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离家越远,却越想回家?——《半夏河》:故乡离我一万里

文化   2024-08-21 18:32   江苏  






有好多次我在城里饿得没有饭吃,我就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在外面,我不回去。”虽然只要回到家,就可以有吃的,就能活下来。可是我回不去。如果我回去了,人活着,心也死了。 

——申赋渔


《一个一个人》《匠人》

再到《半夏河》

申赋渔“个人史三部曲”终曲,

是他写给故乡的一封信。


这里记录了他“出逃故乡,

用写故乡的故事疗愈自己,

最后与自己、父亲和故乡,

都达成和解”的过程。




 你以为的逃离 

          其实是另一种归属

就像无数在北上广漂泊的年轻人一样,申赋渔也曾背上行囊,一路向着未知的远方,渴望逃离故土。一年又一年,岁月的河流将他推向遥远的巴黎,站在塞纳河畔,远眺异国风光的同时,心底那条名为“半夏河”的小溪却愈发清澈,成为他永恒的乡愁。几十年光阴已过,在漂泊异国的游子心中,半夏河不再是一条简单的河流,它是故乡的象征,是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的无限思念。

在半夏河,有每个清晨都坐在锅灶旁的奶奶,总是瘪嘴笑着递出美味的烤山芋;有劳作在花生地的母亲,趁小队长不注意时藏一把花生在沟道旁;也有“我”一直在对抗,那个动不动将我视为他情绪发泄口的父亲。这些故事,不仅是乡村记忆的缩影,更拼凑出70和80后、从村里走出的孩子的共同记忆:大马路上偶有几处晒干的药渣子,家中有病患的村民会将饮过的药渣倒在人行道上消灾;前来村口投放影片的放映员,一部影片结束,总派徒弟蹬着脚踏车去往另一个村子换胶片;母亲牵着年幼的孩童步行几公里,走过停靠的乌篷船前往镇上照相……


再遇见《半夏河》,仿佛也看到长辈们在其中洗衣、捉鱼,孩子们在河水中嬉戏,没心没肺地长大。这25个从记忆中打捞出来的童年故事,有温暖、快乐、无忧无虑的回忆,但更多的是少年成长过程的苦涩和倔强。因和桂儿“掼墙”赌着玩儿,而赔了家中一斤盐的“我”;在土山上疯玩没能听见父亲叫唤,遭了一顿毒打的“我”;上课发呆做小动作,被班主任拎到讲台上接受教训的“我”……书中的大鱼儿,敏感且倔强,这些特质像是一层厚厚的茧,将他包裹起来,也将童年包裹得严严实实。

长大后,申赋渔说,现在的他“慢慢能够理解他们,他们就是那样粗糙,用粗糙来对抗残酷的现实,因为他们那一代人真的活得很艰难,承担着我这代人不可想象的压力。”很多年后,他开始接受童年的不完美,父母的不完美,选择放下过去,轻装上路,“让岁月把苦难的一切柔化和过滤,然后贮藏在心深处的一个一个小抽屉里。当你再次翻阅的时候,这些小卡片上,更多的是深情与温暖。”


半夏河是一切故事的起点,是作者永恒的故乡。迤逦的乡村风光、淳朴的苏北村民、传统的乡风民俗,是游子走不出的乡愁。回望过去,终于发现是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塑造了少年的底色,发现自己最想留住的仍是故乡的人,最想去到的仍是儿时的半夏河。


 用水彩定格乡愁 

          留住记忆中鲜艳的色彩

然而,半夏河早已干枯,故人也渐渐离开,文字成为了唯一留存记忆的方式。可如何去还原这段时光,并将其重现于文字之中呢?申赋渔常年旅居法国,也十分赞赏法国的文学大家们,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过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的经典片段——因一块玛德琳小蛋糕引发了过去的一段记忆。这一次,在《半夏河》中,申赋渔的写作或许与普鲁斯特有异曲同工之处。


