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对于学生和学校教育来说均具有重要意义。它不只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类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还可以对接校史、校情,助力学校联结社会文化资源、实现课程融合、彰显教学特色等,提升学校的整体育人氛围。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在此方面做出了生动的案例诠释,展现了学校经由美育所发生的一系列改变,呈现了学校独特的育人理念和教学特色。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美育”一词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这一变革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学校教育?美育可以为一所学校带来怎样的变革或变化?这值得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本文主要从学校的视角出发,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和论述。
一所学校对美育课程的重视,最直观的体现是学校丰富的艺术课程和相关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音乐、美术和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五个艺术门类统合为整体的艺术课程,并指出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课程标准中还进一步明确了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凸显了艺术课程“以美育人”的课程理念。
从课程标准落地实施的角度看,如果学校师资及硬件条件允许的话,某一特定的艺术门类下还可以再细分,如美术课程可以下设版画、扎染、摄影、剪纸等学习内容,音乐课程也可分为合唱、独奏、管乐等内容。从课程的修习途径看,对于诸多类型的艺术体验,学生既可以通过常规课堂教学的方式获得,也可以经由参加学校社团的形式去深入了解和体验。在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释放情绪、压力,激发创意与想象力,培养灵活的动手实践与艺术表达能力。同时,多元、丰富的艺术体验,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心灵和品格,以美润心,使其获得文化熏陶、思维激励和价值观养成。
从学校的办学视角看,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可以为学校带来教育的活力,毕竟以单一应试和升学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早应该被“摒弃”,好的学校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与创新思维。对于后者,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美术为例,它“是不存在标准答案的学科,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艺术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对美也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表现”。可以说,以艺术课程为主要代表的美育活动还可以为学校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凸显学校对个性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上述情形是非常显而易见的。然而,美育带给学校的影响和作用远不止于此。
为了让论述更加直观形象,以下结合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的学校美育建设案例来谈*。
万泉小学始建于1933年,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庄西南泉宗庙遗址上,临近万泉河。学校的名字“万泉”本身就是其历史的象征,学校所倡导的“泉文化”,以绿色生态教育为核心,是学校精神的基石。基于这一文化理念,万泉小学进一步发展“泉·美”美育文化,并以“泉·美”为美育理念,形成了“泉润童心、全美育人”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从美育的深层内涵出发,将“泉文化”与“全员美育”相结合,探索构建了文化、环境、课程、活动四维一体的全面美育体系。
美是点点滴滴的浸润,需要渗透在校园文化里,达到无声化育的目的。在万泉小学的实践中体现为“泉·美”美育文化体系的构建,其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传承中华美育精神,将学校理念和美育文化贯通,梳理出了“泉·美”美育定位、指导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发挥美育的情操和心灵教育功能,通过寓教于乐、陶冶心灵、潜移默化的美育,促进学生品德养成;三是以校园的文化形象来涵养学生美的素养,如校徽、校服等视觉元素,导视、吉祥物等VI平面设计;四是让学生在观演观展、入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礼仪美学的习练熏陶中润养品格、涵养精神。
校园环境是最直观、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美的浸润场。对此,万泉小学秉持“打造‘泉·美’绿色生态书香校园”的环境建设理念,以校园景观作为美育的隐性育人资源,在校园雕塑、朗读亭、长廊等方面都做了精心设计,使美的体验与感受时时、处处浸润学生心田;以美育专业教室、场馆等六类九大场地为场域,塑造美育空间,拓宽学生的艺术追求;借助“保护万泉河”“生命之树”系列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和校园环境建设融合,推进校园绿化工程建设,营造了以校花“玉兰花”为代表的校园绿色生态景观。
课程是学校美育浸润的主要载体,学校美育的良好落实有赖于对课程体系的精磨、打造。对此,万泉小学立足“大美育”的课程发展要求,从夯实基础、丰富选择、融合育美、协同共育的视角,构建了四阶“泉·美”课程体系。第一阶为“立美基础课程”,以六大艺术课程为基础必修课,其中,音乐、美术、书法课程为全员必修,舞蹈、戏剧、影视课程通过学科融合、社团活动、课本剧、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有机融入1-6年级艺术课程之中。第二阶为“润美拓展课程”,主要分为两大课型:一类是涵盖普及性艺术社团、精品艺术社团、跨学科融合社团的多彩兴趣小组和社团课程;另一类是在不同学段开展的“音美专题研究课”,包括音乐类的“视唱教程”“太平鼓”“民乐欣赏”以及美术类的“多样的饼干”“小花垫”“好看的器物”“面塑”课程,等等。第三阶为“汇美融合课程”,该课程一方面探索学科融合课程,在各学科课程中开展美育并征集遴选跨学科、跨专业的美育教学教研优秀成果,推进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校本融合课程,其成果包括已持续12年的“‘灯韵’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等。第四阶为“泉美共育课程”,该课程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大美育视角出发,从学校层面整合家社资源,探索构建了美育云端课程、校园原创剧等美育高阶课程;从家庭层面开设了美育家长讲座,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机融入美育,推进家校协同育美;从社会层面一方面引入专家资源,在校内开设美育大家讲堂,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利用场馆资源,开设博物馆课程、非遗基地研学课程等馆校共育课程。借助四阶一体的课程体系,万泉小学给学生营造了广阔的美育空间。
