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汽车巨头大众集团突然宣布了一个让德国震惊的决定:计划关闭三家位于德国境内的工厂,并在其他工厂进行裁员和缩减规模。这一消息让本已疲弱的德国经济再遭重创,同时也让欧盟的对华政策引发了广泛质疑。
作为德国制造业的支柱之一,大众此举不仅影响了成千上万德国工人的生计,也揭示了欧洲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无奈和挣扎。
核心制造业被动摇,德国遭遇空前危机
长期以来,大众是德国乃至欧洲汽车工业的“金字招牌”,不仅在欧洲占有大量市场份额,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布局。然而,随着能源成本攀升和转型压力的增加,这个“巨人”也开始摇摇欲坠
据美媒报道,大众的这次裁员计划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与工会进行了反复谈判的结果。虽然大众高层表面上对工会表达了“极其重视”,但无奈的是,德国本土的高昂成本以及严峻的经济环境让大众深陷困境,最终不得不选择裁员。
面对如此局面,大众工人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纷纷走上街头抗议,要求公司给予更多保障
而更大的压力其实来自德国政府。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的舒尔茨政府近来多次施压大众,希望它能在本土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政府希望借助大众的经济实力来“拯救”德国经济,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联邦选举。
02
欧盟“制裁”自断出路,德国成最大受害者
对于德国车企来说,眼下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市场竞争,而是来自欧盟的对华制裁草案。该草案已经通过,将限制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并大幅加重德国车企的生产负担。
大众方面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样的政策只会让德国和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处于竞争劣势,进一步动摇欧洲倡导已久的“贸易自由”原则。
欧盟制定这一草案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本土企业不被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吞噬”。但问题在于,欧洲车企的劣势并不是中国竞争对手带来的,而是内部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转型缓慢等深层问题。
更为讽刺的是,欧盟自己一直在大力倡导绿色环保计划,希望通过新能源转型来实现气候目标。若该制裁草案生效,中国车企的新能源产品将难以进入欧洲市场,欧洲在电动化方面的发展步伐也会因此受限。
03
“在中国,为中国”成众矢之的
在面对全球化经济的今天,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而中国始终是大众及其他德企的最重要市场之一。早在数年前,大众就提出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意图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并为全球业务提供稳固支撑。
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大众不仅能够在新能源车市场上获得新的突破,还可以借此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因此,面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市场的疲软局势,大众选择将资源倾斜至中国市场,实属明智之举。
然而,这一战略却引发了欧洲媒体的抨击,有媒体甚至称“大众汽车已不是一家德国企业,而是一家中国企业”。这种言论表面上是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质疑,但其背后实际上是部分欧洲政客的短视在作祟。
04
德企生存艰难,匈牙利等国家加入反对声浪
不仅仅是德国,大众的困境也折射出整个欧盟产业结构的脆弱性。实际上,不少欧盟成员国对该草案也充满不满和质疑。匈牙利外长彼得·西雅尔多就直言,欧盟自以为是在保护欧洲企业,却无视企业的实际呼声,这无异于“自断生路”。
在匈牙利、意大利等中东欧国家看来,与中国合作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途径,更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机会。而欧盟若一意孤行,忽视成员国的实际需求,只会让欧洲内部更加割裂,成员国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
05
欧盟一意孤行,德国或成最大输家
大众工厂的关闭、裁员只是一个缩影,更大的问题在于欧盟的对华制裁政策给德国和欧洲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面对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新能源转型的紧迫需求,欧洲需要更加开放、务实的政策,而非单纯的保护主义。
德国经济的核心支柱正因欧盟的制裁政策而遭受巨大冲击,数万人可能失去工作,这不仅是德国的悲哀,更是欧盟的短视之痛。若继续一意孤行,最大的输家恐怕将是整个欧洲的制造业。