申赋渔坦言自己的写作手法不同于以往,如果《一个一个人》是速写或者素描,那《半夏河》就是水彩,读者会看到整个色彩的流动,情感也如河水般细细流淌,再配上轻柔的背景音乐,满是伤感与怀念。申赋渔通过一个个闪现的画面、一段段短暂的声音去捕捉、去重现逝去的时光。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仍会发现一切都在慢慢地褪去,从非常饱满的色彩越趋单薄,褪成黑白,甚至这个黑白也在消失。

当然,文字和原型之间存在着区别,但也因此显示出另一种美感。跨越时空的距离,申赋渔再次遇见那个颜色鲜艳的故乡,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忧伤的柔情,忧伤往日不可追,而那份柔情,似乎是因为隔着这样一段时空的距离,更能让人真切地体会到那份乡土的记忆,人与人之间被深藏的情感。甚至那些过去所不能理解之事,在时间的过滤之下,也滋生出了新的意义。


《半夏河》既是一次对过往的回望,同时也是一次寻找,寻找“我”在这世间的存在,“我”从何而来?何以成为今日的“我”?过往的一切在“我”身上留下了怎样的烙印?当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我”就找到了自己,找回了失去的故乡,半夏河将和所有记忆中温暖的人一样,永远地留下来。


 朱赢椿再造“水之书” 

         芦苇荡唤醒《半夏河》

上一版《半夏河》是著名设计师朱赢椿用水做出来的。白色封面上除书名外,仅剩几颗水滴,纸页上留有被洇湿的水痕,干净、轻盈,没有情绪。一切情绪,都在文字中。这一次全新推出,不用水来做封面,那用什么呢? 


“由于担心有人或者小动物偷盗庄稼,小队长请了我爷爷去看青。”书中“看青”部分的经典片段是封面的设计灵感来源。“看青”作为农耕生活的重要环节,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连接。

全新《半夏河》的设计少了一点淡淡的愁绪,更像是中年人在与自己不算美满的童年和解。

一眼看去,封面的芦苇肆意生长,其中野花烂漫,虫鸣鸟语,充满浓浓乡野气息。直到勒口处,才发现有一长白条,这就是半夏河——原始又隐秘,藏在芦苇荡打造的迷宫中。衬页如同一幅黑白版画,将封面插图的繁茂景象以反黑的方式呈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寂静中迸发。芦苇、野花、虫鸟的轮廓在黑白世界里愈发清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岁月的故事。直到翻开扉页,半夏河才以清晰的姿态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第三次的亮相,更像是一次蓄势待发的邀请,引领读者深入这片熟悉的故乡。



限量版的刷边设计更是巧妙地将芦苇荡延伸至书本的边缘,仿佛每一页纸都浸润着河水的清凉。当读者抚摸书页,指尖划过芦苇的纹理,半夏河便从平面跃然纸上,变得立体而生动。书的正文保留了水的元素,斑驳的水渍在诉说着静静流淌的故乡之河,也在抚慰着少年大鱼儿孤单时留下的泪痕,这一切都成为了回忆里不可磨灭的印记。新增的章节插图,有着淡淡的咖啡色调,那是记忆中留下的斑驳色彩和模糊轮廓。透过这些定格在纸上的画面,可以窥见故乡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以及作者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故乡离我一万里    




人这一生,会遇见无数的人,走过无数的路,但最终我们都会回到原点,回到那个我们最初的地方。就像在蓖麻地里挥手告别的少年,我们终将回到故乡,找回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故乡,承载美好的回忆,也藏匿最深的伤痛。不管这是一个粗糙的情感世界,还是温柔的心灵港湾,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你对故乡怀有过这样复杂的情绪吗?你是否曾尝试与故乡达成和解呢?

申赋渔说,他的作品只完成一半,然后靠运气寻找另一半,寻找读得懂他内心的人。

所以——
《半夏河——故乡离我一万里》
不是独家回忆,
而是一份共同的邀请,
邀请我们一同去寻找渐远的童年,
去探索人生最初的起点。



扫码购书





文字 | Sechee

制作 | 文系

校对 | 十一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新书速递、精选书摘、粉丝互动、图书促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