但我想,要认识和理解现代禅诗的诞生与发展,这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仍旧需要仔细甄辨、探究。何为现代禅诗?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代禅诗流派创始人南北曾在一则问答录中如是说:“对于现代禅诗最简单的概括,我想可以用四个字:古今中外。”这四个字的答语看似答非所问,玄之又玄,实则是极为透彻而高明的解答。
关于禅,认同度较高的说法是禅起源于印度,传说缘起于佛祖“拈花一笑”。在中国历史上,“禅”字的历史要追溯到更远。“禅”字从示单声,本义表祭天之意,即封土为坛,除地为墠(场地)。之后,有盛大、盛大的祭典之义。目前来看,“禅”字最早见于距今约1800——2000年的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中。当然,也有一些人说该字早有之,依据则是历代传抄的先秦古文字,即先秦古文字中,早就出现了该字。有传说尧帝是首推禅事亘古第一人,被称为禅的鼻祖。(百度记载)印度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普遍认为是借用了“禅”字,其字在传承流变中字意有所改变。毋庸置疑,佛陀智慧圆满,禅也一向被认为是佛教文化的内核。但是,也许习禅还有更加久远的未被发掘的历史。事实上“禅”只是一种命名,任何历史、宗教或传说都不足以解释它的发生和发展,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定悟(直觉)能力,源自本心,亘古恒在。(探究起源并非为了质疑历史记载,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其本质。)
诗与禅的亲缘关系自古便被诸多文史学家研讨和认定。“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的诗一直被理论家引用,借以印证诗与禅双向交流的亲密关系。这一点无可否认。自唐朝禅宗文化发展以来,诗与禅的融合愈加广泛。禅因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佛、庄、玄、禅等根脉相互交缠、互渗,并滋养了宋代理学、心学,其文化源流已然水乳交合,难分泾渭。唐宋以来,禅诗已经渐渐远离原初佛教诗偈的雏形,向着内蕴及精神境界方面发展,其风貌渐渐脱离具有显在佛禅元素的诗偈特点,更趋近于向妙悟、静定等内在气韵发展。而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却在《诗与禅》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禅与诗在本质上到底有哪些异同?两者为何同气连宗,根脉相通,互不可分?也许这样的寻根究底对禅诗的探讨并没有太多意义,但不去追问我们便不能明确修诗参禅的要义所在——尽管可能最终也很难深中肯綮。无疑,禅对诗的影响是深远的,禅的静定修持,直指人心,提升了诗的思想境界,内在情怀,或者说提高了诗的质感,因为说到底,诗也是属于性灵的。
那么何为诗呢?首先,诗的诞生依赖于灵感(或直觉),“诗”说文解字上解释为“心志”,狭义上说,诗是言说心志,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如果细化,应该还可以分成情志、情感、意志、志向等很多层面。)广义上,凡是和“心志”表达相关的艺术形式都是诗的表达。通常,我们说到诗,想到的就是诗歌,所以通常我们把诗狭义地定义为分行的文学体式,诗或者歌(如《诗经》或《汉乐府》等)。其实,很多艺术形式里都有诗。音乐里有诗,绘画里有诗,建筑里有诗,雕塑里有诗,影视艺术里也有诗……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诗里包含着以上众多的艺术形式。所以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时,往往也能看到其它一些艺术手法的影子。当然,其它文学体裁里也有“诗”,只不过它们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一些元素。(有人把它命名为诗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传由孔子编订,而孔子对诗的论述只有两个字“无邪”,这和说文解字上的解读是极为吻合的,最纯正的心志和思想。那么,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生发而出了。再追溯到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有一种缘起说诗起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工号子(或巫术说),最初诗、乐、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统称为诗歌,后来才把诗和歌渐渐分开。《尚书.虞书》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即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由此可见,诗的灵魂在心志(心性),音韵,节奏,呈象等都是诗表现的手段和方法。
