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喜马拉雅《张其成讲道德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不少人总是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感官刺激,比如美味佳肴、美景美色、震撼音效,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道德经》第十二章做了回答。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这一章用了五个“令人”,表明五种日常喜好会让人行为失常。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类基本颜色,分别配上五行木、火、土、金、水,木青色、火赤色、土黄色、金白色、水黑色。实际上五色就代表了所有的颜色,注意并不是五种颜色,而是指五大类颜色,代表所有颜色,比喻绚丽缤纷的色彩。“五色令人目盲”字面意思是五色让人眼睛瞎,其实不是真的使人眼瞎,而是使人眼花缭乱。什么东西具有绚丽缤纷的色彩?比如说珍贵的图画、绚丽的珍宝、名贵的服饰等等,当然还包括美色美女,这些都会使人眼花缭乱。五音是“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阶,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五音和五行相配:宫为土,商为金,角为木,徵为火,羽为水。这里的五音比喻纷繁、悦耳迷人的音乐。“五音令人耳聋”,字面意思是五音会把人的耳朵弄聋,这里特指弄得不灵敏了。五音组合成音乐,这个音乐如果不是正音,而是靡靡之音或者狂躁之音,听了就会使人听力受损。现代社会不少人由于沉湎于各种强烈刺激的音乐,结果不仅听力大大受损,而且容易心绪不宁,有的甚至得了精神分裂症。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五味和五行相配:酸为木,苦为火,甘为土,辛为金,咸为水,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这里比喻丰盛的美味佳肴、肥甘厚味的食物,“口爽”的“爽”可不是爽快、畅快的意思,而是丧失、失去的意思。“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经常吃肥甘厚味的食物会使人丧失正常的口感。现代有人总是喜欢吃过辣、过咸、过甜的食物,不仅损伤味觉,而且伤害了相对应的脏腑。
说起五色、五音与五味,这让我想起《孙子兵法·兵势篇》中的一段话:“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这里的“胜”读shēng, 是完、尽的意思。这几句的意思是说音阶不过五种,可是五种音阶的组合变化,你永远也听不完的;颜色不过五种,可是五种颜色的的搭配变化,是永远也看不完。味道不过五种,可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是永远也尝不完的。孙子举这三个例子目的是讲用兵的战势不过两种就是奇和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正”是指用兵的常法,“奇”是指用兵的变法。奇正就是阴阳,奇正阴阳的变化是永远也穷尽不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实就六个字“以正合,以奇胜”,用正兵作正面交战,用奇兵去出奇制胜。也就是正确地使用兵力,灵活地变换战术。我这里引用这段话,是想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组合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也是无穷无尽的,如不及时制止,最终会导致目盲、耳聋、口爽。驰骋”都是马字旁,骑在马上奔跑,“畋tián猎”就是打猎。骑马奔跑捕杀猎物、纵情围猎一定会使人心发狂。苏东坡写过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我老夫姑且发一次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说明打猎可以使人心发狂。现代社会有人过分迷恋、沉湎于打猎、打牌、打球等游乐活动,进而将游乐变成赌博,结果是人心躁动不安,甚至造成仇杀、自杀等后果。“难得之货”就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就是奇珍异宝,“行妨”就是行为变坏。难得的珍宝会使人行为变坏。因为是稀罕的宝物,一定价值高,人们就会想尽办法得到它,在用正常的手段是得不到的时候,就会采用不正常的违法的手段,行为就变坏了。古今中外多少人为了获得难得宝物,坑蒙拐骗,假冒伪造,偷窃盗取,最后锒铛入狱。马王堆帛书本作“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是指得道的统治者治理百姓要“为腹不为目”,“为腹”就是为了填饱肚子,获得基本的物质保障。“为目”就是为了满足享受、高级的精神享受。“为腹不为目”得道圣人治理百姓只让他们获得基本的物质保障而不让他们去追求高级的感官享受。“故去彼取此”所以要抛弃后者(为目),选取前者(为腹)。王弼注:“为腹者以物养已,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这和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做法是一致的。“为腹”也代表关注内在,“不为目”代表不要关注外在。用于丹道修炼,“为腹”表示重视腹式呼吸、充盈内在元气;“不为目”表示不要受外在环境影响。
老子从色、声、味、打猎、珍宝五个方面说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感官刺激违背了人之“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老子是从“道”的层面说明这个问题的,人的本性、人基本的生理需求,人的感官功能本来就是清净的。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物欲诱惑,更需要“为腹不为目”,保持清净本性,安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不去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这才符合人之道。
戳“阅读原文”,听张其成教授讲《道德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