活动是校本化育人的重要途径,美育的浸润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因而以美育为主旨的各项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得以落实的另一重要途径。对此,万泉小学以美育实践活动为实验田,创新实践育人形式,探索构建了多彩的“泉·美”活动。如学校每年开展的“红五月”班级合唱、万泉好声音、我是万泉朗读者、迎“六一”艺术大剧、新年文艺演出等校园活动,以及专场演出、展示性演出、公益性演出、各级艺术类比赛等社团活动,还有利用重大节日与关键事件开展的美育与思政结合的实践活动,用艺术之美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为达成“教—学—评”一致性,万泉小学构建了“泉·美”评价和保障体系。在日常评价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社会评”的多元主体评价;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路径的美育特点,采取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旨在促进美育活动目标的落实及价值的真正实现。
当然,美育活动价值的发挥还有赖于管理者的支持和团队的齐心协力。对此,万泉小学建立了较好的美育管理机制,提出了“美润学生、美润教师、美润学校”的美育发展目标,以此分层塑造了学校美育建设与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丰饶了“泉·美”之壤。
通过上述学校美育建设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美育的多重价值:于内,以无形浸润的方式涵养学生的心灵和品格;于外,助力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挖掘、发展和传播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及课程内容的联结和统整。这些都可以为一所学校带来很多生动且外显的变化,从而提高育人实效。
正面回应“美育,可以为一所学校带来什么?”这一问题,笔者以为,全面且系统化的学校美育建设不仅仅是多开几门艺术类相关课程,也不仅仅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般简单的艺术活动和实践。除了前文所述的“外显”作用,美育对一所学校还具有不可替代的“内隐”价值,在此可以通过三个形象的比拟来进行诠释说明。
其一,美育是“平台、舞台”。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发展艺术特长,创造美、展现美的场所。借助美育,学校可以展示综合育人成果,呈现学生昂扬的精神状态,凸显素质教育的成效。因为有了美育(多样形态的艺术教育课程及各类实践活动)的存在,学生的学习及校园文化生活才更加多姿多彩、有声有色。
其二,美育是“催化剂、引燃剂”。通过美育,学校可以挖掘校史校情、凝聚教育理念、呈现美丽的校园环境与形象;经由美育,深厚的学校历史、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都可以被更好地探求,并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加以展现。万泉小学的美育建设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其三,美育是“纽带、桥梁”。经由美育,学校可以系紧学科之间的纽带,让各类课程愈加融合贯通,让学校、社会、家长三方更加紧密联结。这里,美育已经不限于“艺术教育”,而是融汇、联通在学校全过程的教育环节之内。恰如《通知》中要求的,“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遵循美育特点,突出价值塑造……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
其四,从美育对于学校价值的“纵向递进”方面看。一方面,美育作为一种综合化艺术教育方式和手段,在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活动类型、融通学校艺术类课程及社团课程、使学生获得趣味盎然的多元艺术体验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借由美育,学校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学校独特的育人理念,挖掘与呈现学校深厚的办学历史,打造美丽校园环境,丰富多种形态的育人路径与可能性;此外,通过有效实施美育,还可促进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融通与整合,跨越课堂、学校、社会之间的藩篱,实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之教育追求。这三个层面的美育价值,是一个由“外显”到“内隐”的进阶过程。从实践主体看,外显层面价值的美育实施需要的是艺术学科等相关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介入,以组织好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教学及活动;内隐层面价值的美育实施则离不开学校领导或相关负责团队的全局引领和统筹兼顾,以更大程度上实现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资源整合,形成多样化的美育实施路径。
承续上述思考,笔者以为,美育可以给一所学校带来多方面的改变:既有艺术课程、活动的丰富实施,也可以联结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资源,使得课程更为统整、系统,还可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化与提升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对于后者,诚如《通知》中所言,“以美育浸润学校,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于此来看,美育的作用不可谓不大、不可谓不重要。
今天我们强调美育对于一所学校的价值和作用,是寄希望于其能够为学校教育带来实质的改变,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在学校美育的整体氛围和具体的美育课程、环境、机制的协同共建下,使学生获得美育的无形陶冶,最终实现“育人、化人、润心、培元”之理想诉求。
来源 | 基础教育课程
2024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组织开展以体育人 以美育心 共促学生全面发展——2024年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育人能力提升专题网络培训,聚焦体育、美育重点、难点,邀请多位权威专家及一线名师构建相关培训课程,敬请关注!
了解更多培训信息,请联系
刘春晓:18511186281
—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
http://www.enae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