如此,诗与禅便建立起了最直接的联系,两者都是心志活动的产物,也即修禅和修诗皆是修心。因而,我们也可以由此推理,实际上,两者都是心智活动的表现形式,从广义上讲不一不异,无二无别。古今中外的诗歌很多都有禅的意蕴,如王维的诗,陶渊明的诗,白居易,孟浩然的诗,还有我们公认的台湾诗人洛夫、痖弦、和美国20世纪诗人加里斯奈德的诗,还有一些诗作,像外国诗人米沃什的《礼物》、兰德的《生与死》,沃尔科特的《爱之后的爱》,华莱士.史蒂文森的《坛子轶事》……甚至像叶芝的《白鸟》、和辛波斯卡的《一见钟情》这样具有抒情特质的诗也都有淡淡的禅意透出。因而,我觉得诗人和禅者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在心志历练的过程中,人与人,有意识和无意识没有本质区别。而禅诗或禅意诗诞生的源头也很难以文献记载为唯一确切的依据。至于现代禅诗,应该也是时代变迁中的一段支流,加上“现代二字”是时代性的表征,其滥觞则必须追溯至古今中外。
通过以上论述,基于诗与禅的近缘关系,是不是就可以不必把诗、禅分开来看了呢?禅诗或禅意诗是不是也不必从诗的整体写作中单独分类出来了呢?我想,这便要涉及到两者的区别了。狭义来说,不管两者有多么切近,都不能完全同一。首先,禅宗又称心宗,其明确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是摒弃文字的,甚至摒弃表达。禅是完全依赖于个体的悟觉(直觉)来成就生命的超拔的。诗则刚好相反,它是心志的输出和外化形式,必须借助于语言等一些手段,而这些形式、手段直接关乎个体的审美情趣,因此上升至形式化的审美艺术的层面。这里又涉及到了诗性智慧和表达两个方面的问题。维科的诗性智慧理论阐述了诗在凡俗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它是原始的想象力和激情,是以己度物的形象思维方式。诗性智慧产生于直觉,或者说就是人的直觉悟力,而它通过语言等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也不会只依赖于直觉了,它必须介入理性思维的完善、修葺和整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诗。我们普遍认同的诗歌就是分行的文学体式,它需要具备语言形式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画面美来得以艺术化。所以,以此比照,诗与禅近而不同,故而,诗与禅诗亦有区别,不能完全等同。
其次,禅是一门静定自持的功夫,它主张剔除杂念,一心不二,禅定于一境,而诗则是诗人神思飞扬或激情澎湃时催生的产物。一直有“忧愤出诗人”的说法,诗经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也暗合了这一说法,可见,诗歌创作是需要情绪的。事实上,很多经典诗歌也的确出自“忧愤”。若不是报国无门,便不会有屈原的《离骚》;没有仕途的坎坷不顺,就没有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杜甫的怀才不遇才使他尝尽人间冷暖,创作了大量超越时代的现实主义诗歌……如果说,人的心灵是一池碧水,诗就是水面泛起的一缕漪波。而“禅”恰恰是要修炼风平浪静,水波不兴的境界,这样比较,两者又有相悖之处。但是,禅讲求真不二,诗亦讲有诚,愤懑动情之时未必不能写出禅诗,仓央嘉措一生多情,他写的诗却在充沛的情感中见真心,见至性,也可说是好的禅诗。因而,比较到最后,我们又不得不反思,如果陷入类比的漩涡,有关诗与禅的所有论述都可能陷入无意义。不管有无分别,诗和禅都关乎心性的修炼,从这一点上就无可分割。
诗人南北曾提到:诗人未必是禅者,禅者也未必是诗人,但是一个禅意诗人必然既是诗人也是禅者。这侧面阐释了二者的交集和外延,写作是一件事,但通过写作成为一个境界超拔的人又是另一件事,同时,两者又一定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大小取决于诗人的意向和主观能动性。

