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息息相关。最近世界形势变换纷纭,俄乌战争就最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老子、孔子、韩非子是怎样看待战争,怎样来评价一个国家“好”与“不好”也就是“有道”无道“呢?作为个人在时运面前该如何自处呢?
张其成教授在喜马拉雅音频课《张其成讲道德经》第59集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是指治理天下是否符合于“道”?“天下有道”就是国家政治清明;“天下无道”就是国家政治黑暗。那么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老子认为要看这个国家是不是安宁和平、有没有战争:“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有道就没有战争,具体表现是战马不再用于打仗,而是退回耕田。“却”就是退却、退回的意思。“走马”是善于奔跑的马,“走”是跑的意思,“走马”指战马,就是后句说的“戎马”。“粪”甲骨文字形是双手拿着簸箕清除污秽,引申为污秽、粪便;又由粪便义引申为施肥、耕种。退回战马给农民耕田种地,说明天下太平了,没有战争了,这是符合“道”的,社会正常、走向正道了。“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反之,天下无道的具体表现就是战马出生在战场的郊野,“戎马”就是战马,和前句“走马”是一个意思。战马出生在战场的郊野,说明连年战争,战马征用太多,战死太多,只好让母马怀孕在战场上生下小马驹,训练长大后继续征战。表明战争无休无止,这是社会不正常、政治纷乱的表现。韩非子在《喻老》中解释:“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jù)传不用。故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老子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在第三十章,老子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三十一章,老子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面对春秋各诸侯国之间、各贵族集团之间的你争我夺、频繁战争,老子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心情沉重,悲天悯人,高声疾呼停止战争,走入正轨,关注民生,无为不争,让人们过上清静安定的生活,可见老子不仅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精神,而且具有敏锐的眼光,看出了战争的根源。老子把国家分为“有道”和“无道”两种状态,其实就是对孔子说的“得其时”和“不得其时”两种情况。这一点得到孔子高度认同。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大量论述,比如“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篇》)孔子说:“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收其锋芒隐居江湖。”“邦”就是国,刘邦建立汉代以后,因避讳,“邦”改为“国”。卷而怀之:“卷”指的是收起,“怀”指的是包藏,就是收起自己的锋芒,不显露自己。
《论语·泰伯篇》:“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说明不能为国尽力而甘心贫贱),是可耻的;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说明同流合污爬上高位、攫取财富),也是可耻的。”
《论语·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孔子的学生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要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要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论语·公冶长》: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孔子谈到南容(南宫括),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不会被废弃不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也不致受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可见孔子和老子在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两种情况下的人生选择是完全相同的。
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想天下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就必须结束战争;而要结束战争,就必须改变自己不知足、贪得无厌的心态;而要改变这种心态,就必须体悟到知足的好处。上文来自喜马拉雅张其成讲《道德经》第59集《时运不佳时应该怎么做?》
作者:张其成
传播国学 | 传承国医 | 弘扬国粹 | 共铸国魂
戳“阅读原文”,听喜马拉雅张其成讲《道德经》第59集《时运不佳时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