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影戏
作者:兰轩《新天津》1936年7月
我的故乡,是在河北省较东的乡镇上,但是该地并没有戏院之设,因此镇上,每次演戏,则必设台于旷地,所唱戏的艺员,皆属平庸,然每演剧,不为敬神,即系了愿。
日前镇西火神庙为了了愿又唱起影戏,乘机我把影戏一切情形访问了一遍,记述如下:
台口设备
很是简单,在台面黏一张白纸,横长有八尺,宽四尺余,纸的四周黏有木棍,由上而坡下,将物放在下面的木棍,可以直立,故取名为“影窗”。在影窗的下面,放有一长条桌子。在影窗的正中,台里高悬着,一只“九个火头的油灯”,皆因火头多,则灯光四佈,所以后面影人的线,是不致被外面看见。
后台情形
亦很完善,全场的面积,已将有丈二见方,后台放有箱子三四只,大概是戏箱。在戏台的两头各结一绳,上面放着无数的影人,演者们有的拿着鼓锣,有的正在手舞影人,在影窗上活动,有手持唱词,正在高声念唱。
老板之谈
后与该台老板相见,坐谈甚久,他说我姓冯,原籍西域人,在幼时本为经商,后因那地演影戏,我每日不远数里道路之苦,必行往观。因为影戏其中的意思很深,表情合乎万人的心理,所以我如一日不观,便觉心中烦闷。后来我父母相继去世,在那时不怕诸君见笑,我的家中很是贫寒,不想我的事由,也因生意清淡,而停止营业。经人介绍,才到一位老前辈那里,学习影戏。
因为“有志者则功成”,所以未到半年的光景,学成本戏数则,如《杨家将》《呼家将》《五女哭坟》……等,那时很负盛名,遂同恩师,行南走北,未至一载,他老人家因年迈,得病而亡,故后又无儿女等,所有戏物作为遗品,叫我续任。至今已十余年的光景,可是没甚么成绩,现在我的手下,已有了五六个徒弟了,可惜唱影的人,有知识的太少,不知改良,不然这种古董的影戏,一定比现代电影更能使人注意和感觉兴趣呢!
— 完 —
本文由民国故纸堆公众号整理,转载请注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硬面饽饽——老北京冬夜最感人之叫卖声:张聊止《新天津画报》1941年(索引:周今觉、江寄萍)
天津有名食品“熬鱼贴饽饽”:小渔《一四七画报》第九卷第九期1947年
天津的茶馆生活,茶馆里“泡”走一生(早茶晚酒饭后烟,喝茶要用大碗热):小王《庸报》1936
民国北平落子馆里的「戳活」是指什么,为什么只有当红鼓娘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