二、现代禅诗写作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诗层出不穷的写作样式里,现代禅诗无疑独树一帜,也更加清澈透明,有如文学里的一道涓涓清流。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融入了佛禅的主张和思想:众生平等的理念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包容。自觉觉他的禅法特点使诗歌的写作范式更接近于灵性写作,在禅的训练和加持下,诗人的直觉思维更加敏锐,诗歌语言更具灵性和觉悟。而这一诗写方式的存在不但给诗歌写作提供了样式的参考和依据,还对诗歌语言的低俗化趋势起到了引导和纠正的积极作用。现代禅诗流派成员碧青在《女性现代禅意诗初探》一文中提出“清洁写作”的概念:“针对现代社会媚俗化和物质化日趋严重,一些现代诗写作者也在时代的洪流中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象,做了有意义的引领和倡导:现代诗歌,应该减少人类心灵的染污或精神的芜杂在诗歌写作过程或作品中出现,减少或消除诗歌对读者精神和心灵的不良影响,创作出体现人类善美本性和心灵智慧的诗歌,努力适应新世纪文学发展的需要,满足新世纪人们对高品位诗歌的精神需求。”(碧青语)南北也说:“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想让诗歌中的一部分,成为流经这个浮躁世界的一泓清溪……”这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诗歌也是多元的,不可能只归于一泓,但这一泓别样的泉流仍旧值得被永久护持。
有很多人觉得诗是写给自己的,的确是,只有发自内在的心灵独语才是最纯粹的诗,但诗也具备它的文体功能,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心志能力。禅诗和禅意诗在兼顾审美的同时,又使人在心灵里注入了信仰的力量,禅的慈悲、坚韧,宽厚与博大就是最高级的智慧。一个靠近禅的诗人,心灵必将更加通透、澄净,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定位会更加清晰准确。一个喜爱禅诗的读者,也将在阅读中丰富对生命的思考,提升思想的高度和境界。当你读到“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时,一定会领悟人事美好,时光难留,珍惜眼前景,莫等空折枝的道理。当你读到“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时,一定会片刻宁静,从芜杂的生活中理出生命的意义,从缠身的琐事里偷取半日闲的光阴慰藉倥偬的浮生。禅不远人,它只在于唤醒,因而,禅诗还承担着隐性的指引和教化功能。
除此之外,禅诗和禅意诗的简洁、质朴、虚静、空灵也给诗歌写作提供了语言的示范。诗的语言是极其凝练的,“博观约取”,“万取一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古人作诗极为重视语言的练达。而这种练达既取决于诗人对语言文字的掌控,更取决于诗人透彻认知事物本质的能力。诗借助禅的修为得以升华,在精神气韵上更显矍铄,语言的张力更强,语义的空间更大。说到底,诗是心灵的产物,而禅是修炼心灵的手段和过程,我们有了修为心性的意识,应该就已经回归了禅道和诗道,禅修不是诗产生的先决条件,却是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并不需要定义或命名,但必定是每一个优秀的诗人自然而然的必经之路。

