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除夕,“年”在一起
文摘
2025-01-28 07:02
山东
自古中国人迎接除夕的仪式感非常浓厚,从唐代诗人李商隐《隋宫守岁》的诗句就能看出。这天晚上,大户人家聚集在庭院中点起火炬灯烛,燃起名贵的沉香,举杯共饮琼浆美酒以庆贺新岁到来。清代《京师风俗志》中也有记载,“除夕,都人不论贫富,俱多市食物。家庭举宴,少长皆喜。儿女终夜博戏玩耍。妇女治酒食,其刀砧之声,远近相闻。”寻常家庭的除夕,也是一派欢天喜地的场面,美食美酒通通都搬上宴席,男女老少皆乐在其中。
在中国文化中,蛇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一方面,蛇被视为智慧和长寿的象征,因为它能够蜕皮重生,仿佛拥有永恒的生命。另一方面,由于蛇的行为习惯和外观形态,它也经常被人们赋予神秘或者狡猾的形象。关于蛇的传统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间传说,也反映了人们对蛇这种神秘生物的敬畏与想象。这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讲述了白素贞(白蛇精)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白素贞修炼千年成精后化为人形,在杭州西湖边邂逅并爱上了书生许仙。他们结为夫妇,开设了一家药店济世救人。但这段人妖之恋引起了法海和尚的不满,他设计拆散二人,并最终将白素贞镇压在雷峰塔下。后来,他们的儿子高中状元归来,孝心感动天地,白素贞得以重见天日,一家人终得团圆。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始祖之一,据说他曾亲自品尝各种植物来辨别它们是否有毒以及药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次他不小心吞下了剧毒,眼看就要命丧黄泉之际,一条五彩斑斓的小蛇出现,吐出一颗灵芝给他吃,从而救了他的性命。从此以后,人们认为蛇具有治病救人的能力,而且是医药知识的重要来源。虽然这个神话主要描述的是盘古如何从混沌中创造出世界,但在某些版本的故事里提到,当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各部位化作了自然界的元素,其中就有说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里的水族,包括蛇类。这表明蛇在中国创世神话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国上古时期的两位重要神祇,通常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他们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教导人们狩猎、耕种等技能,并且制定了婚姻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对兄妹兼夫妻的形象象征着阴阳调和与生命的延续。这些故事通过口耳相传、文学作品、戏剧等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道德教训,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界万物的理解与尊重。
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民间传说,“夕”是古代的一只恶兽,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村庄去找吃的,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有一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说,他有办法除掉夕。他让大家多砍些竹节带着,在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子夜,夕来了。那个聪明的孩子让大家往火堆里扔碎竹节,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吓得夕掉头鼠窜。从此,每年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都齐聚一堂,放爆竹,贴门联,一起守岁。等到天亮,彼此走亲访友,相互问候与祝福。
过年讲究团团圆圆,吃团圆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除夕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人家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从明代开始盛行。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有的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门神是民间信仰中守卫门户的神灵,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道教人物钟馗、王灵官,文官魏征、包公和文天祥,武将秦琼与尉迟恭等等都是老百姓尊敬的门神。新年贴门神,寓意驱邪避祸、保卫宅院、家庭吉祥。
春节期间,相对于平时,人们的应酬突然增多,忙忙碌碌中,人们的正常生物钟和生活秩序被打乱,不规律的生活会直接引起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尤其是中老年人,机体的调节功能减退,极易引起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节日里,提醒朋友们应首先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尽量固定每天的起床与睡觉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探望父母、走亲访友、同学小聚,自然免不了多吃几顿,多喝几杯。节日期间,多数家庭的饮食都会格外丰盛,蛇鸭鱼肉等油腻食品会强迫我们的肠胃“加班”工作,这极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发生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胰腺炎等。在此提醒大家:春节用餐不要暴饮暴食,避免短时间内摄取过多的蛋白质与胆固醇,尤其是身体肥胖和血压、血脂高的人更要注意。如果要喝酒助兴,也应量力而行。有的老人见到久未见面的儿女过于激动,或因操持家务和饭菜劳累过度,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提醒中老年朋友春节期间不要过多熬夜、过度饮酒、过于激动,一定注意休息、控制血压。鞭炮伤、扭伤、摔伤、烫伤……每年春节,各大医院的急诊或烧伤科都要收治这样一些小患者。此外,瓜子误入气管、车祸、热水或油烫伤等意外伤害,也在春节高发。家长朋友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注意保护孩子免受伤害。酸碱平衡:健康人体必须保持微碱性状态,而荤菜几乎都是酸性食品(奶类、血品例外),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节日饮食切莫餐餐都只吃大鱼大肉,要有碱性食物搭配着吃,以求人体的酸碱平衡。低钠饮食: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原本就偏高,节日期间副食吃多了,食盐的摄入量更多,这不利于人体保持正常的血压。春节可多吃一些含钾食物,如新鲜的绿色蔬菜、谷物、豆类食品等,有利于钠的排出。多吃“多渣食物”:荤菜不含膳食纤维,而畜禽水产等也都是精细的“少渣食品”,吃多了会造成便秘,会增加肠黏膜对毒素的吸收。而粗纤维食物则属于“多渣食品”,多吃这类食物能消除“少渣食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除夕到了,在外忙碌一年的你,到家了吗?今天,请把时间留给家人吧——跟父母吃顿团圆饭,陪家人看看电视、聊聊天……
戳“阅读原文”,听张其成教授讲《道德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