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虹教授:深入解读前沿论文,系统探讨质性研究(二)

学术   2024-10-15 22:35   北京  

第123期“我来读文献”活动第一阶段线上论坛于9月28日19:00举行,本期活动关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质性研究”专题文章,领读专家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教授。


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第二次线上答疑互动将于10月16日(明天)19:00举行,请点击下方卡片预约。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领读专家



张虹,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计划”卓越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师教育、外语教材。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TESOL Quarterly等CSSCI和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5本,主编《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版)、《新未来大学英语》、2024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小学和初中教材。


读者问答


1. 共读文章1中的第2部分“MTI翻译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是不是就是标准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这种写法有何好处?另外,“3.2数据收集与分析”中的最后一段有对两位作者的介绍,看起来更像课题申报书中负责人研究基础的写法,但似乎也体现了researchers’ persitionality和researchers’ roles,请专家明示其妙处!


张教授:是的,这部分内容就是我们的文献综述。我们之所以没有采用“文献综述”这一标题,而是直接使用“MTI翻译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与我们的选题最直接相关。实际上,我们综述的也正是这一部分内容。此外,我建议老师们在写论文时,如果要综述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那么可以用一个大的帽子literature review来概括,然后再分主题进行撰写。


关于“3.2数据收集与分析”部分对两位作者的介绍,我认为在质性研究中,对研究者立场(researchers’ positionality)的介绍是必须的。有时候,受篇幅限制,中文论文可能并未明确写出这一部分。然而,在英文论文中,通常会明确要求撰写researchers’ positionality这一部分。


以邓小玲、张虹(2024)为例,介绍两位作者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两位作者的分工合作。例如,如果没有第一作者,仅凭第二作者,可能很难联系到北外高翻的硕士毕业生作为研究参与者;即便联系到他们,他们也不一定愿意接受第二作者的访谈,或者访谈不一定能获得真实的、丰富的资料,因为第二作者与研究参与者之间可能未充分建立起信任感。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作者的身份(曾经是这些毕业生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提升了研究的可信度,也是研究得以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在质性研究中写明研究者的角色和分工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也提到,在分析数据时,两位作者会不停地讨论如何编码、分析,这其实就是我们讲的研究者三角验证,即不同的研究者之间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要达成一致,以增强数据分析的可信度。所谓研究者三角验证(researcher triangulation),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指多名研究者(超过一人)之间的相互验证。


2. 质性研究的三种方法——个案研究、民族志研究和叙事研究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张教授:Creswell & Creswell(2023)认为质性研究主要包括五种研究方法:民族志、扎根理论、个案研究、叙事研究和现象学。我非常简要地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五种研究方法的区别。


第一,当我们想去给别人讲故事时,我们经常会使用叙事研究。当然,叙事研究不等同于讲故事。在叙事研究中,讲故事需要遵循时间性(temporality)、空间性(place)和社会性(sociality)这三个维度。第二,当我们想去描述某一种体验的本质时,会使用现象学。比如,有研究者关注失眠这种体验的本质,这样的研究非常适合使用现象学来开展。第三,扎根理论其实是基于一些现象,不套用任何理论框架,而从数据中提炼出一些理论。第四,民族志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一个群体的文化。比如,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就是使用民族志研究,去了解某个高中英语教研组,由17位英语教师组成的教师群体的文化。民族志研究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至少要浸泡在田野中一年及以上,进行实地的田野观察。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微观民族志可能只持续两三个月。第五,当我们想去探究过程时,更适合使用个案研究。比如,张帅、罗少茜(2023)一文就是从一个过程的角度,探究教师如何建构评价者身份认同。


还有一种简单的分法。如果要研究个体,可以用叙事研究或者现象学。如果要研究过程、活动或者事件,更适合用个案研究和扎根理论。如果要研究一个群体的文化,就适合使用民族志。每一种方法有其特定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路径。如果老师们想学习,我建议大家系统地阅读方法论方面的专著。


3. 研究问题主要有几种类型?论文一的研究问题属于描述性问题?一篇论文只回答一个研究问题可以吗?


4. 请问质性研究的研究问题应该如何科学分类?似乎许多研究方法书籍并不会明确定义研究问题的类别?


以上两个问题回答如下:

张教授:首先,关于一篇论文是否可以只回答一个研究问题,我想告诉大家,这完全是可以的。我曾读到过一些博士论文,它们就只回答一个研究问题。其实,能够深入回答清楚一个研究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


关于对研究问题的分类,我强烈建议大家阅读陈向明(2000)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该书列出了不同类型的研究问题,该书认为,质性研究适合探讨学术界/实践界尚有疑问,研究者本人确实希望探讨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其进行认真的探讨;其次,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5. 高校英语教师评价者身份认同个案研究使用Nvivo分析数据,主题挖掘出的不同评价者身份是软件自动给出的吗?还是需要人工再次挖掘?


张教授:Nvivo是一个质性数据分析软件,论文二中四个主题不是软件自动给出的,一定是作者自己在软件中手动分析并编码的。跟SPSS、AntConc这类量化数据分析软件不一样,Nvivo、MAXQDA等质性数据分析软件的功能主要是帮助管理数据,但数据的编码必须由人工完成。这个软件可以把你编到不同节点下的数据归到同一个概念或者主题下,方便你查找。大家可以通过网上相关的视频学习Nvivo软件的使用。


特别推荐

作者:张虹、何宇恒、朱惠莲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课例研究是起源于日本、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的一种合作式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它以课堂为基础,围绕课堂展开,并最终回归到课堂。然而,目前对于高校环境下的课例研究关注甚少,特别是围绕外语教师这一群体开展课例研究的研究尤为阙如。


本书作者扎根高校英语专业课堂一年半,收集了丰富的资料,以求更好地理解高校外语教师参与课例研究项目促进自身学习的过程、结果以及影响因素。本书旨在帮助更多的高校外语教师了解课例研究、理解课例研究、开展课例研究,并对课例研究进行深入研究,真正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相关推荐

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回放ing,助您学术研究事半功倍!

(点击图片了解系列课程详情)

相关阅读

前沿热点 | 质性研究如何收集、处理和分析研究数据?

前沿热点 | 外语教师和学习者身份认同

特别推荐——《应用语言学中的质性研究与分析》

找不到合适的科研方法?快来看这里!

期刊好文 | 2001-2015年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趋势(下)(文 / 文秋芳 林琳)

期刊好文 | 云教研共同体中促研员角色变化的自我研究(文/邱琳、陈浩)

新书速递 | 《高校英语教师评价者身份认同个案研究》


更多内容

敬请关注

同名视频号

外研社官方旗舰店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网是面向外语教师的大型外语类学术科研支持网站,提供专业、实际、有效的科研支持与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包括学术动态、科研指导、文献推荐、科研工具和科研问答等核心板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