三、现代禅诗的写作现状
现代禅诗的写作现状是一个较为庞杂且见仁见智的问题。从任何角度去评判都可能挂一漏万,管中窥豹。而关于什么是现代禅诗或现代禅文学,我们也很难用语言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或界限。在诗歌发展的流变中,禅诗发展到现代,有几个名称值得我们关注:“新禅诗”、“现代禅诗”、“现代禅意诗”,这几个名字从本质上应该并无分别,都是指用现代诗的手法写作的禅诗。而其说法本身也指向了禅诗随着时代性发展的一些特点。首先,它在创作形式上比较新,借鉴了外国诗和现代诗的写作手法;其次在内容上富有更多的现代禅元素和生活元素,现代感更强,更易于现代人接受。而“禅诗”强调诗的入禅维度,“禅意诗”则侧重强调诗的意蕴和诗味更具显性的禅的旨趣。在现代禅诗探索中,南北先生也对现代禅诗的概念及其创作理念做了如下阐释:“什么是现代禅诗?现代禅诗是用现代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写作的具有禅味禅境界的诗歌。”,“纵的继承——继承和发展中国禅古老而新鲜的精神旨趣;横的移植——移植和借鉴欧美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纵横交融——在时空的纵横交合点上,完成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并指出:“现代禅诗的发生,是源于现代诗人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寻找,也是源自对完全照搬西方诗歌的绝望。并且还不仅仅是我们在绝望,欧美诗人也在不断的突围和寻找新出路。他们的目光也一样投向了东方,投向了我们古老而新鲜的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禅诗也是一种文化的寻根,只不过,这里的“寻”不是回归,而是探索,探索如何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根髓和命脉与时代嫁接,搭建起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价值方式的文学创作体系。
对于现代禅诗作品的创作可以追溯到新诗诞生的初期。20世纪初期,如:宗白华的《流云小诗》收录的诗都很短小,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很多诗都含有禅悟哲思;祖籍禅宗文化发源地——湖北黄梅的废名先生更是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其诗歌风格隐晦,却呈现天真随性,义理奥妙的禅意之风,被指为大约是第一个引禅入新诗的人;20世纪30年代闻名于诗坛的卞之琳也有一些诗作有哲理和禅思,如《白螺壳》、《寂寞》、《投》等,甚至那首著名的《断章》,也有妙悟;还有徐志摩和林徽因受到泰戈尔空灵、清新、优美的诗风影响,诗歌创作也有禅意倾向。如徐志摩那首脍炙人口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笔者认为就是一首很有禅意的爱情诗。时间再推近一些,舒婷、席慕蓉、顾城、海子、西川、北岛、张枣等诗人的诗里亦不乏禅意……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禅,也无法完全准确地定义禅诗,正是因为禅与诗都是属于灵性思维的范畴。怎样写诗,写怎样的诗,是一个心志方向的问题,因此,禅诗的界定是没有办法标杆化或标志化的。特别是现代诗,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风格自由,选材也更加自由。即便是“口语诗”也有较好的禅意诗。有学者提出从理论上对现代禅诗的界定应有“显性”(偏重于主观意图和诗人的禅修背景)和隐性(偏重于读者接受和阅读体验)之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有意识的创作和无意识的创作。但笔者认为,习禅是可以精进,习诗也可以不断进步,而所谓“禅诗”写作却恰恰不是刻意努力就能完成的,它是人的心性修为和文字修为达到一定境界后,自然而然的结果。换句话说,“禅”与“诗”皆是命名,禅诗更是命名中的命名,非实有之物,禅是精神内蕴,在诗歌写作中起到支撑的作用。是不假外求的内省功夫,越是努力越可能背道而驰,善护念,水到则渠成,顺其自然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透过《现代禅诗精品赏读》看现代禅诗流派及其发展。
现代禅诗流派诞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直以诗禅双修为根基,坚持现代禅诗的写作与探索。对于一个诗歌流派来说,这种坚持是难能可贵的,流派创始人南北先生不但是一位诗歌写作的践行者,还是一个身体力行的禅修者。几十年来以旅居的方式参访名山古刹,熟读佛学经典,并以随笔的形式写下了数万字的禅诗理论探索,出版诗集及理论著述十余部,曾在“诗生活”等诗歌平台上开办论坛,成立现代禅诗探索研究会,并主编出版《现代禅诗探索》丛刊,每年集结一次,目前已出版纸刊十余期,另有网络期刊每月一期,集结的数量已有一百多期,其中除了现代禅诗流派同人诗作外,还囊括、搜罗了中外许多著名的禅诗作品及禅诗创作理论类文章。鉴于现代禅诗内涵深广,阅读不易深入等问题,现代禅诗流派同人始终坚持以写推荐语、赏读类文字等方式丰富禅诗的阅读体验并借此传播诗学文化和禅学文化。
禅不是神秘之物,禅诗亦不是。我想现代禅诗流派正是在以探索、践行的方式解读这样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道理,并以一种使命感守护着这样一支古老文化的命脉,这也正是该流派历经时间的考验,在众多现代诗流派和团体中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缘由。纵观现代禅诗流派的发展历程,受关注的程度并不算高,其间研究会成员的重组和流变也颇多(其中有许多客观原因。)但始终并未动摇其不断探索的决心,这与流派同人的坚守是分不开的,更与该流派的诗歌主张:“诗禅双修。纵的继承,横的移植,纵横交融,禅为根本。”分不开。禅修主要是修为心性,而写诗最终凭借的就是心性修为。同时,诗歌写作本身也对诗人的心性修为有着反作用力,所谓“作诗先做人”,“情淡成诗,清雅成词”都是对诗人心性历练的一种解读。弃去浮躁,发掘自性,归置内心,表达真我,何尝不是一个诗者该有的内在觉悟?
《现代禅诗精评赏读》一书是由现代禅诗探索主要成员也牛、古石两位诗人主编,是继《现代禅诗诗人流派十二家》之后的有一本精品禅诗读本。该书共收入131位诗人的180首诗作,其中研究会成员的作品只占十分之一,其它绝大多数诗作入选于外围,并且做到了以作品质量做为入驻选本的唯一标准。
综观《现代禅诗精品赏读》的所有作品,我想,具有当下禅诗写作特色的代表性意义。笔者藉此书粗略概括一下现代禅诗的基本特点。
首先,现代禅诗作品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生活化特点,更重视个体的直觉体验。
如安琪的《来京13年第一次看见槐花看见槐花如米》:

来京13年第一次看见槐花
看见槐花如米

安琪

槐花如米
洒满车身
洒满大街
来京13年第一次看见槐花
看见槐花如米
在我看见之前
槐花在哪
槐花如米在哪
倘若槐花
如米
年年洒满大街
洒满车身
没看见它们的我
在哪

该诗即是生活瞬间感受的一个缩影。一粒粒如米般大小的槐花引发了诗人一连串的追问,这追问的背后是对生命缘起的理性思考,更是对自我的诘问。我是谁?我在哪儿?谁是我?我从哪里来?在这落满槐花的街上,“我”忽然与时空做了一次灵魂的对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来京十三年第一次看见如米的槐花,那么之前“没看见它们的我,在哪儿?”是啊,这的确是个问题,眼中之景即是心中之象,我关注了什么,什么就是“我”,那么“我是谁?”,“我在哪里?”其实是有答案的。

孩子上高中了

奥冬

鸟雀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
就像青春
从我身上飞到孩子身上

微笑着
一棵树开出鸟鸣
一棵树开出宁静

奥冬这首《孩子上高中了》也很典型,从点滴的生活中生引发诗意和感想,从而抵达生命的哲理与禅思。时光的流逝,生命血脉相连的传递和衔接在诗意的字里行间一下子变得可触、可感,立体而生动,所有为人父母或正在感受光阴荏苒的人一定会感同身受。而微笑着望着一棵树再次开出熟悉的鸟鸣,内心归于该有的宁静又是多么从容而智慧。
还有江南山民的《在立春的路上》是写在疫情期间的一首诗:“天蓝得像医生/风,像针/扎在我胳膊上接种过天花的疤/涌出重重花瓣”正像诗人也牛解读的那样:诗人抓住一瞬间的感受,用“医生”、“针”、“疤”、“花瓣”等灵慧的词语照亮了全诗。是难得的“疫情诗”。其实,这正是禅意直觉通透的显现,把切身的体验转化成可观、可感的语言表达出来,诗就有了禅的妙见。
并且,现代禅诗的诗写很重视个体的直觉体验,诗语直抵内心。如曹红燕的《见性》:

见性

曹红燕

要下暴雨了
乌云堆积
山峦和村庄瞬间
暗了下来
独见一树高过屋顶的泡桐花
花朵好大
花朵好白

佛教里的“见性”指的是去除虚妄执心,得现本来心地,不为外境所扰,进而“看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这首诗恰恰体现了“见性”的境界,不见乌云压顶,但见一树泡桐,直心不妄,便得自在。而入选的其它两首《春夜》、《春风吹起》也是诗人以直觉入诗的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除此之外,宫白云的《黄山》、胡有琪的《镜中》、李本的《过禅源寺》、李艳敏的《如水的一日》、书香的《日本浅草寺偶见》、苍木的《客栈》、灯灯的《看星星》、苦李子的《木化石》……都是从生活中拈出的诗意和感受,在表达上有很强的即时性和在场感,诗意的生发更加贴近人心,易引发共鸣。
其次,现代禅诗选材的视角更加宽泛,写作的维度更加广阔。
通常我们认为禅诗的内容一般都离不开有关佛禅的特定元素,这可能跟古体禅诗的初形有关。首先被获得认同的禅诗就是佛教的偈子,以此发展而来的阐释禅宗佛理的义理诗和表现恬淡虚阔的境界诗被认为是普遍意义上的禅诗。但是,广义来说,禅不等于佛教,它也不是某个宗教的专属,之前我们对禅的源头的追溯也是在试图弄清楚它的存在空间。“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百度百科)百度的表述比较中正,既然是源于本能的,那么它也存在于生活的时时处处,所以倡导生活禅也就有了更好的依据。禅诗的选材范围自然也要有所拓展。南北也曾提出,不一定写“佛”,写“寺”,引用佛语等的就是禅诗,没有真实的体悟,灵光一闪的智性表达,即便在诗里安置再多的佛禅元素也未必是禅诗。
从《现代禅诗精品赏读》中,我们看到了多元视角的诗歌作品。


阿信

一匹马
没有同伴
没经过想象
没被加持、命名
突然闯入视野
源头一样新鲜
河流一样古老
自带体温,低头
啮食着苔藓

风之手抚过
三江源静寂

阿信的《马》,以“马”为喻体,阐释了生命原初的样子,天然去雕饰,弃去生命中的一切附加,便回归了本源。生命有自带的体温,那是最新鲜的气息,是最古老的力与美!

更漏

布衣

虫鸣已被露珠洗净。月光之下
群山互换了身子;寂静像一阵烟
飘浮在一条河流的上面。此时
北斗七星像七座菩萨,静静地
看着这美好的人间

我像自己的一个梦境
无声无息行走在更漏中

这首《更漏》,正如诗人林荣点评的那样:整首诗由虚转实,虚实相映,由客观到主观自我,层次感很强,意象的深度和广度也很大,能把一个瞬间的体察和感悟写得如此灵妙、透彻,这是现代诗的维度属性决定的,更是禅意诗不断拓展写作域的结果。


丁琳

“不了,算了。
我还是在家吧”
佛友又一次邀约湖边放生
被我拒绝了。
我已习惯在家放生
放在碗边的筷头上

寺院的高香烧红了满天的云朵
没有一朵是我的
我的那朵
早掉进了乞丐手上
的缺口碗里

丁琳的《碗》由一个“放生事件”为切入点揭示了真正的修行是去形式化,是坚持不懈的日常的道理。很巧妙,生活细节的点滴抓取,使人感到更贴近、契合,“小事件大道理”,阐释的过程游刃有余。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张二棍

现在林子没了,什么鸟还有
早市上,一排排笼子
蹲在地上。鸟们
蹲在笼子里
卖弄似的,叫得欢
那人也蹲在地上
默不作声

这一幕,倒像是
鸟,在叫卖笼子
叫卖那人

这首诗的表达风格是有一些“口语化”的,题目巧用俗语“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讽喻意味很浓。鸟的“卖弄”,人的“默不作声”又形成鲜明对比,到底谁是“瓮中人”,自食其果而不知?这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一个小小的缩影,选取的镜头虽小,却涵盖社会生活的大视角,人与的自然的大主题,其醒世意味不小。
和此诗主题相近的大解的《天堂》也以另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告诫世人爱护地球,珍惜生活的当下就是领会了神意,找到了天堂——“地球是个好球,它是我抱住的唯一一颗星星。/多年以来,我践踏其土地,享用其物产,却从未报恩。/羞愧啊。我整天想着上苍,却不知地球就在上苍,/已经飘浮了多年。”可见在讽喻警世这一诗写维度上,现代禅诗的题材视域更开阔,内容、视角和表达也更多样。
除此之外,南北的《拈花与微笑》、树才的《出家了》、臧海英的《西行》、江一郎的《向西》、胭脂茉莉的《婆娑记》皆带有“借诗说禅”的意味;向天笑的《东方山小记》是感怀诗的缩影;古剑的《在极乐寺》、《无题》,何三坡的《下雪了》、《山岗》都是极典型的禅境诗……还有黑眸的《萤火虫》、华万里的《鹰》、蓝喉的《蝙蝠》,皆是借物喻人、喻事、喻理的诗作,也为我们在现代禅诗物象选取的题材域上提供了借鉴和思考。所谓“禅在生活里,也在万物中。”心中有禅,万物皆可入诗。
再次,现代禅诗诗境蕴悠远旷达,对生命实相的领悟更加通透。
诗讲求境界,禅诗更突显了意境之幽,蕴意之深。朱光潜在《诗论》中说:“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这段论述实际上阐述了人的心性修为与审美力对于诗的关键作用。而两者又是相关联的,诗作为语言的艺术,是不能离开审美的,而人的性情与情趣关乎其评判和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就是说人的心性影响审美,更影响诗人对诗歌素材的选取和诗创境界的达成。对于人的心性、性情等与审美的关系问题笔者尚不能找到更加贴合的依据深入论述,但孔子的“六艺之教”成就了最古老的审美范式是不容置疑的。“中庸之道”成功打造了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和审美视域也是不容置疑的。因而,我们可以以此结论:人的心灵境界就是诗的境界。禅诗在境界上更胜一筹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现代禅诗精品赏读》一书中,诗境旷达的诗作比比皆是。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正慈、印清两位禅师的诗。

踏青行

正慈

春天了
踏青去

踏青去
说走就走
撩衣即行

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
望那桃李盛开
瞅那石上生苔
看那新叶吐绿
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岁月无常
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天静默了
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地静默了

行行坐坐
或独处或众乐
山风清爽山水清凉
山里人观无常

也曾经意气风发
也曾经疲惫拄杖
行到山里就安然了
行到心里就安定了
无事花自香

古刹梵音

印清

山门紧闭
松鼠静坐悬崖
斜阳把它堆成佛
刺梅花香
飘满念佛堂
袈裟穿堂而过
梵唱已哑喑
忽然,柔风细语
飘入耳塞
南无妙吉祥一一
清脆声打破了虚空

当代写诗的僧人并不多。两位禅师一个是湖北黄梅五祖寺的住持法师,一个是山西宁武普应寺的住持法师,都是幽居世外,修行多年的高僧。其对佛禅文化的精熟内化与实证践行使其诗歌风格自带禅意的空灵雅正、恬然淡泊。这是心灵境界的自然映现,也是现代禅诗可遇不可求的写作范式。综观两首诗,都是以山居生活为题材的。正慈法师的诗更显豁达、超脱。印清法师的诗则更注重山居生活细节的描述,但不管写什么,两首诗都有空静之气。巧合的是选本中南北的《就这样》,古石的《此刻,就这样》在内容的选取和表达的意境同以上两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提醒我们,禅诗的题材域不管有多大,内容始终是皮,诗的境界才是骨。
除此之外,禅诗研究会的其他成员碧青、也牛、一滴、欧阳白云、下午百合、胭脂茉莉等人也在禅理、禅境诗的写作上见长,在此不一一列举,我想,这是有意识写作的结果,诗禅双修的诗歌实践使诗人的心志自然靠近宁静致远的境界。
毋庸置疑,现代禅诗对生命实相的认知度也更高。“向内走/也许穿过这个小我/就是众生”(大解《向内走》)“月在天上,/只能证明这是个夜晚。/记住:/灯,要靠人类自己点亮。”(昌政《关于赏月》)“不要强行以光照亮蝙蝠的黑/允许万物有它自己的开合/有它自己的黑自己的痛”(彭丽《黑》)……这些像哲思似的诗语就是诗人对生命认知的直面表露。而一些诗表达得含蓄巧妙,却充满禅理禅机。

镜中

胡有琪

我的白发被一把剃头刀立案反复提审
我一句话都不说最后摸了摸光头
转身满脸笑容走了

镜子里那个年轻的理发匠却老了
一脸皱纹还在扫地

这首诗只有简短的五行,看似描写了一个生活场景,其中的蕴意却是深刻而耐人寻味的。眼中之景,心中之镜。白发被剃刀剃光便不会重生了吗?满地碎发,扫过便不会再有了吗?面对万事万物的生灭缘起,因果循环,我们是否有过那么一刻,如一位禅者,揽镜自照,心生嗟叹?

献诗

吉葡乐

光来到人世间指认
它同族的尸体和骨骸
它一一指认了湖泊、露水
钻石和果实
最后,它指认了
你的眼睛

这样的诗,你只需慢慢的品,便能感受到它构思的精巧与表达的智慧,是啊,其实万物都自带光芒,只不过它们在人世间被一点点消磨殆尽,最后成为光的尸体和骨骸……

多少忘记其实毫无征兆

林荣

雪花落地,冷寂,轻薄
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
大地掩埋了一只只白色小鸟儿

一转身,我就忘记了它们
辗转的鸣叫

林荣的诗歌一向是偏向于内蕴和哲思的。表达得很冷静,内在逻辑清晰。这首的题目就点明了诗的表达指向,借雪的消融反思“流逝”,时光的流逝,记忆的流逝,这“白色的鸟”在我们的心头翩飞过多少次,鸣叫过多少次,又消逝过多少次?这大概就是“无常”最显见的表征吧,却只有诗人和禅者才能看到它。忘记最好,因为还会有无数只白鸟飞来,我们的心装不下那么多鸟鸣,“无常”是存在的必然。
另外,现代禅诗的语言更具张力和爆发力。
诗的语言应凝练深邃一直是共识。这也是现代诗一直被诟病为“散文化”的原因。诗歌离开了格律和音韵的束缚,势必有脱缰野马之势,表达的随意性使得现代诗似乎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谨慎、精致、洗练。然而,笔者认为好的现代诗歌毫不逊色于古诗,甚至更胜一筹。古诗凭借韵律提升审美愉悦,现代诗却只靠叙述的角度、节奏、语义的铺排、词语的碰撞来达到艺术的高度,这其实很不容易,所以写一首现代诗容易,写一首好的现代诗很难。“张力”一词是二十世纪由西方理论界引入中国诗歌批评的,其大意是说由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共同作用于诗歌,使诗歌的语义空间达成更大程度的拓展,使阅读的层次有所增加,诗的内在结构和内涵更加隐匿而幽深。从前文列举的一些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到现代禅诗语言的张力,看似轻描淡写,却四两拨千斤,功力在语言的内部。

日本浅草寺偶见

书香

浅草寺外的
樱花树下
站着一位化缘的僧人
他头戴遮面的斗笠
双手举着钵
一动不动
感觉入定了一样
我走近他
往钵里投钱
只见里面有美元,日元,人民币
还有一些花瓣

这首诗的尾句令人惊叹!前面所有的叙述都在为这一句蓄势,太妙了!这“一些花瓣”更像是灌顶的醍醐,令人心头一亮。美元、日元、人民币、花瓣,孰轻孰重,可有分别?人的分别心来源于主客观需求上的对比与辨识,若能和光同尘,达到玄妙齐同的境界,则一切遇见皆是缘,哪有分别,这可能是“化缘”的真正内涵吧?
选本中这样的小诗很多,读后令人豁然开朗。我想这也是诗与禅的另一个无可分割的连接吧——以诗入禅,亦是修行的法门。再如:

夏至

姚月

祖母养的黑猫走失。喵呜,
我拉长了声音,翻墙而过的小脚印,
这些寻不见的黑,
使白昼长。更长。最长。

这一天栀子开得特别好。

“‘这一天栀子开得特别好。’当然是在漫长的寻觅,觅无所得,觅无所觅之后转念的一瞬。原来:日日是好日,处处有花香。”诗人也牛的赏读已经一语中的地点破了诗的主旨。都说诗无达诂,禅意诗更难解读全面,它充满玄机妙悟,但当你忽然有所领悟的时候——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事件在诗人经历、反刍、顿悟的过程中以语言的爆发力呈现在我们面前,你又是那样心生喜悦,忍俊不禁。

行脚

也牛

月牙是被黑夜照亮的
凭空而行。树叶儿坐拥半壁江山的清凉

蜿蜒经过嵩山寺,无意间撞响了
晚钟下倒扣的青铜

也牛的诗歌语言是极有辨识度和标志性的。简洁、凝练、冷静又不失语言审美。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止”一直被人反复争论。我想争论的焦点也无外乎诗的境界和语言审美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诚然,两者同等重要,只不过是先与后的问题。其实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诗歌既然选择用文本做为表达,语言便是唯一的至关重要的手段,所以不管写哪一类诗,语言都是绕不过去的门槛。没有语言,再高的境界也难以彰显,反之,一个人对语言的积累,推敲、打磨也是提升心灵智慧的手段,境界一旦提升,语言也会像被打通了筋脉,恣意驰骋。这首《行脚》就是诗人在高拔的直觉思维、练达的语言修为中碰撞出来的诗的青铜。
选本中现代禅诗的妙语、奇句很多。我想,尽管现代禅诗很难准确定义,但其语言是自成风格的。谁也无法说清该怎样写,并且我们也必须规避范式的束缚,但是它的清、奇、美、觉是可以被当下指认的。
关于禅诗流派的发展,我想应该首先弄清流派的“疆域”。所谓流派就是有着共同写作倾向或写作风格的一个集合。它不是指几个人或一个团体,它是一种主张和导向。从当下现代诗写作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这个集合的诗作者并不少,试图了解并靠近现代禅文化的文学写作者和爱好者也不少。尽管他们没有明确的写作定位和流派意识,但写作实践精神是有的。关于现代禅诗的写作样貌并不能仅凭一两本诗集来衡量,其鲜明的写作特点也尚在脱胎和发展之中,综观当下流派成员的一些写作,笔者认为仍存在模式化和思维固化等问题。诗性思维的终极意义就是打破自我,用语言去创造和发掘世界以外的世界,而禅更讲破除,破除执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的这句名言是诗歌精神的内核。没有创新就没有诗歌。诗是不断打破自我,没有认知跃升,没有创造性思维,诗即死去。所以,诗即破,破除一切认知和理念的束缚,即便,破到最后是原点,过程不能省略。而跃升的途径也只有一个,就是不断拓宽视野,提升内在,在借鉴古今中外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我写作风格。这条路无比漫长,甚至可能没有尽头。写着,一直在路上……就诗歌的发展而言,笔者不认为哪一种写作是最先进的,或最完美的,任何尝试都有积极推进和检验的意义。禅是人的自然本体,诗与禅的结缘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因而,现代禅诗的发展是必然,我们只需守护它,像一泓清泉在该有的河道上潺湲流淌,喜乐绵延。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17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出版社,1981年版。

【3】程亚林《诗与禅》,天地出版社,2019年版


——初稿于2021年5月



海恋,原名赵一男,吉林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代禅诗流派成员。作品收录多个选本。出版诗集《时光有相》,评论集《诗探幽》,散文集《海恋》三部。



点亮分享+留言+收藏在看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哦!温馨提醒您,可将“新东西”设置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赞”+“在看”,就会正常收到我们的每次推送啦!顺手点点文中的广告,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